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行的《探秘可可西里•三江源头》之旅团队,结束了玉树市的观光行程继续前行。2024.06.28北京时间07:30,在导游刘亚丽带领下,首站来到位于通天河畔的青海玉树州玉树市的嘉那玛尼石经城瞻仰。 
走进石经城(摄影:冯赣勇) 这里是300多年前由藏传佛教高僧嘉那道丁桑秋帕永创建的,经过历代刻经匠人的不断雕刻和附近居民及朝圣者的不断垒积,形成了规模巨大的东西长283米,南北宽74米,高2.5米的宏伟石经墙,号称“世界最大的祈福许愿圣地”,目前已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石经城留影(摄影:李满银) 当大家来到嘉那玛尼石经城时,立刻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只见这里的石经墙宛如一座宏伟的城堡,由约 25 亿块玛尼石堆积而成。这些玛尼石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上面镌刻着各种佛像、经文和吉祥图案。最常见的是刻有佛教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的石块,每个字的颜色都有所不同。 
石经城一角(摄影:冯赣勇) 据说,两百多年前,嘉那活佛来到结古镇东面的新寨村居住,他发现了自然显现六字真经的一块玛尼石,遂以此为缘,住在这里与僧俗群众一起刻凿玛尼石度过了一生。 
佛像与玛尼石(摄影:王珏) 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在石头上刻下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这些石头就会具有超自然的灵性,能带来吉祥如意。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们不断地刻凿、堆献,玛尼石越来越多,最终形成了如今这规模宏大的石经城。 
石经城文物碑(摄影:冯赣勇) 在这里的视野所见,是信众们围着环状的数不胜数的转经筒,虔诚地转上一圈需近三千步的景象。其中还有与转经并行的一些磕长头的信众。此时,记者也加入转经筒的行列中,顺着转经筒漫步而行,不禁连续几遍默诵起《心经》,顿感神清气爽,气定神闲…… 
打卡拍摄点(摄影:冯赣勇) 漫步在石经城中,仿佛置身于一个神圣的艺术殿堂。每一块玛尼石都承载着信徒们的心愿和祝福,它们或新或旧,色彩斑斓,在阳光的照耀下闪耀着神秘的光芒。石经城的佛堂内供奉着创建石经城的第一世嘉那活佛塑像和自显玛尼石块。 
长长的转经筒(摄影:冯赣勇) 这里的氛围庄严肃穆,前来转经和祈福的人们络绎不绝。他们有的手持经筒,口中念念有词;有的沿着石经墙缓缓绕行,一步一叩首,无比虔诚。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和宁静,让人们感受到信仰的力量是如此强大。 
玛尼石(摄影:冯赣勇) 在石经城的周围,还有许多藏族同胞在出售玛尼石。这些玛尼石制作精美,吸引着游客们购买。游客们可以将自己的心愿寄托在玛尼石上,然后将其放置在石经城中,以祈求平安和幸福。 
石经城中的经幡(摄影:冯赣勇) 嘉那玛尼石经城不仅是一座宗教圣地,更是藏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见证了玉树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瞻仰。这里没有商业的喧嚣,只有纯粹的信仰和宁静。 
勒巴沟景区留影(摄影:刘亚丽) 探秘可可西里之旅团队,结束了嘉那玛尼石经城继续乘大巴车前行。于当日09:20,来到当天的第二站:勒巴沟岩画景区。勒巴沟:藏语意为“美丽沟”。勒巴沟这里自然风光神奇迷人,沟口是历史文化古迹文成公主庙,沟内有十多处岩画,勒巴沟岩画主要以佛像、菩萨、香客、瑞兽等为主。 
走进勒巴沟(摄影:冯赣勇) 记者一行沿着通天河畔的一条小路,径直来到这里。此时,会使人们同时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体验:通天河的喧嚣壮阔,和勒巴沟岩画的静谧神圣的景象交相辉映。勒巴沟岩画面江而凿,处于勒巴沟沟口。 
沟内山嘛呢石刻(摄影:王珏) 走进勒巴沟内,只见蓊郁的草木,也难以掩盖住由岩画和不可胜数、遍布沟内的嘛呢石刻散发出来的神秘气氛。从沟口唐末释迦像到现今打制的嘛尼石,人们可以看到整个藏族宗教石刻的历史。 
通天河中的经石(摄影:冯赣勇) 观赏此处的景致,不由得让记者想起贺兰山岩画及不久前在沙特阿拉伯德丹的伊克玛山谷中岩画,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远古时代的产物,但是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石刻经文与经幡(摄影:王珏) 勒巴沟岩画共三个地点,分别编号为1、2、3。1号岩画画面镌有佛、菩萨、香客、瑞兽等。技法为阴线轮脚打击。佛为立像,低肉髻,身着通肩圆领大衣,右袒,衣服贴身。菩萨均结跏跌坐。供养人的制作比佛小三分之二。这幅岩画带有浓郁的晚唐汉族佛教造像的风格。 
勒巴沟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3号岩画为藏地制法,时代显然比1号晚得多。东、西石壁各一菩萨,结跏跌坐。头戴宝冠,身披璎珞。西壁菩萨上方用阴线打制出一飞天,身着披巾、璎珞。披巾因风荡起,翩若惊鸿,不禁使人想起“妙手轻回拂长袖,高歌浩翰发清商”的诗句。 
彩色经文石刻(摄影:冯赣勇) 这些精美的岩画带有浓厚的唐代汉族佛教造型艺术的风格,它们主要以佛像、菩萨、香客、瑞兽等个体形象为主,佛像、供养人像、香客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整个藏族宗教石刻的历史,以及汉、藏历史上文化交流的痕迹。 
草丛中的河畔经石(摄影:王珏) 除了岩画,勒巴沟内还有许多不可胜数、遍布沟内的嘛呢石刻,它们散发着神秘的气氛,与岩画一起构成了这片土地独特的文化景观。总之,勒巴沟岩画是一处值得一游的胜地,它不仅让人们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更让人们感受到了历史文化的厚重和博大精深。 
通天河金沙江交汇处留影(摄影:李满银) 当日11:00,团队从勒巴沟岩画景区来到通天河与金沙江交汇处。只见黄绿相间的河水在此泾渭分明。大家纷纷在此留影。从玉树至宜宾这一段长江称为金沙江,玉树上游的长江称为通天河。玉树以西的海拔越来越高,人们不知道长江究竟有多长,黄河之水天上来,长江与黄河源头都在青海,这句诗用在长江也一样,古人便将玉树上游的长江命名为通天河。 
巴塘河湿地地标碑(摄影:冯赣勇) 历史上唐朝与吐蕃战争不断,丝绸之路也进一步开发,以及玄奘等人西行,加深对青藏高原的理解。在唐朝以后,金沙江的上源确定为通天河。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去程和归途唯一都经过的地方,就是这条通天河。 
泾渭分明的江河水(摄影:王珏) 据此不远,就是团队来到的当天的第三个景点:三江源国家公园。导游刘亚丽介绍说,这里位于地球“第三极”青藏高原腹地,以山原和高山峡谷地貌为主,主要山脉有昆仑山主脉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等,地势高耸,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 
三江源保护区碑(摄影:冯赣勇) 中西部和北部为河谷山地,多宽阔而平坦的滩地,因冻土广泛发育、排水不畅,形成了大面积以冻胀丘为基底的高寒草甸和沼泽湿地;东南部唐古拉山北麓则以高山峡谷为多,河流切割强烈,地势陡峭,山体相对高差多在500米以上。 
三江源保护区碑文简介(摄影:冯赣勇) 三江源国家公园地质成土过程年轻,冻融侵蚀作用强烈,土壤质地粗,以高山草甸土为主,从东南向西北分布着高山灌丛、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组成的高寒生态系统,雪峰、冰川、山岩、土壤、河流、湖泊、植被、野生动物等,都保持着纯自然发育的过程。 
三江源欢迎您石碑(摄影:冯赣勇) 这里总面积19.07万平方公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三江源发育和保持着原始、大面积的高寒生态系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全球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广泛分布冰川雪山、高海拔湿地、荒漠戈壁、高寒草原草甸。三江源地区主要景点包括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地。 
三江源纪念碑(摄影:冯赣勇) 进入公园,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矗立在园中不远处的那座三江源纪念碑。纪念碑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结古镇通天河畔,高6.621米,基座面积363平方米,碑的正面镌刻着江泽民同志题写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碑名,背面是用汉、藏文雕刻的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布赫撰写的碑文。 
澜沧江碑前留影(摄影:李满银) 在这座纪念碑的下面,从左至右分布着三块巨石,上书红色的大字分别依次为“澜沧江”、“长江”、“黄河”。大家纷纷在此拍照留影。 
长江碑留影(摄影:刘凡胡) 环视周边美景十分震撼。只见蓝天白云下,连绵起伏的山脉雄伟壮观,山顶上覆盖着皑皑白雪,仿佛是守护这片土地的神灵。山间流淌着清澈的溪流,溪水潺潺,发出悦耳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黄河碑留影(摄影:王兰香) 沿着小路前行,是一片广袤的草原。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野花,微风拂过,花朵轻轻摇曳,如同一片绚丽的花海。远处,成群的牛羊悠闲地吃着草,与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里,时间静止了,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与和谐。 
通天河留影(摄影:刘凡胡) 走出三江源国家公园,从马路对面可以登上一条由下而上的观光栈道,走到头,能俯瞰三江源公园周边的景色,一座大桥横跨在滚滚流淌的通天河之上。只见水流湍急,发出轰鸣的声音,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它们的力量。 
通天河大桥(摄影:冯赣勇) 漫步来到大桥的桥头,一座上书三个红色大字:“通天河”的石碑分外醒目。顺着河畔走,还能看到一座有着“长漂精神”的纪念碑。这是为了纪念当年进行“长江第一漂流”的勇士们而设立的。 
长漂精神纪念碑(摄影:王珏)
旁边还有介绍“跨越6300余公里,感染全国的长江漂流故事”。在长漂第一人尧茂书,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历经千辛万苦,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漂流探险,首次完成了长江全程漂流。 
三江源头景象(摄影:冯赣勇) 探秘可可西里之旅团队,圆满结束了当天的全部行程后,向当天的目的地: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下辖的玛多县进发。沿途能看到三江源头独特的水流分布景象。一片片大小不一的水面与绿色的草地交相辉映。这些都是从青藏高原融化的雪水形成的三江源头景致。三江水在此汇聚而成,顺流而下就成了两条奔腾不息的长江与黄河的祖国母亲河。 
玛多黄河源碑(摄影:冯赣勇) 当天,探秘可可西里之旅团队又是实打实的长途跋涉,真是考验了丁道武师傅。如果从早上出发算起,全天经过十个左右小时的车程,于北京时间20:00。才抵达到了玛多县入住的玛域大酒店。虽然旅途时间长,但是沿途三江源独特的风光美景尽收眼底。(图文:冯赣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