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没有什么自然资源,香港的资源其实就是「几流」,包括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如果断流香港很难回头。
刚刚过去的3月23日不算什么重要的节佳日,只是一个周末。 港人出境及北上人流创下新高。 香港入境处数字显示,那一天有超过40万港人离境外出,当中31.3万人次北上,两者均为今年首三个月以来的高峰。 经机场离境的港人亦按周上升55%录4.1万人次。 而同一天,访港旅客录下17万人次,当中13.6万人次为内地客,北上南下逆差录得17.6万人次。 香港上一次出境高峰还是在去年圣诞节,因为是难得的长假期,外出旅游是香港的常态,12月23日有逾50万人次,12月24日有逾45.8万人次。 上一次北上高峰同样是去年圣诞节,12月23日及24日分别有37.2万及33.9万人次。 港人北上热潮持续,再上一个周末的3月16日,入境处数字显示,超过30万港人北上,是继1月20日30.9万人次后,再次重上30万大关。 而同日访港内地客有12.9万人次,北上南下逆差录17.5万人。 这意味着什么?这是告诉我们,香港人只要有时间就往北去消费,不是节假日,他们化点时间和交通费去内地购物、去误乐、去餐饮等等。 内地和香港两地的差价,是吸引港人北上消费的诱因。 过去,内地人到香港消费,香港的资本主义环境下的服务,以及优质奢侈品吸引,香港在不少人眼中的东方之珠应该就是东方天堂。 2018年的访港旅客人次6,515万;其中过夜旅客人次达2,926 万。 与入境旅游相关的总消费达到3,282亿港元。 据香港旅游发展局(旅发局)公布,初步统计显示,2023年全年访港旅客约为3400万人次,与入境旅游相关的总消费是1千4百多亿。 与高峰期相比减少了将近一半。 香港是没有自然资源的渔村,过去是,现在也是,只不过发展了,发达了。 渔村的兴起主要靠的是「流」,有流就动,就活,现在人流减少了,甚至消费还往外走,自然就难活了。 人流还会带来资金流,没人流资金流自然受影响。 香港政府统计处公布境外母公司以香港作为地区总部等数据,2023年只有1336家境外公司以香港作为地区总部,较2019年减少13.3%,也是自2012年来数目最少的一年。 2023年驻港地区总部最多是中国公司,有247间,其次是美国公司有214间,以及日本公司有206间。 数据又显示,近年美国、日本及英国公司在港的地区总部也减少。 即使是中国公司在港的地区总部,由2019年的216间增至2022年的251间,但到2023年减至247间,即过去一年也减少了。 而受到全球经济放缓、贸易需求下跌等因素影响,本港物流业亦受到冲击。 相比2019年,2023年葵青货柜码头整体吞吐量的跌幅约24%,而全港的货柜吞吐量,2022年较2021年减少6.3%。 香港近年来社会陷入动荡,加上中美关系紧张,受中美贸易战影响,以及三年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经济发展举步维艰,股市也都不断跌至多年新低。 尤其是香港政治和社会环境的急剧转变,导致数十万计的香港居民告别故土,背井离乡。 有人力资源公司近期公布调查报告,指出接近八成雇主认为2024年香港仍然面临持续出现人才短缺的局面。 香港政府承诺要抓经济,许诺找回香港的繁荣,但如果不能留住香港的「人流」,止住「断流」,香港的繁荣以至稳定会是很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