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文化大观 > 评论
 
百年中国历史的⽂学图景  ——评吴⺠⺠⽂学四部曲
时间:2025/7/3 9:18:19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任晶晶

在当代华语⽂学版图上,很少有吴⺠⺠这样的被称作是“⽂学组合四部曲”那样雄⼼勃勃、史识宏阔的创作计划。

⾃晚清余晖⾄⼆⼗世纪的剧烈震荡,再延伸⼊⼆⼗⼀世纪初,《冬季的花园》《海狼》《世纪末的挽钟》与《欲望的地平线》四部⻓篇⼩说作品,以纵深叙事的⼿法,勾勒出现代中国百年历史的恢宏图景。它们并⾮传统意义上的连续系列,⼈物与时间线也未必贯成⼀条单⼀叙事,却在主题与审美层⾯紧密呼应:从写实的战争编年到抒情的家族悲剧,从多元叙事的结构⻆度到⼩说⽂体⻛格,把个⼈命运和惊涛骇浪般的历史事件,如此这般地交缠在⼀起。⼩说故事的地理幅度极为⼴阔:中国、满洲、⽇本、朝鲜半岛、菲律宾、美国以及更遥远之地,让众多⻆⾊游⾛于战争、⾰命与社会激荡的漩涡之中,使这序列⼩说成为“中国创痛世纪”的虚构性的历史沉思。

作品在⼈物刻画上折射出⼼理现实主义,⼜饱含着美学隐喻与政治洞⻅,甚⾄对帝国主义在东亚留下的创伤遗产提出了后殖⺠主义的批判。本评论将依次探讨四部⼩说的叙事结构、主题和⻛格,追索其反复出现的⺟题和统摄全局的⽂学视野,必要处还将引⽤评论家的批评意⻅和吴⺠⺠作品中的⽂本原句,去展示作者与中国现当代⽂学传统以及更宏阔的世界⽂学之间的对话。

 

《冬季的花园》:现代视⻆下的⼆⼗世纪初期的军阀中国。

 

作为吴⺠⺠⽂学四部曲中的第⼀部,《冬季的花园》, 将时间轴拉回到了上世纪初,聚焦于清末⺠初的动荡岁⽉。如果说《海狼》和《世纪末的挽钟》分别聚焦于⼆战时期及其战后的余波,那么《冬季的花园》则深⼊追溯其动荡世纪的根源,去剖析⼀个⺠族⼤动荡之前的裂缝与原点。这部⼩说的时间跨度从1900年代延续⾄1960年代,虽是⼀幅恢弘的历史⻓卷,但却通过极具现代意识的镜头,进⾏细致⼊微的处理。正如⼀位评论者所指出的那样,《冬季的花园》“以当代视⻆拓宽了历史⼩说的疆域”。吴⺠⺠的笔触重新回到军阀割据时代,饱含悲悯之情,并⽤其冷静的分析⼒,唤起了⼈们对那个⽀离破碎时代以及其与当下的内在关系的研究。

⼩说的主⻆是⻘年严⼀⻰,⼀个与⽇本⼤家族紧密相连的中国⼈,身不由⼰地卷进⾰命与战争的洪流中的故事。这个故事的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描述了⽇本财阀⾼桥家族将中国⻘年严⼀⻰选为“准⼥婿”,意图将其培养为家族⼀员的过程。这⼀设定令⼈玩味,也着实地表明了本作品的跨国视⻆:即便在20世纪初期,东亚地区的个体命运也早已超越了⽂化界限,被帝国政治的暗流所裹挟。⾼桥家族⻓者为何选择⼀位中国⻘年作为⼥婿?其背后或许暗藏政治上的⽬的。然⽽,尚未真正“⼊赘”的严⼀⻰,随后就被抛⼊复杂的由中国地⽅军阀、⽇本⿊帮、中国⾰命党⼈等引交错复杂的势⼒之中。于是,他成了政治棋盘上的⼀个弃⼦,⼀个被腐朽的帝制残余、共和⾰命浪潮以及外国势⼒等多重势⼒⼲预下的反复操控着的棋⼦。

这⼀设定为吴⺠⺠描绘的清末⺠初的全景社会,提供了⼴阔的空间。

⼩说背景横跨“政治混乱的多重地貌与多国疆域”,时间指向于1895⾄1915年之间。那时清帝国摇摇欲坠,各路势⼒(同盟会、⾰命党、地⽅军阀、列强殖⺠机关) 竞相⻆逐。⽽且,⼩说不仅仅局限于单⼀地域。严⼀⻰的命运是⼀场流亡与漂泊的旅程。⼀起突发事件发⽣后——⾼桥家族将其“投向乱局”——他不得不“逃亡半个中国”。这⼀逃亡被描述为“⻜蛾扑⽕的断肠之旅”,暗示他为了⽣存疲于奔命,并企图去找回某段刻⻣铭⼼的情感的旅程。

⼩说追踪其在“半个世纪的历史硝烟”中的辗转流离,并抛出了⼀个直击灵魂的追问:“归来之时,他是否还是那个少年……”

这既是对⼈物命运的哀叹,也隐含了本书的主题核⼼: 即历史巨浪是如何残酷地去重塑那个个体形象的……  宏观的叙事和微观⼼理的交织描写,正是《冬季的花园》的叙事强项。在宏观层⾯,吴⺠⺠⼤胆地重现了⼆⼗世纪初中国权⼒重构的全过程。这⼀点正如郑州⽇报上的⼀位评论⼈所⾔,⼩说⼀⽅⾯充斥着“翻云覆⾬的⼤⼈物”,却⼜同时描绘着“缝隙中求⽣的⼩⼈物”。那些⼿握权柄的军阀、政客、外国势⼒,在乱世中虽然神祇般地左右着乾坤,但作者对此并不神化。他强调,即便是能够去“改天换地的⼤⼈物,却也有着其⽆奈与宿命感”,⽽“夹在缝隙中的⼩⼈物”,如严⼀⻰,⾼⻁ 娃,许⽂娟等⼈也并⾮全然⽆⼒。恰恰相反,吴⺠⺠笔下的“普通⼈”,往往具备着转动善恶天秤的潜⼒。他们的抉择——信任谁,是报仇还是宽恕——这⼀点不仅影响着他们⾃身的⽣死,更撼动着他⼈的命运。这种处理给⼩说赋予了深厚的⼈道主义⽓质,即使是再浩⼤的历史背景,也需要其具体的道德精神,去雕刻其⼈物形象和脉络⾛向。

多位评论者指出,该⼩说表现出了对那个苦难时代的“深切同情”。⽽且不仅如此,吴⺠⺠在“冷静剖析清末⺠初政治⽣态”的同时,也“执着地叩问爱与救赎的可能性”。⼩说题名为“冬季的花园”,其本身就俱有着强烈的象征意象:⼀座花园,在寒冬中依旧绽放光芒,昭示着其脆弱⽽⼜恒久的美。读者或者还可以理解为:即使在最寒冷的历史的冬天,爱与理想亦可能顽强地存在下去。因为在《冬季的花园》中,爱情并⾮是点缀,⽽是⼀个推动剧情⾛向的内核动因。战争与爱情、国家命运和个⼈选择,让诗意和悲催同肩并⾏。这⼀点和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极为相似。⽽《冬季的花园》,正是借助其爱与死的张⼒,通过情感去描述⼈类在历史的劫难中,如何寻求道德上的重建的。

和其他作品相⽐,《冬季的花园》进⼀步展现了吴⺠⺠创作技法上的成熟。对此,多位当代评论家指出,该书在审美上实现了“某种⾳调上的升华。⽽且不仅如此, 作者在驾驭历史材料⽅⾯也⾮常严谨恬熟。他⼤胆地使⽤历史细节,信⼿拈来,并将其与作品⼈物相关的历史因素,有机地嵌⼊进虚构的叙事中。其构思奇巧,多重嵌套、惊奇并且反转交错,使得读者在阅读中不断遇⻅出乎意料的转折。作者常常将某个鲜为⼈知的历史⼩事件,转变成有关⼈物主⻆命运的关键节点,展现出其对于故事虚构与史实紧密相结的⽂学创造⼒。

举例⽽⾔,他将真实存在的“中国⾰命党”(1914年孙中⼭组建),纳⼊严⼀⻰的际遇之中,让⼈物穿梭于⾰命党⼈和⽇本财阀与阴谋冒险家之间。这不仅提升了⼩说的历史厚度,也揭示了早期中⽇政局之间的鲜为⼈知的灰⾊地带。⼩说涉及了1911年的⾟亥⾰命、天津起义, 1920年代初期的军阀混战,并把故事延伸到了抗⽇战争前夜的“柳条沟事变”,其中贯穿于着的审美指向,则是 “独特的美学探索”,与“情节奇思妙构”的有机统⼀。   更重要的是,《冬季的花园》还潜藏着深层的后殖⺠主义的批评意识。

⼩说通过⾼桥家族试图以亲情“收编”操控严⼀⻰,象征了⽇本在20世纪初期的对中国社会的渗透。这种“家庭化的帝国扩张”,正是早期殖⺠历史中的⼀种⽂化隐喻。⼩说中描述到的⾼桥家族对严⼀⻰的最后摒弃这⼀情节,正是中国⾰命党⼈与列强之间的复杂的“合作与背叛”的历史再现,其描述的⿊帮、俄国⼈、⽇本财阀等等⻬聚⼀堂的种种表现,正是⺠国初期“半封建,半殖⺠”的中国社会的最真实的写照。

吴⺠⺠站在当今社会的⽴场所作出的反思,既不美化“中⽅强⼈”的阴狠,亦不回避“帝国列强”的残酷。他的 “对动荡中国社会的深情悲悯”,正是他对历史回望的情感基⽯。他以⽂学视⻆作出的对⺠族身份、国家理念、社会正义等在20世纪初就已经形成的核⼼议题,提供了清晰⽽⼜情感的旅路。

综上⽽⾔,《冬季的花园》是吴⺠⺠⽂学四部曲中“百年中国世纪起点”的最初叙事作品。如果说吴⺠⺠的⻓篇⼩说《海狼》,是⼀部战争惊悚剧,《世纪末的挽  钟》是⼀个历史悬疑故事,那么《冬季的花园》则是⼀部哀婉的家国史诗——它既让读者为百年前的悲剧默  哀,也促使着⼈们从曾经具有过的悲剧中去汲取⼒量。它让我们明⽩,⼀个世纪前的权⼒腐化、理想幻灭等⽂明冲突,在今天依然余⾳缭绕。从这个⻆度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冬季的花园》是⼀部中国百年史诗的桥梁,⼀部贯通中国⼆⼗世纪的开端与未来,俱有着“灵魂号召⼒”般的⽂学巨著。


《海狼》:战争余烬与冷战的阴影。

 

吴⺠⺠的《海狼》让读者直⾯⼆战结束后,亚洲秩序重塑的那个混沌时刻。他把⼈们鲜少涉猎的1946年前后的历史,写成了⼀部国际谍战悬疑剧。

⼩说背景是⼀个“⼀切都岌岌可危、等待着救赎的战后重建的年代”。它的故事并未局限于中国⼤地。作者把⽇本战败后出现的东北亚的权⼒真空,写成了⼀部惊⼈⼼魄的跨国追捕剧:前⽇本宪兵⾼桥秀义,因偶然获得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体实验,以及⽇美之间的秘密交易⽂件,因⽽成为多⽅势⼒围猎着的活⼝。在吴⺠⺠笔下,原⽇本宪兵⾼桥秀义携带的⽣物武器机密,使其成了⼀部“危险真相”的活档案,从⽽注定他将永⽆宁⽇地⽣活在战后各种势⼒追捕围剿中的“悲惨世界”中。

《海狼》的情节如同⼀场急速推进的追捕剧,⼀幕⼀幕地折射出冷战时代的⿊暗和⾎腥。

⾼桥从满洲逃亡,却旋就在苏联红军、朝鲜⿊邦,⽇本、韩国警⽅以及美苏两国情报⼈员的轮番追击中。各种势⼒或欲夺取、或欲湮灭他所掌握的秘密,从⽽使故事轨迹跨越了中国东北、朝鲜半岛直⾄⽇本列岛,展现了⼆战以后处在美苏冷战夹缝中的东北亚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吴⺠⺠以纪实笔触重现了当年的社会景象——“⽇本投降⼀年后,美苏双⽅在朝鲜半岛加⼤介⼊⼒度”,南北朝鲜的分断序幕就此拉开,从⽽也使⼩说具备了“纪录⽚式的叙事内容”。其中,因为穿插了正在⽇本东京举⾏的对⼆次世界⼤战战犯审判的史实,使⼩说中虚构着的追捕剧,和实际进⾏着的历史清算剧互为表⾥,从⽽被评论家频频称道。这种“将历史事件与故事悬疑紧密结合”,把犯罪事件叙事中带来的刺激,与对历史史料的缜密思考并⾏推进的叙事⼿法,在当代⽂学的作品中殊为罕⻅。

故事外壳虽然是惊险的场景戏,但《海狼》却有着鲜明的道德与政治底⾊。吴⺠⺠在作品中影射了战后仍然在噬⼈的法⻄斯与军国主义的残余。本书的中⽂版可以说是⼀幅“描绘战后世界的跨国、跨族、跨政治的宏⼤画卷”。它以运输难⺠的「海和号」客轮爆炸案与跨国逃亡剧并列构述,“在战⽕劫后的荒⼟上播下了⼈性纠葛与复仇怒焰,使读者在追索⼈⼼的幽暗与微光中反思战争”。《海狼》的英⽂版序⾔更是直截了当地把“只要蔑视⽣命的独裁政权存在⼀天……只要掠夺与战争仍在持续,⽣化武器的研发与恐怖活动便不会⽌息”,作为点睛之语,为当今的世界作出了警示。

作者通过对⾼桥秀义的逃亡复仇之旅,展开了对后殖⺠主义时代的批判,其中⽇本、苏联、美国⽆⼀幸免。因为正是他们,为掩盖或者利⽤战争罪⾏,在不择⼿段地进⾏⻆逐。作者⼤胆地以⽇本逃兵作为叙事视⻆,赋予过去的“敌⼈”以⼈性和道德,强化其中的复杂与纠结, 描述了⼀个普通⼈是如何地沦为⼤国博弈的牺牲品的过程。

在跨国追逐的节奏之下,⼩说并未忽略描述⼈物的⼼理现实。宪兵⾼桥秀义并⾮是⼀个脸谱化的恶徒。他是战争结束仅“两个⽉”的刚刚⾛向战场的年轻⼠兵。由于他携密⽽逃,因此其惶恐与疑惧⾃然跃然纸上,从⽽让与他有关的⻆⾊都⽴体般地鲜活了起来:周海⻰、⼭崎幸⼦、路影(亦名刘思宏),⾦井泽,池⽥雄⼀等中国、韩国和⽇本⼈物。这些战后的“⽆家可归的漂泊者”者的沉默、抗争与绝望,被吴⺠⺠形容为“在暴⻛夜与潮声中回荡不息着的深海挽歌”。⼤海冷漠⽆垠,⽣命脆弱⽆常,“海狼”象征着战争带来的掠夺者的本能,世界⼤战的的阴影⻤魅不散……

这种写实与寓⾔双轨并进,使《海狼》在快节奏之余, 保持了抒情和哲思;当终章落幕之后,读者⼀定会意识到:⼆战的硝烟虽然弥散,但⼈间的苦难并未终⽌,新的“海狼”亦已在当今世界的暗夜中游⼷。


《世纪末的挽钟》:战争遗绪、家族秘⾟与跨国阴谋


若说《海狼》关注的是⼆战结束后的直接余波,那么《世纪末的挽钟》则将历史镜头推向了⼆⼗世纪的晚期,追索战争幽灵如何在数⼗年以后,仍然惶恐不安地在纠缠着个体命运的历史现实。

这部⼩说的主要时间段设定在⼆⼗世纪的⼋⼗年代中期,作品名称寓意为“世纪尽头的丧钟”。作者在叙述故事的⻛格上,依然沿续了其⼀贯使⽤的将历史史实的惊悚,和家族传奇的紧密相连的创作⼿法。它的故事核⼼是⼀则源于⼆战未竟之史的谜团——传说中的“⼭下奉⽂藏⾦”。这批被掠夺的战利品和⽇本陆军⼤将⼭下奉⽂有关。因为有传⾔称⼭下将军,把⽇本帝国在亚洲战场上⼤肆掠夺的⻩⾦,藏在了菲律宾沿海⼀带海域,从⽽使其成为政治家和军⼈,以及⿊社会之间的争夺的焦点——这⼀历史悬疑被吴⺠⺠巧妙地嵌⼊到情节之中,从⽽让《世纪末的挽钟》成为⼀部深受读者欢迎的畅销⽂学作品。

故事围绕⼀对被遗弃的姐妹展开:沈之平和沈⼩璐,⼆⼈为了寻找⽣⽗沈家康⽽不由⾃主地卷⼊进⼀场暴⼒事件的⻆逐中,其悲剧原因正是那份关于“⼭下⻩⾦”的秘密藏宝图。作者把这个藏宝图作为对众野⼼家们的诱  饵,并把它和沈⽒家族的命运创伤,以及中⽇之间的历史恩怨浑然地交织在⼀体,从⽽使这部洋洋七⼗万字的⼩说内容叠荡起伏,让⼈难以释怀。

故事起始于1985年的上海:28岁的沈之平带着妹妹前往⽇本,意图寻找⾃⼰的亲⽣⽗亲。然⽽这场“寻⽗之旅”迅速地陷进了阴谋漩涡之中,使两姐妹在寻⽗过程中⼀次⼜⼀次地陷⼊了险境。

⼀次试图抵抗性侵的⾃卫⾏为,导致对⽅身亡,这桩意外⼜将她们推⼊⽇本⿊帮主导的地下世界。她们不仅⾯临着⽇本警⽅的谋杀指控,还被迫依附⿊道势⼒以求庇护。有评论如此描述开端:“两个留⽇姐妹因抵抗强暴⽽误杀⼀⼈,却由此卷⼊⽇本⿊帮的⽕拼之中”。⼩说中的杀⼈事件只是⼀个导⽕索,因为它很快就引出了更⼤的阴谋:由于和⼥⼉失散了多年的⽗亲沈家康⼿握多⽅势⼒争夺的藏宝图,从⽽受到各种势⼒的猎杀,其追杀者不仅有⽇本,⾹港以及菲律宾的⿊道,也涉及了美国英国的军⼈和地下帮派。于是“寻亲”情节转化成了“夺宝”线索,姐妹们也被迫卷⼊了历史仇恨与地下贪婪的漩涡中⼼。

《世纪末的挽钟》是⼀部可读性极强的⽂学名著。它的表层剧情发⽣于⼋⼗年代,但故事情节却频频穿插上世纪初的历史往事。电视剧改编版(2004年播出)甚⾄将其开篇设定在1913年:⼀位中国少⼥在满洲的⽇本军官府邸中做侍⼥,后为其所孕,逃回旅顺(这座因⽇俄冲突⽽创伤深重的城市),并⽣下⼀对双胞胎男婴。这段背景交代了沈⽒家族的充满着⾎泪的历史传奇。吴⺠⺠通过这层设定,指出家族创伤本质上源于⽇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害。从1913年被强迫怀孕的外祖⺟,到战争阴影笼罩下成⻓的⼀代,再到1980年代追寻真相的孙辈等,三代⼈不由分说地成为了⼀个历史伤痕与殖⺠记忆的活标本。正如台湾版《世纪末的挽钟》的评论所⾔,⼩说“宛如历史纪实⼩说,勾勒出中⽇仇恨与三代混⾎家族的复仇纠葛”。

吴⺠⺠细腻的把家族情感与紧张的惊悚元素,毫不犹豫地并⾏推进着。姐妹俩在寻⽗,以及其⽗亲在寻宝的过程中,遇到了⼀系列的来⾃国际社会的⻆⾊:⾹港⿊帮头⽬、英国雇佣兵、美国中情局特⼯与⽇本⿊道,他们轮番登场⻆逐着。这⼀多元化⼈物的构成,使⼩说视野⼤开。在此,吴⺠⺠调动了⼤量的历史资料来强化情节的可信度。他引⽤了菲律宾的政治⼈物,暗示那众⼈追逐着的“⼭下藏⾦”,就埋藏在该地,⽽⼩说中描述到的美英情报部⻔的介⼊,则表示了战后美英政客是如何不择⼿段地在窥屏⽇军的战利品的。作者沉浸在那些细节的描述中,使悬念、错伏与反转层出不穷,让读者“在书中的推理与描绘中享尽娱乐之趣”。⼩说标题中的“挽钟”(即丧钟)寓意清晰:随着⼆⼗世纪⾏将结束,沉埋多年的秘密终将浮现,它将迫使⼈们去正视未被清算的历史问题。

在夺宝情节的表层之下,《世纪末的挽钟》也触及⼈性的贪婪与道德的沦丧。这批⻩⾦远不⽌是“海盗宝藏”, 更像是⼀⾯照妖镜,逐个地映出了逐宝者的真实⾯⽬。 “⾯对财宝时的⼈性的贪婪、猜忌与恐惧,被精密细致 地描述出来,环环相扣,引⼈深思”。故事中的⼈物常 常会因为财富诱惑⽽原形毕露,其中兄弟反⽬、尊⻓⼼狠,连姐妹本身也需竭⼒抵御贪念与偏执的侵蚀等等。从这个意义上看,“⼭下⻩⾦”已经成为战争留下的魔咒,在四⼗年后的1985年,仍然在摧毁着⼈们的精神世界。⼩说的寓意在于:战争虽⽌,但其战利品所携带着的破坏⼒却未曾终结。只要这类“诅咒之⾦”仍在⼈世间流转,那么战争的阴云就依然笼罩在⼈们的⼼⾥。所以,⼩说中所敲响的“挽钟”,不只是为战死者⽽呜,更是在为和平年代中被战争的阴影所吞噬的幽魂⽽呼叫。

《世纪末的挽钟》也是⼀部讲述⼥性危机与韧性的⼩说。正如吴⺠⺠四部曲中的其他作品(乃⾄中国现代史本身)所展现的那样,⼥性的命运常常是男性暴⼒下的产物:从1913年外祖⺟受辱,到1985年姐妹遭袭等等。然⽽,吴⺠⺠笔下的⼥性并⾮完全是被动的受害者,她们往往以极端⼿段(甚⾄致命⾏动)去争取掌控权。这种描写隐约地透露出⼥性主义的⾊彩。因为“作者不仅指出了性别暴⼒是⼆⼗世纪创伤的常态,更是赞颂了⼥性在逆境中的⾃主⼒量”。

就⻛格⽽⾔,《世纪末的挽钟》很可能是吴⺠⺠那四部⼩说中最具悬疑⾊彩与视觉冲击⼒的作品了。这部⼩说节奏紧凑,如同犯罪连载剧集:东京街头跟踪追杀,藏宝图的⽣死争夺,暗巷伏击、密室⽃智等等。难怪它会被改编为电视剧,对此读者亦不难想象其银幕画⾯。然⽽吴⺠⺠并没有让情节去遮蔽主题,⽽是让⼩说中的转折与⾼潮,皆转换成为深刻的哲理思考,即“个⼈命运如何会被历史吞噬”等等。有评论家指出:⼩说涵盖了“中⽇历史恩怨”与“跨国三代仇恨”的家族构图。⽽⼩说题名中的“丧钟”,正是作者对历史未竟公案的关注和对新世纪的幢幜和展望。为此我们可以说,《世纪末的挽钟》在解开历史与家族之谜的同时,为世⼈揭示了历史悲剧与社会和解并存的可能性。

综上所述,《世纪末的挽钟》为吴⺠⺠的⽂学四部曲,贡献了⼀则既具形象魅⼒,⼜具历史反思⼒的“夺宝寓⾔”。它警示我们:即便在当今的“改⾰开放”年代、即便⼀切似乎都在向前迈进时,战争的幽灵仍然在⼈们的⼼头回荡,敲响着让⼈⼼悚的挽钟。


《欲望的地平线》:欲望、荒凉与记忆中的悲怆。

 

作为吴⺠⺠⽂学四部曲的最后⼀部,《欲望的地平线》将宏⼤的历史叙事,带⼊到了个体与家庭的私密空间。这部2008年出版的⻓篇⼩说,聚焦于⼆⼗世纪末⾄⼆⼗⼀世纪初期的中国,它并⾮按时间顺序地延续四部曲中的前作(事实上《世纪末的挽钟》所述时间是上世纪⼋⼗⾄九⼗年代),⽽是以家庭悲剧的⽅式,综合性地整合了⼩说系列中的核⼼⺟题——记忆与创伤、贪欲与渴望、历史的代价与个⼈命运。如果说《冬季的花园》是以现代视⻆去回望历史,那么《欲望的地平线》则是透过历史的⻓影去透视当代世界。因为⼩说围绕着⼀段跨越中⽇两国的个⼈与代际的创伤,构成了对⼈类欲望与社会转型的沉郁冥想。

《欲望的地平线》的主⻆叫梅⽉,她是⼀位拥有⾮凡美貌却命运多⾇的⻘年⼥⼦。⼩说通过梅⽉的经历,讲述了祖孙三代⼥性的悲剧⼈⽣——⺟亲和她的⼥⼉以及她的孙⼥,各⾃所遭受到的由于时代的变迁所带来的伤痛。

吴⺠⺠借由⼥性⻆⾊建构叙事核⼼,使这⼀部作品凸显了⼆⼗世纪中国历史中常常会被忽略的⼥性视⻆。梅⽉的祖⺟和她的⼥⼉的⼀⽣,横跨了⼆⼗世纪中叶的历史动荡,如抗⽇战争、国共内战乃⾄⽂⾰,⽽孙⼥梅⽉则⽣活在改⾰开放以后的当代中国。三代⼥性的命运彼此映照着,构成了⼀种延续着历史悲剧的传奇。故事中暗示着的创伤如同⼀道⽆法摆脱的诅咒,并且代代传递。所以⼩说会采⽤“胎记”去作为⼀种象征性的意象,去寓意那种⾃出⽣那⼀刻起就铭刻于⼈性深处的不可抹去的命运印记。正如有评论家所指出的那样,若⽤⼀个意象来概括《欲望的地平线》的话,那么“胎记”⽆疑是其最贴切的象征,⽽且作者在序⾔中也暗示,这道印记⾃⽣命之初便刻⼊⼈性深处,⽆法清除。”

在叙述⻛格上,《欲望的地平线》把吴⺠⺠在前作中所处的外在冒险与宏⼤事件,转向了更为内在的⼼理探索。这部⼩说被评论界称为是“悲情⼩说”,正因为其背景设定于现代社会,关注的是欲望——不仅仅是情欲的渴望,⽽是⼀种更为⼴义地指涉⼈们对于⾦钱、地位、⾃由与爱欲的追求。吴⺠⺠深刻地描绘了现代社会中的贪婪与野⼼,即如何被点燃,⼜如何被扭曲、从⽽去吞噬⼈性的惨淡的过程。尤其是在经历了经济腾⻜与价值观剧变,物质主义与拜⾦主义盛⾏的⼆⼗⼀世纪初的中国。⼩说在此背景下发出批判性的追问:⼈们所渴求的到底是什么?中华⺠族⾃古以来的传统美德正在存亡之际……

吴⺠⺠选择以⼥性⻆⾊切⼊这⼀主题颇具意义。因为⼩说中的主⼈公梅⽉的美貌,既是“被欲望的对象”的存  在,⼜是⼀把命运的双刃剑:它既为她带来机会或爱情的幻象,⼜让她成为剥削与贪婪的对象。在这⼀点上,《欲望的地平线》延续了四部曲中的对⼥性困境的深刻的剖析与思考。虽然《欲望的地平线》的情节,不像《世纪末的挽钟》或《海狼》那样,充满悬疑与惊险, 但却隐含着其神秘的叙事张⼒。

⼩说横跨中⽇两国,暗示着迁徙或流亡的主题。梅⽉及其祖⺟的⽣命轨迹涉及到了中⽇两国历史上⼴泛存在着的悲伤记忆。⼩说序⾔中关于“地平线”的诗性,亦为阅读提供了隐喻线索。地平线在⽇语中被赋予了神秘、浪漫、幻想与希望的意味。它既是起点但也是终点,是天地交汇之处,象征着辽阔、永恒、哀伤与荒凉。⼩说借此展现出⼀种⽆法抵达的渴望之境:⼈类的欲望⽆法被满⾜,如同地平线⼀般,总在抵达前⽽消失于远⽅。

⼩说在叙事结构上采取了过去与现在的穿插⽅式,交替展开梅⽉家族的故事。其中的某⼀信件,遗物或者其他,正如“胎记”⼀般⽽成为时代记忆的传递物,象征其家族历史创伤的跨代延续。整部⼩说更侧重于记忆驱动,⽽⾮线性叙事,其哀伤的基调更近于《⼤⻄洋⽉刊》的沉思随笔,⽽不是惊悚⼩说式的紧张推进。⼩说中不难想象梅⽉静坐窗前、回忆祖⺟半掩的往事,或站在北海道的海岸线,沉思⼈⽣的⾛向——据序⾔提示, 那是⽇本唯⼀可以隐约望⻅地平线的地⽅。

从后殖⺠社会的⻆度去看,《欲望的地平线》在中国与⽇本之间的故事情节的设计,具有⼀种独特的意义。如果祖⺟的创伤与⽇本殖⺠史有关,那么这些经历和创伤,就必然会在⼦孙身上留下情感与隐影。

中⽇关系在战后正常化的背景下,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正在以⼀种隐蔽和压抑的⽅式,在影响着当代个体。⼩说对现代中国社会拜⾦主义思潮的批判,亦可被视为是⼀种“内殖⺠社会”的叙述:在历经外来政治侵略之后,改⾰时代的中国⼜被资本之⼒内在殖⺠,⼈们在⾦钱的驱动下彼此吞噬,物质的诱惑让梅⽉被欲望驱使,⾛向了命运的深渊。

⼩说中还有⼀个显著的⺟题是建筑:特别是“⻤屋”以及祖屋的描写。

它作为⼀种记忆与创伤的实体象征,压抑在⼈们的情感世界上。乌镇的陈旧的⽼宅,成为梅⽉追索⽣⺟往事悲剧的场所,⽇本的⼀座与其命运⽣死悠关的古⽼宅邸, 成了她命运悲剧中的最后归宿。同样,“监狱”也成了⼩说中的建筑物的重要隐喻:梅⽉的外祖⺟最后在⽇本的牢獄⽣活,以及梅⽉所遭遇到的宗教势⼒的那种没有铁栏的“囚禁”等等,显示了其被逼婚、被陷⼊暴⼒以及身不由⼰的悲剧处境。⼩说通过空间结构,强化了被历史悲剧所带来的情绪,表达出了⼀种地理与⼼理上的双重流放,和其⽆法逃遁的“宿命怪圈”。

《欲望的地平线》为吴⺠⺠的历史⼩说四部曲,画下了沉郁⽽悠远的句点。前作中的战争、逃亡和夺宝都已经过去,留下的是灵魂与欲望的搏⽃。⼩说给我们提出了⼀个深刻的问题:在战争打完、⻩⾦掘出、⾰命落幕之后,⼈的⼼中还会存在什么?对此,吴⺠⺠的回答似乎是:在哀伤与希望交织中,地平线始终存在。它既是远⽅,也是镜中之幻,可能⽆法抵达,却指引着我们前赴后继地去舍命前⾏。

梅⽉的故事或许⽆法圆满,但她正视那道“⽆法抹去的胎记”⼀样。或许它还会成为⺠族与历史上的某种意义上的和解。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还可以这样说,《欲望的地平线》既是中国历史与记忆的终章,也是⼈类不断追寻、不断失落的永恒寓⾔。


主题、⺟题与⼩说四部曲的叙事视野。


在这四部⻓篇历史⼩说中,吴⺠⺠构建了⼀个主题交  织、结构严密的⽂学世界。每⼀部作品⾃成⼀体,⼜彼此呼应,拼接出⼀幅⼆⼗世纪中国时代的⻢赛克式图景——⼀部部的以个⼈命运为挽歌的现代中国百年史。其中⼀个主导性⺟题,则是“创伤带来的遗产”。

在《欲望的地平线》中,胎记的意象最为直接鲜明:它既是苦难历史的外化痕迹,亦是⼀种象征性的寓⾔,暗示了历史如何在个体⽣命中留下烙印。⽽在《世纪末的挽钟》中,藏宝图与姐妹的身世,同样也是“历史胎记” 的隐喻——它们皆是⼆战的创痛在⼆⼗世纪的时代中的回响。⾄于《海狼》,因为其本身就如战争的幽灵签名,刻在我们的⼼头。⽽严⼀⻰在《冬季的花园》中漫⻓流亡和身⼼所承之伤痛,则是半世纪⾰命与战乱的积淀痕迹。它们皆聚焦于“历史伤痕”的主题中,这显然已经构成了吴⺠⺠⽂学世界中最具有魅⼒的艺术语⾔。它说明⾃⼆⼗世纪以来,中国百年中所发⽣着的战争和⾄今⼀直延续着的政治运动,已经在国家和⼈⺠的精神世界⾥,刻下了⽆法抹除的“中国胎记”。

吴⺠⺠的四部历史⼩说,⻛貌多变⽽⼜贯通统⼀。每部作品皆有明确“体裁基调”:《冬季的花园》为历史史诗;《海狼》是政治谍战⼩说;《世纪末的挽钟》偏悬疑冒险;⽽《欲望的地平线》则转向⼼理化家庭叙事。然⽽,作者的笔调与叙述⼿法则始终⼀脉相承,将严谨的现实主义与历史事件相题并论,从中去构建⼈物的故事情节和命运轨迹。

吴⺠⺠对史料的研究⼗分扎实,他的⼩说构建在沉重的历史事件中。然⽽他并不满⾜于史实的复现,⽽是以之为素材,重构叙事,服务于⼩说主旨。为此评论界指出,吴⺠⺠的⽂学作品独树⼀帜,尤其是那种将“历史” 与“悬疑”和⼈物命运相结合的创作⼿法,在两岸⽂坛中极为罕⻅。他的作品的出现,把⼆⼗世纪中出现的所谓严肃历史⼩说与通俗类型⼩说中的壁垒,彻底地摧毁了。

吴⺠⺠的《冬季的花园》与《欲望的地平线》具有着散⽂化的⽓息,甚⾄还带有着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彩。

《欲望的地平线》中的对于“地平线”和“欲望本质”的冥思⽚段,则更俱哲理韵味。从⽂学史的⻆度看,吴⺠⺠的这四部历史⻓篇,既回应了中国现代⽂学的传统,也与世界⽂学展开了对话。在中⽂语境中,他的作品承袭了“家族⼩说”⼀脉,如巴⾦的《家》、⽼舍的《四世同堂》的那种借家族去映照社会的巨变。⽽吴⺠⺠似乎还不满⾜于此。他更前⾏⼀步,将其脑海中的故事延展成为跨国、跨家族的复合结构。他每⼀部⼩说,皆以不同⼈物的群体去展现中国百年历程,构成了⼀部“中国经验的复调家族史”。

吴⺠⺠⼩说中的谍战元素与跨国情节,也可与福莱特、克拉维尔等英美作家并论。其不同之处只是在于,吴⺠⺠以亚洲视⻆去书写亚洲历史与⼈物。从这个⻆度去分析,这四部曲⾜可以与三岛由纪夫的“丰饶之海”系列并观:它们皆以四部曲捕捉百年剧变,但吴⺠⺠则更贴近现实⽽⾮形⽽上学,虽然两者皆在书写“理想的幻灭”和“历史的轮回”等。

由此可⻅,吴⺠⺠的⼩说虽根植于中国现实,却具备了跨⽂化的共鸣⼒。⽆论是战争、记忆还是身份认同,其深度都⾜以令托尔斯泰、⻢尔克斯、福克纳的读者⼼领神会,同时⼜提供了洞察中⽇关系史的独特视⻆。⽽且,吴⺠⺠并不提供虚假圆满或者廉价的希望,倘若那样,那么他的⼩说中的⼈物世界就会显得轻薄⽆⼒。


概论

 

吴⺠⺠的⼩说四部曲——《冬季的花园》《海狼》《世纪末的挽钟》与《欲望的地平线》,是当代中国⽂学宝库中的重要作品。这四部作品构筑了⼀幅宏阔交错的历史画卷,描绘出⼀个国家在⼆⼗世纪最为动荡的百年中所历经的劫难与转折,⽽其叙述核⼼,⼜始终是那些情感充沛、鲜活真实的个体命运。这是⼀组既具史诗⽓魄,⼜不乏悬疑⼩说般张⼒的⽂学巨著。

吴⺠⺠带领我们⾛⼊了⼆⼗世纪中国的废墟与重⽣的历史,为我们揭示了“如何在公共的历史中去安放私⼈记 忆”的⽅法。他在⽂学创作的技巧上达成了⼀种独特的 平衡:可读性强⼜意蕴不浅,既有戏剧性,⼜具有思想深度。这种特质也使得吴⺠⺠的⼩说逐渐跨出了华语世界——2025年,《海狼》的中⽂版在美国再版后,英⽂译本《海狼之影》随之出版,标志着其作品正为⾮华语的读者所接受。

因为,吴⺠⺠的这四部曲是⼀场与世界⽂学的对话。读者或许会在吴⺠⺠的⼩说中,看到加⻄亚·⻢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那种家族罪与悲剧的轮回,或者⽶兰·昆德拉《笑忘书》中的关于“记住”与“抹除”的执念。然⽽还不仅仅于此,因为吴⺠⺠的⽂学创作⽴场,深植于中国与东亚的历史语境,是对⻄⽅⽂学叙事的极为重要的补充。在全球⽂学越来越关注东亚历史的当下(中、⽇、韩作家作品不断被译介),吴⺠⺠的⼩说为读者提供了⼀种更为宽⼴、富有共情⼒⼜不乏于批判精神的中国经验图景。

毫⽆疑问,吴⺠⺠的这四部⼩说向读者的提问是全球性的,即“我们如何肩负历史的重量?⼜如何在其阴影中寻得个体的意义?”对此,这四部曲作品虽然没有轻易地给出答案,但它们都在暗示:理解与承认历史,是⾛向未来的第⼀步。

当我们翻⾄《欲望的地平线》的最后⼀⻚,它的画⾯应该是“⻩昏时分,梅⽉(或另⼀个如她般的身影)伫⽴原野,⽬视天地交汇之线,思索来路的幽深与前途的辽阔……”

这⼀时刻含蓄⽽有⼒,它或许正是吴⺠⺠全部作品的缩影——他以⽂学之笔,连接了私⼈记忆与公共历史,搭起了中国与当代社会之间的桥梁。因此,吴⺠⺠当得起“记忆守⻔⼈”的称谓,不愧是当代中⽂⼩说中叙事格局宏⼤、精神维度深远的重要作家。他在充满狼影、丧钟、悲催的花园与欲望的幻象等等诸多幽暗的隐喻中, 却始终保留了⼀个核⼼信念,即“⼈性中的坚韧与尊严,⼀定会照亮最冷冽的⻓夜寒冬”。


参考资料:

• 徐峥,《郑州⽇报》,《冬季的花园》评论,sohu.com•  《海狼》《冬季的花园》中亚中⽂版图书简介,amazon.com• 《世纪末的挽钟》台湾版图书简介 ,books.com.tw• ⾖ 瓣 读 书 ⻚ ⾯ 评 论 与 简 介 , book.douban.com;m.baike.com• 《欲望的地平线》微信读书导读weread.qq.com• 《海狼之影》英⽂节选,amazon.com• 《海狼》电⼦书节选,dedao.cn

· 任智,《欲望与宿命的悲歌》——吳⺠⺠与⽔上勉⼩说⽐较。


责任编辑:则灵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大而美法案惊险过关 川
2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公安局隆重举行英
3 山东临沂心之力志愿服务队到安徽利
4 安徽太和县原墙镇:以八项规定精神
5 安徽省慈善总会赴利辛县调研慈善工
6 吕国英:攀至山穷处
7 吕国英:百果竞香秋盈怀
8 吕国英:张开双臂拥抱世界
9 惠州“三省书院”成立 
10 倫敦「中國之夜」Ciro餐廳大放
版权所有@中华时报传媒集团(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