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文化大观 > 文化动态
 
通村人的“表新哥”
时间:2025/1/9 11:56:04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张至真

666.jpg


    来过高淳的人,都说高淳人热情,即使是不认得的人,都称为“亲戚”,你能不笑脸相迎吗?高淳人历来称亲戚为“亲眷”。问个路吧,就说:“亲眷,请问到某某村怎么走?”来了客人,就说:“亲眷人家,你找谁?”你看,初次见面,就攀上了亲眷,感动得陌路人,都不自禁地揉一揉眼窝——这是一方值得动情的天地。其实称亲眷的,大多指的是圩区的人。


    圩田被纵横分布的沟渠分隔,称为垾子,垾子临水的岸上坐落着稀稀落落的村庄,村庄都不大,小的十几户,大的七八十户,隔河相望。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道,横穿过村落,然后在小路的尽头处,又是一条小河,河水清澈荡漾,但就是过不去,除非有一座桥,或有一只小船可渡。那桥也仅是用几个大树杆一架,也窄窄的,没有护栏,小脚老太也稳健的快步走过。如果水面较宽,在中间再打上两根木桩,几块木板一拼一接也就连通了两岸。

到水乡的村里面走亲访友,实在是一件难事。如果按照弯弯曲曲的小路去走,那么眼前的村庄直线距离虽不足五里,但是可能要绕上三四个小时才能够到啊。当然也有一些熟路的人,会抄近道。只是到了亲戚家的那个村前边,或者是村后面,却无法去握一握“真正的亲眷”的手,因为一条宽宽窄窄的水道把你阻挡在岸一边,就是你的亲舅舅,站在对面,你也只能向他鞠一个躬,道一声:“娘舅,改天再来看您,我还是回去了。”因为没有桥的地方,必须要有小船,而小船也是难得正好从此经过,即使与此平行的另一条河上已过去了三条,但也无法喊得听见,可望而招呼不及。于是就不得调转头去,回家!


    村里也有船的,那时船都归生产队管理。有大船三四条,也有小船四五条。有的要装大的东西,如交公粮,到远处积肥,再运回已晒干打成堆的青草;小船更可灵活使用了。一般的老百姓家里面是没船的。而生产队在干农活的时候,说不定就在对面的那个垾子里,社员就坐船到了对岸去干活,那个船就歇在走亲人的那顷垾子那里,只是走亲人在垾子的东岸,而船偏又在西岸,于是就风马牛不相及了。江南鱼米之乡,但是“有鱼有米”也在对岸的亲戚家里,走了几小时的路,又在河岸边等了个把小时,最终,只能是空着肚子回家。不得不说,这又是一处绝情的地方。


    老家的后面,有一顷垾子叫“逢人”,叫惯了也没人深究其含意,长大了才知那应叫“逢人候”,只要是人,到此处就要等候,除非有船儿。而只要有船儿经过也必渡人过河,哪怕是满载的船儿,卸去一些重物,腾出立足的空间也必载人去对面的河岸的。


    遇水搭桥本不是大事,但不能多搭,水道是主要的通勤途径,船上要装东西,有时还要双船并列堆上草垛稻堆,叫“打坊”,那坊船宽可达丈二,高可达三四米,象一座移动的楼房,还有灌溉用的船运抽水机要通过,桥多了就影响生产生活了,连通各村的只有必须的几座木桥,而许多垾子也没住人家,就是一个个孤岛,也没人搭桥了。


    走一趟亲戚,就得有两手准备,要么相聚,且来了就无论如何还得住上一夜,一叙情怀;要么就此别过,下次再来。当然你如果不贪便宜,顺道而绕,多走个几十里的路,那一定会得到一番接待的盛情。主人忙着到墒埂上拔上几棵菜来,是贵客必把下蛋的老母鸡也杀了炖上。而来宾也忙着让大家分享带来的礼物,也不多,就是洗净的稻草捆扎的十块香干豆腐、十根油条、小孩子盼望已久的馃香糖,对老年长辈还会奉上一个用裱芯纸打好的礼包,那是几天会再分享给儿孙们的另类食品。无非饼干、董糖、柿饼、红枣、桂圆一类,还有就是来自他乡的土特产。来一次亲戚,就是村中小孩的盛宴,收工回来的大人们也会照个面,打个招呼。且一例的按主人家小孩的称呼,喊上一声:“他娘舅,您来啦。”或“他表姑,都好长时间没看到您啦。”


    年轻人腿脚勤快,也特别念重亲情,除了拜年、张节,平时沟通个消息、托咐个事情就是份内的事,来往就多些。还没入村头,腿快嘴勤的孩子已将信息传到了村后:“你家表新哥来了”。“表哥”当地人都称“表新哥”,即使再熟、再老,都是“新的”,凭空多了一份亲情。“表新哥”就在一路问候中走进亲戚的家中。他自然也就成了通村人的表哥了。几年一过才可改称“表叔”或“表大爷”。


    你家的表哥、他家的表哥、王家佬家表哥、小兔子家表哥等,大家就都成了熟人,成了亲眷。偶尔主人不在家,邻居必为招待,也好菜好饭的帮着伺候一番,而表新哥也不生分,端起碗来就享用。连匆忙赶来的主人也一并拖上了饭桌,干上满满的两大碗饭。那时的人们还没达到三餐都吃干货的富足,晚上一般都是以稀饭为主,其中还要伴点山芋丝、玉米碴等粗粮什么的。走亲戚不外乎能吃几顿饱饭,连炖腌菜的碗里都会多加一勺油的。


    表哥也分舅舅家的、姨妈家的、姑姑家的,那时的人们还热衷于结“同年”,又多了一门无血缘关系的亲戚,这样还有“同年”这一条线上的表哥了,这样“表新哥”就多了。闭塞的乡村就有了许多的信息渠道,也多了与外界沟通的津梁。


    当然,到了夏天就不一样了。水乡人只要学会了走路,多少都会游泳,除非是外来的山乡人或城里人。在浩渺的大河里,就是对岸在隐约的前方,照样可以泅渡过去。也不要什么凭仗依托,哪像现代人动不动就背一个救生圈,穿上救生衣的。在那个时候,男男女女都把“会水(游泳)”作为人生的第一件大事。能走路,他就要学会游泳。到十六七岁,也就是所谓的少年时代,他就可以踩水过河。真正的高手还可以露出半截雪白或黑瘦的胸脯,头顶上说不定还要顶一个包裹或者是一筐什么的东西,三四十斤吗?小意思,保证连头发丝都不会沾湿半点。这就是真正的水乡人。


    表兄弟当中也有几个是城里人,一到暑期,学校放假了就赖在我们家里,跟我们一道享受水乡的生活,捉泥鳅、钓黄鳝、兜青虾、挖螃蟹,也学会了游泳,还学会了洗面筋粘知了、到塘里踩新花藕,栽秧割稻等农活也能使两手。城里人见识多,躺在竹床上和我们一道数星星,并讲出一些星星月亮的故事来。小兔子家表哥偶尔间还会背上几本小人书、连环画什么的,供大家分享。这样有知识有学问的“表新哥”就更赢得了大家的敬仰了。


    几十年过去了,从前的水乡生活也彻底改变了面貌,仅有的几座简易石板桥也改成了钢筋水泥桥,村村通上了柏油马路,人们出行有了各种的车辆。“逢人候(垾)”不再有人去等候了,“表新哥”代代相承,也来走亲戚,只是并不熟络了。去陌生的地方就开个导航,去见不熟悉的人也提前约上了电话和视频。科技提升了生活品质,文化拓展了知识容量,而乡邻间的亲情也淡褪了原有的深度和厚度,唯有“乡愁”越来越浓郁,象秋夜弥漫的浓雾与氤氲的水汽融为了一体。当然,遇事相询相求还是“亲眷”开道,一脸的笑容。


责任编辑:梁永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通村人的“表新哥”
2 兴化大营镇开展“翰墨迎新·书韵流
3 兴化大营镇开展“浓情腊八节·‘粥
4 来蓬莱,寻一场仙里仙气的“冰雪奇
5 “大快朵颐”的背后
6 烟台市蓬莱区南王街道党工委:党建
7 蓬莱首趟进京高铁发车
8 烟台市蓬莱区新港街道党工委:实干
9 忆故乡:明德惟馨的传承
10 文惠公墓重修复庆典:明德惟馨,经
版权所有@中华时报传媒集团(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