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传天下! 
作者(同济大学教授孙宜学)在北京语博会“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共兴发展论坛上发言
“一带一路”倡议在推动中国经济、文化走向沿线国家、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文化与经济不同步的问题日益明显,不但表现为中华文化与中国经济的步伐无法一致,而且中国与沿线国家、沿线国家之间经济与文化不同步的现象也日益明显,且对“一带一路”建设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不解决这个问题,民心相通之路就会艰难很多。披荆斩棘,方能阡陌相通;心心交流,才能同一律动。 路多艰,事才大!筚路蓝缕,中华民族为了实现“世界大同”力量,已不知把多少无人走过的路变成了通途。 要实现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日用而不觉”的传播目标,需要聚全国之力,全民之力,需要每个中国人都自觉“我是一枚小小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自觉做中华文化的使者,文化传播的志愿者。当前世界文化多元并存,交流为主流,但碰撞和摩擦不断。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所面对的阻力和障碍显然是客观的,也是复杂多变的,其中既有文化的因素,经济的因素,也有政治的因素。我们对世界“中国热”的判断与世界对“中国热”的直接感知并不一致,还有较大的落差。“万丈高楼平地起”,中华文化在沿线国家的传播首先要找到这些落差,并推动消除这些落差,包括因我们长期疏于向世界主动表达而形成的误解,进而加大加深中华文化在所在国的融入广度和深度,加快世界了解中国的进程。 优秀文化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包容,兼容,易容,即都能以开放的胸怀不断汲取异质文化的精髓而不断创新、创造、延续自身的文化。“一带一路”沿线所能见到的不是一条条冷冰冰的铁轨,而是一条条以温暖的文化作轨的“心灵高铁”,是中国沿线国家之间自觉的经济、文化双向运输、交流。中国作为运输总站的总调度,有责任保证条条运输线都通畅、高效。为此,就需要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舆情、民情、政体、经济、文化等事关运输软硬环境的基础条件进行详细差别化调研和理解,基于科学规划、种子落地的原则,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政策制订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并找到“一带一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最佳路径,全面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文化之间的多轨多向交流与传播。 
本文作者(同济大学教授孙宜学)(中)与国外青年汉学家一起,作者认为青年汉学家是汉语与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桥梁
“一带一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之一是中国主导、广泛借力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并助力沿线国家文化的世界化。因此,“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关系,是新时代中国面对沿线国家和世界必须说清楚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国际国内大势要求我们必须正视并科学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不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战略需求,也是世界对中国智慧走向世界的主动诉求。解决了这个问题,不但可以破解“一带一路”谁为,为谁;何为,为何;独行,众行;短行,长行;暂行,久行等等核心问题,而且才能确保“一带一路”的方向正确、路线正确、目标准确,既为中国,更为世界。 
本文作者(同济大学教授孙宜学)在北京语博会“一带一路”语言文化共兴发展论坛上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毫无疑问,中国积极倡导“一带一路”宏伟设想和合作倡议,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的大潮流,秉承了开放包容的新理念,旨在为共绘互利合作、共享发展美好蓝图创造新的历史机遇。作为积极促进新型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实践方案,“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迫切需要中国与沿线国家做深做细工作,共同付出努力,推动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平台上共创可持续繁荣发展的新世界。因此,随着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和友好往来不断增强,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华文化的暖化功能、通心功能,因地制宜,像毛细血管一般做细基础工作,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共同维护不同文化的独立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现实任务,肩负着中国与沿线国家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使命,在“一带一路”发展实践中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公共产品,切实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融、共生与共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