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光不老残荷梦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354)
艾 慧
春光不老残荷梦,秋色无言漫野诗。
闲看千山云烟荡,流连万径牵愁迷。
2018.09
残荷镀金处,秋野无字诗——吕国英四句哲境小窥
吕国英先生这四行诗,如四枚温润的古玉,置于掌心,便觉时光流淌、天地澄明,更蕴藏着穿透表象的生命哲思。
“春光不老残荷梦,秋色无言漫野诗。” 起笔便是一场时空的奇遇。明媚不凋的“春光”,偏映照着“残荷”的幽梦——衰败的物象在永恒生机的观照下,竟挣脱了凋零的宿命,被淬炼成一个超越季节的、关于存在与消逝的永恒梦境。这“残荷梦”三字,是诗人点石成金的妙笔,让衰颓刹那绽放出哲学的金边。而对句的“秋色无言”,并非沉寂,而是将无垠的静默铺展成“漫野诗”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无字的诗行,正是宇宙最本真、最浑厚的表达。一春一秋,一生一息,一梦一诗,在看似矛盾的并置中,完成了对生命盛衰轮回的深邃观照与美学升华。
视线流转,“闲看千山云烟荡,流连万径牵愁迷。” 诗人的目光在浩瀚与幽微间自由穿行。仰观“千山”,云烟舒卷,如世事浮沉、尘缘聚散,一个“荡”字,道尽无常流转。俯察“万径”,步履所及,情思牵绊,“愁迷”如网,是凡尘中人难以割舍的执念与惘然。然而,统领这观照的,却是一个举重若轻的“闲”字。这非冷漠的疏离,而是历经沧桑后沉淀的澄明心境。它如一丝清风,拂过千山云霭,亦似一盏清茶,氤氲了万径愁思,在入世的“流连”与出尘的“闲看”之间,寻得一份超然物外的精神平衡。
此诗之精髓,在于将最易被忽略、甚至被视为衰败的意象——“残荷”、“无言秋色”、“迷愁”——置于宏阔的时空背景与澄澈的心灵透镜之下,赋予其震撼人心的美学价值与哲学深度。春光为残荷镀上永恒的金辉,秋野以无字书写至高的诗篇。诗人以“闲看”之眼,勘破云烟之幻,照见愁迷之网,最终引领我们领悟:真正的永恒,不在抗拒消逝,而在以澄明之心,于消逝中洞见那不息的诗意光芒;最深的智慧,往往藏于秋野的留白与残荷的经脉之中。
四行小诗,竟如一部微缩的宇宙交响,在“不老”与“残梦”、“无言”与“漫诗”、“闲看”与“愁迷”的张力中,奏响了关于生命、时间与心灵觉悟的永恒乐章。读罢,仿佛也沾染了那“闲看”的清明,再看世间荣枯,亦有了别样的澄澈与安然。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十余部、艺术评论上百篇,撰著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