何愁人丁不复来?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56) 艾 慧 官商吸血楼事乖,芸众迭代苦徘徊。 六老刮骨拼首付,命抵房贷未暮衰。 居者有屋千载政,今朝殊患尤可哀。 去金慎市究恶制,何愁人丁不复来? 吕国英先生的这首哲慧诗章以七言形式呈现,聚焦当代房地产市场的乱象与社会民生困境,语言犀利、意象鲜明,兼具现实批判与哲思深度。笔者试着从主题内涵、艺术特色及思想价值三方面赏析。 直击社会痛点,揭露结构性矛盾
官商勾结与制度失衡——“官商吸血楼事乖”以“吸血”隐喻房地产市场中官商利益集团对民众财富的掠夺,“乖”字直指政策与市场运作的扭曲失序。诗中“蠢政魔设计穷圈钱,恶商极套路牟横财”(《房金楼市魔》)的类似批判,体现了吕国英对权力与资本合谋的敏锐洞察。 民生疾苦的代际困境——“六老刮骨拼首付”化用“掏空六口袋拼首付”(《房金楼市魔》),以“刮骨”的痛感强化普通家庭为购房耗尽积蓄甚至负债的惨状;“命抵房贷未暮衰”则揭示房贷压力对个体生命力的透支,呼应其诗中“绑命半辈子赎房贷”的生存焦虑。 历史与现实的对照反思——“居者有屋千载政”追溯古代“安居”为治国之本的传统,反衬“今朝殊患尤可哀”的当代住房政策异化,形成历史纵深的批判张力。这种对照手法常见于吕国英的哲慧诗章,如通过“春秋仪战决”与“热降极武烈”反思战争与人性(《和融藉共命》)。 艺术特色:传统诗体与现代议题的融合
意象的尖锐与隐喻性——诗中“吸血”“刮骨”等暴力化意象,将抽象的经济剥削具象为生理痛楚,与“命抵房贷”的生死隐喻共同构成对资本逻辑的控诉。此类手法在其作品中一脉相承,如以“冰火無春”喻疫情与战争交织的危机(《问命天年》)。 语言简净而张力充盈——末句“去金慎市究恶制,何愁人丁不复来?”以反问收束,直指房地产金融化(“金”)与市场监管缺失(“恶制”)为人口危机的根源,既有传统诗歌的凝练,又具现代议论文的论辩锋芒。这种“简注”辅助的诗学表达,亦见于吕国英对“道隐乾坤”“德化岁月”等哲学术语的注解。 批判性与理想主义的交织——诗作在揭露现实的同时,隐含对“居者有屋”传统治理智慧的呼唤,与吕国英“各美其美美自在,美美逾美美和融”(《鱼忘江湖人忘道》)的和谐愿景形成对照,体现其“诗贵哲思”创作理念中批判与建构的双重维度。 思想价值: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
对资本异化的深刻反思——诗中将住房问题上升为“千载政”与“殊患”的对立,揭示现代化进程中民生保障与资本扩张的根本矛盾,与吕国英“贪婪孽狂魔,欲壑终难平”(《和融藉共命》)的批判一脉相承,展现对物质主义侵蚀人性的警惕。 对个体尊严的深切关怀——“命抵房贷”不仅指向经济压迫,更隐喻生命价值被物化的悲剧,呼应其“生命殊可贵,自由灵魂道”(《自由灵魂道》)中对人性尊严的捍卫,体现诗人“承载强烈忧患意识、真诚良知良能”的创作立场。 制度批判与变革呼吁——末句以“究恶制”直指制度性弊端,提出“去金慎市”的解决路径,与吕国英“善以完制雕造人性”(《清明藉权衡》)的治理理想相契合,彰显其诗作“洋溢激情热烈的人文情怀”与“澎湃坚定的理想信念”。 吕国英先生的这首诗,延续了其哲慧诗章“抽象领域观照、现实批判锐利、传统形式创新”的典型风格,通过房地产议题切入,将个体苦难置于历史与制度的宏大视野中审视,既是对当下社会矛盾的深刻揭露,亦是对“诗贵哲思”理念的实践——以诗性语言承载思想重量,以简注注解深化哲理内涵,最终指向“美美与共”的社会理想。其价值不仅在于文学表达,更在于以诗为镜,映照时代病灶,激发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追问。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