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由香港兩岸客家聯會主辦的第三屆“兩岸客家·粽是有情” 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活動26日在香港洋紫荊號觀光船上舉行。
在當天的活動中,邀请到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香港美術學院院長、客聯會顧問曾曉輝教授以「客家文化怎麼形成 ,到底什麼是客家文化」為主題與現場嘉賓介紹和剖析了客家文化。

活動上,曾曉輝教授遼贈送了他創作的書法作品予以客聯會。
客家文化如何形成,到底什麼是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輕地域歸屬,重文化認同
客家人(Hakka),是南方古漢族的一支,是中華民族中唯一一個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也是世界上分佈範圍廣闊、影響深遠的民系之一。 年年為客遍天涯 “篳路桃弧輾轉遷,南來遠過一千年,方言足證中原韻,禮俗猶留三代前。”客家傑出人物黃遵憲的這首七絕,詩意描繪了客家先民南遷的歷史畫捲。 
客家人的遷徙路線 客家人的遷徙歷史,可上溯至西晉末年。前後五次大規模的遷徙(永嘉之亂、黃巢之亂、靖康之變、南明危局、太平天國),歷時一千五百年。 歷次亂世浩劫中,客家先民由中原逐漸遷往南方,患難相恤,薪火相傳。每一次輾轉,都是一次尋覓夢里桃源之旅,但未曾遺失對中原文化的傳承和維系。 過去很長時間里,這個在閩粵贛邊區擇山而居,喜歡穿藍色布衫,並操古老方言的群體,被認為是一個“夷蠻”部落。就連客家人自己對自身的來歷也不甚明瞭。他們只記得祖祖輩輩似乎總是在不停遷徙,從一座大山走向另一座大山。 梅州客家博物館,我們看到了關於客家源流的描述:“原本的漢族中原人士,歷經五次大規模遷移,在南方多地逐漸形成漢民族的一個支系——客家。” 
廣東河源的客家村落(來自昵圖網)
陶淵明仿佛是客家人的精神導師——其實,陶淵明生活的年代在東晉末至南朝宋初,這也恰是客家人第一次大遷徙的時期。 “無山不住客,無客不住山”,客家人對山的偏愛,以及對定居點的選擇似乎也是受到了陶公的影響。 客家文化的發展歷程:萌芽期、發展期、成熟期 萌芽期,東晉至北宋,約800年。這一階段,客家人遷至中原文化圈的邊緣,客家文化的獨特性尚不明顯。 發展期,南宋至明初,約200年。這一階段,客家人遷至粵閩贛交界,客家語言、民俗、觀念獲得穩定發展。 成熟期,明中至民初,約400年。這一階段,客家人遷至兩廣及海外,客家民系分佈格局基本穩定,方言、風俗、民系性格發展成熟。 由此可知,客家文化是漢人在南遷過程中與本地土著相互融合而產生。中原王朝自古“貴中華,而賤夷狄”,客家文化卻是漢文化與異族文化相互吸納的結果。 客家人從中原遷徙而來,也將中原文化播撒。中原文化與百越、畲、瑤等土著文化發生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客家風尚、習俗,以及文化文明。 被學術界稱為研究古漢語之“活化石”的客家方言,最能體現這種交融。客家人在長期生活、生產中,口音與當地土著的口音相互融合。 客家文化載體—客家人 客家話 客家人,不是純粹的漢族先民,所以他們不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基因標本; 客家人,不是本地土著的後裔,所以他們也不是後天歸附的『化外之人』 ; 客家人,不是『流民』,千百年來,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繁衍生息; 客家人,不是『原住民』,日常起居,他們依然保持著很多中原漢族的生活習慣。 客家人,不囿於一地,所以客家文化沒有地域歸屬,只有文化認同; 客家人,走到哪裡,就扎根在哪裡,命若浮萍,卻生如蓮藕,他們有落地生根、落葉歸根的精神。 客家人,在與南方各族相互融合的過程中,既改造著別人,也被別人改造著; 在客家語中,『人+厓』是獨有字,意為『我』。一個走到懸崖邊上,沒有回頭路的人,便是客家人。 客家先民,生生把『絕路』,走成了『活路』。這背後又有多少故事……, 許多事物放之四海皆準,客家人卻是中華民族獨有的; 『客家人』就像春秋戰國時的『楚人』,雖是另類,但終究不是外人。 客家人被譽為“日不落”民系。由於客家族群生活型態的特殊,一千多年以來都是四處為“客”,因此有“中國的“吉普賽人”之稱。 客家人的族群文化底色:『實用 & 堅守』 
福建永定振成樓(來自攝圖網)
土樓圍屋,既是居所,又是堡壘;既可防範猛獸襲擾,又可抵禦外族入侵。這便是『實用』。 祠堂居中,牌匾高懸。祖廟既是族群的共同記憶,又是族人的精神故鄉。這就是『堅守』。 漫長而艱辛的遷徙,不僅沒有讓客家人忘記祖先的門風遺訓,反而使他們對家的渴望和對宗族的堅守更為熱烈、殷切。 客家人說“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所以,客家圍最核心的位置永遠是一個家族的宗祠,宗祠在,家族的根便在。 
土樓里的客家生活(來自攝圖網)
客家人有著強烈的祖先崇拜意識,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要背著祖先的牌位。到了安居點,則建宗祠以安放祖宗之靈。因此,哪裡有客家村落,哪裡就建有宗祠。 宗祠的建設,象徵著家族的團結,也是維系宗族的巨大紐帶。 客家飲食講究『無雞不清,無肉不鮮,無鵝不美,無鴨不香,無肘不濃』; 一言以蔽之,就地取材,靠山吃山;這便是『實用』。 客家米粄,內充餡料,外形似餃,烹飪之法,遠溯北國; 客家擂茶,茶葉磨粉,雜以調料,啜飲之道,直抵唐宋; 走古事、打船燈、騎布馬、舞火龍,凡此種種,依樣河洛; 客居之地雖與中原山川阻隔,卻在日常生活的點滴中保存著遠祖的記憶;這便是『堅守』。 客家人『不幸&幸運』孕育出新文化 
人境廬原名“在勤堂”
梅州人境廬原名“在勤堂”,後加建書齋,取意於東晉詩人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名句,於1884年由黃遵憲親自設計建造,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人境廬,是一道別開生面的文化景觀,一座客家人的精神家園,悅讀“人境廬”,讓浮躁的心靈得到了寧靜的棲息。 回到一千七百年前,客家人舉族動遷,遠離故土,關山萬里,從此為客; 站在一千七百年後,客家人不畏前路,開拓進取,安居樂業,生生不息。 客家人,是不幸的,生在安土重遷的中原,卻失去了家園土地,險些淪落為異族盤剝的奴隸; 客家人,是幸運的,躲進大山便融入大山,保存下族群的記憶,終究沒有湮沒於歷史的長河。 客家的先祖往往喜歡在人煙稀少的群山中闢谷而居,這些地方道路險阻,舟車不通,極少受到外界乾擾,他們原有的語言、風俗和文化便很容易保留下來,並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慢慢演變。 這就是客家人,曾經是歷史的客人,卻永遠是未來的主人。 這就是客家文化,保存著先民的智慧,更孕育出前行的勇氣文化。 就算身處貧瘠的山野,客家人也能從中汲取到生生不息的動力:生活的艱辛煉造了他們吃苦耐勞的品性;資源的匱乏使他們不畏險阻,勇於拓荒;聚族而居的習俗讓他們易於組織和領導;尊師敬祖的傳統又塑造了他們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所以,當客家人走出大山,他們便成為了一支不甘屈服、開拓進取的力量。 無論是宋末的抗元,明末的抗清,還是近代的抗日,但凡民族危亡之際,客家人的身影總是活躍在戰鬥的最前線。等到刀槍入庫,天下太平,他們又在商業的戰場上披荊斬棘,乘風破浪。 這個曾經漂泊無依的民系,如今已繁衍了近一億人口,他們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創立了自己的事業和聲望。他們所取得成就引起了全世界關註,他們的歷史和文化也成為一門國際性的顯學——客家學。 
作者簡介: 1968年生於廣東,曾就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南京大學天體物理學博士,後師從著名雕塑家潘鶴教授和廣州美術學院前院長、著名油畫家郭紹綱教授。 現任中華時報傳媒集團主席、粵港澳大灣區藝術聯合會主席、世界監督學會會長、中華科技協會主席、香港美術學院院長、香港藝術研究院院長、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廣州新世紀藝術研究院院長、香港兩岸客家聯會顧問。曾在中國內地多個機構擔任高級職務。 主要從事雕塑、環境藝術教學、創作,曾參與多項景區旅游規劃,創作的雕塑作品呈現在眾多海內外大城市和收藏於多家博物館、美術館,兼職撰寫新聞評論,出版有多本文學類、藝術類、新聞時事評論類等書籍。 參考文獻:《客家人從何處來?客家為什麼不是少數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