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洛是个什么情况啊?请准备份介绍它的最新资料,让我大致先了解一下”。领导在送呈的近日调研青海等地行程表上“果洛西宁民族中学”的“果洛”二字下,重重地划了条红线,然后把这张行程表推给了办公桌对面肃立等候他发话的秘书。秘书边赶紧收起行程表,边轻声应了句,“我立即去办”。一会儿回到办公室的秘书,递上来个已打开的红色文件夹,内中摊着一张明显是份报纸的两个版面。领导接过来看了一眼,微微一笑,“还是繁体字啊?我们这边的报刊上没登吗?”秘书小心翼翼地回答道,“青海的同志刚才回复说,他们资料室近一年报道果洛的报刊,只找到香港的《中华时报》去年8月的一篇《雪域净土藏汉情》。作者还是我们上海一退休的区县教育局局长。他在随旅游团在果洛兜了一圈回去后,写了那篇文章给报社得以发表。文章内容还是有点正能量,涉及方面也比较全,所以就让他们发过来给您参阅”。“好的,”领导含笑赞许地点了点头,“这篇文章我就自己看一下吧,这样印象更深一点”。
两天后的6月18号下午,领导一行按计划在青海省委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西宁市的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进行调研。领导得知眼前的这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耳目一新的现代化中学,是由上海援建的,便当着众人之面,对那位在旁边始终引导参观学生宿舍、食堂、教室等的上海籍校长,不吝肯定褒扬鼓励之辞…不仅如此,领导在一教室中听一名叫尼东拉毛的女孩介绍自己画作并称自己来自果洛州的班玛县,以及另位高个子男生发言中说他家乡是果洛州的久治县时,他脸上的神色始终很平静,似对那两个地名并不感意外一般。紧随领导身后的秘书很明白:领导一定将那篇游记看的很仔细。他记得该文曾对那两个地方的相关介绍,花了不少的笔墨。第二天上午,在西宁的省政府会议厅听取党政负责人工作汇报的间隙,领导插了几次话。他似不经意间特别提到昨下午的民族中学考察的感受。他称这是东西部对口援助成功的典范,要求青海同志接下去好好总结这方面成绩取得的经验,并顺势点了下宣传在促进一地一国整体发展中的作用。他坦诚地嘱托大家要加强宣传,要学会“自我吆喝”、“借他人之口吆喝”,要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青海,晓得青海种种之“好”。
领导6月18日在果洛西宁民族中学考察的镜头画面,当晚就在央视的新闻联播中出现了。三天后,新华社关于领导此次青海宁夏调研的长篇报道,也出现在全国主流媒体的要闻版上,并都强调或说突出了这所学校是上海援建、且按上海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报道中,还引述了领导多次正面肯定的词语。
所有的这些报道消息传到了上海后,令上海的党政干部很受鼓舞大为振奋。6月21号下午市委常委专门召开了会议,学习和传达领导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自然有关上海的内容是这次会议的重要事项。会上也有人提到了领导考察前专门看了关于果洛的那篇游记。据一列席会议的干部透露说,主持会议的那负责人还说了:代表上海出面援建那所学校的是黄浦区大同教育集团,直接向领导介绍校情的那位常校长,也是由黄浦区内一学校书记岗位上派去担任的。不过,写下那篇让领导看到游记的作者,虽不是香港人,是我们上海人,却是位非黄浦区的区县教育局退休副局长。他是随一航空公司赴果洛作首航活动,在那兜了一圈后写成发表的。负责人接下去要求黄浦区、大同教育集团,继续加大提升对青海对果洛的帮助支持,要形成合力。“同时”,负责人环视了下全场,继续说道,“我们上海和全国各地许多地方,都有这种那种对口支援帮助的任务,我们也应借领导这次青宁考察指示学习的机会,借领导对我们上海在对口帮助上作了很高评价的这股东风助推下,再对照检查兄弟省市在这些方面出彩的地方,努力继续提高”。最后在会议快结束时,该负责人微笑地提醒大家:我们还是要随时做好工作记录及时宣传报道,让领导能第一时间准确了解你的工作、成绩包括环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