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新闻通讯社浙江浦江讯】(记者:李海良 通讯员:张国平) “绝代只西子,众芳唯牡丹”(唐白居易《牡丹》),“唯有牡丹真国香,花开时节动京城”(唐刘禹锡《赏牡丹》),“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唐徐凝《牡丹》。牡丹,雍荣华贵,富丽端庄,百姿千媚,倾国倾城,当之无愧的百花之王。牡丹,百姓心目中的花魁,是纯洁、美丽、吉祥、富贵的化身,是中华民族精神和优秀品质的象征。古往今来,历代文人墨客、诗家画匠都极尽笔墨倾力盛赞。陈文星就是其中之一。 启蒙熏陶,筑基童子功 陈文星出生于1973年,是国家一级美术师,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美术家协会会员,博雅画院院长。他出身于中国书画之乡浙江省浦江县的一个书画世家,擅长中国画,喜作写意花鸟山水画,尤其擅长牡丹。陈文星的祖父当年是本地擅写能画的能人,尤其喜欢画牡丹,书法绘画都受人称赞。其父亲陈怀德受祖父影响,从小学画,也甚爱画牡丹,年纪轻轻就小有名气。改革开放后,他以牡丹为主要内容的玻璃画,以其绚烂喜庆、端庄大度、富丽堂皇之特色,特别受人喜欢。谁家儿子成婚、女儿出嫁、新房落成,人们都到他开的店里去买,不是买之以自己家中装饰,就是买之以赠人送礼。1995年,浦江县设立书画一条街,陈文星的父亲毅然在书画街买下一间店面,作为创作室,专业从事以牡丹为主的的国画创作,被人称为“农民画家”。 陈文星自幼喜欢看祖父、父亲写字绘画,尤其喜欢牡丹,耳濡目染,深受家庭书画艺术熏陶。祖孙三代都是牡丹迷。幼年时,他还经常爬上画桌,在祖父和父亲的画作上添“砖”加“瓦”,祖父和父亲也会帮他描写创作牡丹小画作。上学后,除了学文化课,总也离不开画,得到了学校美术老师的喜欢和指导,在父亲、学校美术老师的指导下,他学素描,学色彩,学国画,但由于学校的学习任务重,只能简单学学,了解了解,浅尝辄止。 感悟精神,发奋祖传业 十六岁,青春年少,天真烂漫。十六岁,充满憧憬和幻想,充满青春的活力。正当人们拼尽全力争考重点学校之时,陈文星开始了子传父业的历史,凭着幼小时练就的童子功基础,学习和创作玻璃画。当玻璃画小有成就后,又学习工笔画、油画,并转向系统学习国画,长达十五年。买书籍学,看视频学,到培训班学,拜老师学。十五年的刻苦学习、努力、提升,为其今后走上专业国画创作道路,成为“农民画家”的优秀后代,奠定了扎实基础。 因父辈专于牡丹画,平时经常面对牡丹花写生创作,所以,家里房前屋后都种了各种各样的牡丹花。陈文星也从小在牡丹花丛中长大。在年复一年的观察中,在日复一日的写生中,陈文星对牡丹花的感情与日俱增,对牡丹花的理解日益深刻,对牡丹花达到了钟情痴迷的程度。他说:“牡丹雍容华贵,一般人只是看到它花开时的艳丽富贵,却不知她历经贫寒。在严寒中,牡丹没有华贵的身躯,没有娇柔的枝叶,一根硬朗的躯干迎寒而立,冲天而上,这就是牡丹精神。只有深深领悟牡丹精神,才能真情喜欢上牡丹,也才能让艺术大有所成。”正是对牡丹的钟情深爱,对牡丹精神的领悟提升,使他从不放弃对牡丹美的追求,对牡丹美的表现。从此他的牡丹画作品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有厚度。年轻气盛的陈文星所画的牡丹,在艳丽之中有着一种老成、坚毅的气质,给人眼前一亮。 华丽转身,改行蓄后劲 路总是曲折坎坷的,人生的道路尤其如此。正当陈文星艺术道路顺风顺水,蒸蒸日上之际,他却感到眼前路途的迷茫:自己画的牡丹与祖父、父亲画的有什么本质不同,自己的画风与其他大多数牡丹画家的风格似乎都差不多,几年下来自己的进步越来越小了,更谈不上突破。如何跳出父辈传统?如何突破传统方法?如何展现现代气息?这是陈文星所面临和深思的问题。同时,随着绘画艺术的不断进步、深入,经济的投入也越来越大,经济负担也已成为一大问题。作为从小有着独立人格、有着不服输的陈文星,他不想躺在父辈创造的条件上蠕行,不想因为经济上的暂时困难放弃理想追求,他要凭自己的能力去创造更好的艺术人生,去创造自己的艺术未来。 于是,画了十五年牡丹的陈文星,毅然放下快速成“家”的念想,放下“青年农民画家”的身架,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华丽转身,从事电信产业,承包电信公司营业大厅,经营电信产品。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一个拿了十五年画笔的人去做电信行业,与电信界行家里手竞争,难度可想而知,但是凭着陈文星的魄力、智力和毅力,凭着与他人不一样的目标追求,凭着它潜在的牡丹精神,他成功了,在电信行业竞争整整七年,成为了小有名气的“大亨”。 在经营电信行业中,他并没放弃对牡丹的挚爱,也没放弃对国画的追求。在行业竞争中,他更深刻领悟了牡丹精神;在社会体验中,他更深化了对国画艺术的理解;在周游各地牡丹花基地、观赏各地牡丹画展览中,他更深入理解了国画艺术的精髓。七年的时间,为重归艺术正道积累资金的目标实现了,以另类方法突破自己国画艺术瓶颈的目标也达到了。 重归正道,厚积发莽力 转行七年后的陈文星,一个回马枪,又一华丽转身,一夜之间重回艺术圣殿。七年积蓄的后经,给他重归艺术之路,带来了巨大的莽力。这时的他,眼光更高,视野更广,目标更大,学习钻研的劲头也更强。向先人学,学习古人关于牡丹的名篇名作,临习古人牡丹国画的图案,取法古上,如明代的沈周、陈淳、徐渭,清代的沈石芗、高风翰、赵之谦,等等。向大家学,临摹近现代的名家画作,如任伯年、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吴茀之等大师之作,总结、吸收他们的专长技法。向高层学,赴北京大学美术系和其他一些美术学院,参加国画艺术高级研修班学习。向书籍学,学习国画理论知识,以艺术理论引导自己不断前行,如黄宾虹的画论等等。向名师学,拜中国美院有独特专长的著名教授为师,力求创作技法、创作风格的突破和完善。 功底更实了,理解更深了,悟性更高了,创作的风格更独特了,作品的质量层次及其影响力也就更大了。 于是乎,在浙江浦江城区新建的东街古街上,他创建了自己的创作基地——博雅画院,既为自己集中精力创作,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艺术交流、社会交往提供了场所。现在的画院已经成为浦江书画的一张名片。 于是乎,作品入展、获奖的越来越多,层次也越来越高。五年间,在县、市、省、国家级入展、作品《国花》1999年入展国花杯全国书画作品大奖赛,《陡峭山茶偏耐久》2006年入展浙江省第七届花鸟画展,作品《乡野小趣》2017年入展浙江省第八届花鸟画展,《先知图》2018年入展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弄潮杯浙江省中国画大展,新作《国花》2017年入展中国梦劳动美第四届全国职工书画展,墨色牡丹《壶江源记》2019入围《万年浦江》中国写意画展,牡丹图《万紫千红总是春》2019入展庆祝建国70周年浙江省人大书画作品奖。其他的,如作品《金鸡报春》入选由中国书画报主办的首届中国画金鸡奖并获得优秀奖;作品《春融图》入选由美国旧金山东方、中国河北现代等8家单位主办的中美旧金山中国画国际大奖赛并获得银奖,《 乡间小趣 》由浙江省美协举办《宾虹艺术》中获得 《学术》奖;《万紫千红总是春》在庆祝建国70周年浙江省人大书画摄影作品展中获得国画《一等奖》 等等。这又是陈文星“牡丹情”艺术道路上的朵朵浪花。 卓然不尔,创拓新路径 重归艺术正道后,陈文星对国画色彩、笔墨、技法的理解和运用也更为独特,尤其是水墨牡丹更加炉火纯青。在创作中,他运用多画种多色彩相结合的方法,在国画中融合油画、地方剪影,色彩画等多种色觉,墨色中结合以淡蓝色、紫色等多种色彩,增加画面的层次感、立体感,形式更丰富,画面更灵动,格调更高雅。笔墨运用上,水墨交融更加圆润。运用涨水法、枯水法、渍水法、雾水法等等,放任水墨游走,尽情浮现墨色晕花,于有色处见无色,于无色处显百色。整个画面干湿有度,枯润相间,浓淡和谐。线条上更多地运用篆、隶、草、楷传统书法中的提按顿挫笔法,使画面线条更加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坚挺有力。在创作形式上,大小写意融为一体,既有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大气,同时又寓小写意于大写意,力求周密精细,于大写意之形中求小写意之精,于小写意之形中求大写意之气。既有姿意挥洒、大刀阔斧之气势,又有精细雕琢之匠心,亦纵亦敛,收放自如。 千娇万态百花艳,国色天香唯牡丹。沒有执着的追求,就没有理想可言;没有顽强的意志,就没有成功可想;没有敢于开拓的精神,就没有突破可得。而今的陈文星,锁定牡丹主目标,旁及其他花鸟、山水,致力水墨主调,综合其他各种技法,追求卓然不尔之神韵和质朴率真、雍容大度之气势,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更高层次的国画艺术殿堂攀登,让传统水墨在现代艺术景象中尽情流放出更美的绚丽色彩,尽情施展出更强的品质力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