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敬德曾为古镇阚疃修建三座古桥
何彩云 搜集整理 绘图:徐卓嫣
唐朝开国名将、凌烟阁24功臣之一尉迟敬德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为了救同僚唐检,不谄媚李世民,不怕冒犯龙颜,使得群臣称赞;他功成名就后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并当场回绝皇帝把公主许配给他为妻的提议;他的忠贞刚烈与高尚德行让后世传颂。他去世后与唐朝名将秦琼一起成为后世尊崇的门神。
今天我要说的故事是尉迟敬德为古镇阚疃所做的贡献,他曾为古镇阚疃修建了三座古桥,其中有一座叫广平桥,可与北京的卢沟桥相媲美,但是却比卢沟桥早了五百多年。
据“敬德寺”碑文记载,大唐朝忠良贤臣尉迟敬德到古房钟(今安徽省利辛县阚疃镇)的“净梵寺” 朝拜进香(据说净梵寺当时是唐朝十大名寺之一,香火鼎盛),他带领上万兵马前去进香,兵马经过白洋沟的木板桥时桥被踏坏,这位开国名将便上奏皇上李世民,申请拨款在“净梵寺”门前修建了五孔的“广济桥”(当时净梵寺主持人方丈之名),又在观音堂西的码头北面修建了三孔“广梁桥”,在淝水与白洋沟接头处建成了六孔的“广平桥”。其中最为精美的当属此桥,其栏杆用三百六十座石狮子做成,共计有6个桥孔,5个桥墩,每一个桥墩上面都雕刻有精美的石狮子,它们每一个样貌都不同,姿态也不同。古桥广平桥整体雄浑优雅,古朴端庄,建筑特色与艺术审美兼备,据说当时尉迟敬德安排从全国各地抽调能工巧匠数十人花费近十年时间方建成此桥。桥北面由白洋沟水直入叫母水,南面的桥孔叫公水,由节流桥注入,桥上设凉亭二座,桥东是通江入海的淝水大码头,每日都有二百余艘船只停泊,岸上是竹、木、茶、麻行和米市交易集散地,码头上设免费茶坊一座,并设有兵卒维持码头治安,桥两头凉亭也由兵卒把守。史上由秦朝修建的驰道正通过此桥。如此一来,古镇东西由淝水通江达海,南北由长安到江宁(南京),交通十分便利。来往的车马人群都由此经过,各地的商贾文人也都到此游玩。白杨沟两岸垂柳成荫,帆船来往,骑马的、坐轿的和乘太平车的官商每到此处都要数一数有多少狮子栏杆,可是无论谁数的结果都是不多即少,总是数不对。西岸的龙头吐水,公水、母水在此分流,加之大崇陂的水利工程,旁边的老龙潭和多座寺庙,使得此地每日游人络绎不绝,古镇当时还有八面池塘(三国曹操在此地练兵时挖的),池塘里荷花盛开,美不胜收,当时方圆百里都在传唱“走千走万,不如白杨沟两岸,要米有米,要面有面,乘着小船,赶集进店。”
这一切的美景与尉迟敬德将军的贡献密不可分,后人为了纪念尉迟公就在此处修建一个敬德寺,该寺和南岸的黄飞虎庙相对立于淝水两岸,他还下令从古镇南门修了一条美食街,直到抗战期间,两广军队为了逃避蒙城境内的日军追杀,便动用百吨炸药,连夜炸毁了这座一千多年的古建筑。后来有王姓人家把这些石块进行烧制石灰,三十多年才烧完。到了清末时期敬德寺被扒,白洋沟的龙头也被人为拆除毁坏,这个古建筑,三座古桥(广济、广平、广梁)也在清末民初被全部破坏,后来在一九五八年修成了四孔的广平桥、五孔的广济桥也不再是当初模样。按照古时说法,人们赶集是由五拱桥进街,从三拱桥走出去,这叫五进三出求吉利、保平安之意。
(何彩云,亳州市利辛县阚疃镇主任科员;热爱文史研究,曾参与主编《阚疃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