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伟,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教授,国家级非遗会宁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主编《关陇剪纸研究》《会宁剪纸》,曾受文化旅游部委派,赴以色列等国讲授中国剪纸艺术。
王长华的这篇文章,以参观白玉玲文化博物馆为契机,巧妙融合民俗传说与历史研究,为读者呈现出独特的历史探寻路径。
文章开篇援引傅斯年先生的学术理念,强调历史研究应跳出“纸面”,到民间、到古文化遗址去挖掘素材,这一理念为全文奠定了学术基调,也点明民俗学考察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 。作者以白玉玲文化博物馆为切入点,详细介绍博物馆背景及白玉玲老人的生平与创作,其从苦难中成长,凭借天赋与对民俗文化的热爱,创作诸多作品,这些作品成为连接民俗传说与历史探究的重要载体。
“白玉玲文化博物馆”已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基地 王长华 摄
在对民俗传说的挖掘与解读上,文章聚焦鱼族、狼族传说,将其与历史考据相融合。通过分析古庆州府地质历史、古代民族图腾(如以狼为图腾的大戎等民族 ),尝试从传说中窥探历史隐秘,探讨鱼族、狼族部落与古代民族、环境变迁的关联,论证传说背后可能存在的历史真实与文化意义,体现民俗传说对历史研究的补充价值。同时,引入气候变化对人文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说明民俗传说所反映的社会变动与环境变迁的关联,让民俗与历史、自然科学多维度交织。
纵观全文,作者践行傅斯年学术理念,为历史研究拓展民俗视角,让民间文化遗产成为历史研究的鲜活素材,启发读者重视民俗在历史考据中的作用,是一次民俗与历史交融研究的有益尝试,为相关领域探索提供了独特案例与思路 。
著名剪纸艺术家刘伟先生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