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新闻通讯社/中华时报6月30日讯(记者 梁培发 通讯员 孙立明 曹英 摄影 刘中原)一场围绕“家的幸福感更多来源于心理富足还是物质条件”的家长辩论赛,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引发热烈反响。台上8位来自不同县区的家长代表引经据典、观点交锋,台下观众掌声阵阵。这已是该市成功举办的第11期家庭教育主题辩论赛,成为当地创新家庭教育理念推广方式、营造和谐育人氛围的生动缩影。 这一创新举措,源于连云港市钟声幼儿园作为江苏省教育厅2024年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区域推进幼儿大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牵头单位的深入实践。钟声幼儿园自1958年创办以来,一直致力于提供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从最初的基础课程建设到“大健康教育”理念的逐步提出,钟声始终关注幼儿的健康与品德,注重家园共育与社会环境的协同作用。近年来,在连云港市教育学会学前专业委员会和连云港市钟声幼儿园的共同引领下,全市34所幼儿园、121名教师组成“幼儿大健康教育共同体”,着力构建以“健康第一,和谐共生”为核心的崭新保教生态。
项目建立了“大、全、广、多”四字为要的大健康教育理论模型,即“大目标三元和谐”(幼儿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协同健康发展)、“全领域健康首位”(健康第一,并贯穿所有领域)、“广时空三维一体”(物理空间、心理空间、社会空间全健康)、“多体系协同共生”(课程体系、资源体系、评价体系等的协同)。基于此,项目积极打造“园内主阵地、家庭大舞台、社会大课堂”三位一体的保教生态圈。 实践探索聚焦“四个转变”: 活动升级:从“亲子活动”到“相伴成长” 项目将传统的亲子戏剧、亲子集体舞、亲子运动会等“亲子活动”全面升级为“相伴成长活动”,更强调共同成长内核。活动设计紧密围绕大健康儿童育人目标,趣味性与教育性并重。关键变化在于价值追求:推动家长从“被动参与”转向“深度参与并科学观察”。在活动中,家长被引导从多角度观察孩子,发现其独特性与需求,成为孩子成长的有力支持者和引导者。据统计,“相伴成长”系列活动家长参与率已从78%跃升至93%。
资源整合:构建“在地化”协同育人资源体系 项目大力开发“可走进、可互动”的本土化资源:拓展自然资源建立农耕基地;根植文化资源创建红色基地、乐龄老幼共托基地、成长中心;深化“幼儿园-幼儿园”“幼儿园-小学”“幼儿园-高校”“幼儿园-企事业单位”四类合作共建资源,加速“教联体”建设,广泛凝聚社会力量,共同开发以幼儿健康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资源。 机制创新:形成“三会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 在丰富的协同育人实践基础上,项目创新性地提炼出“三会一体”机制,“三会”即幼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与社区委员会。该机制的核心在于以幼儿委员会为纽带,通过引入“反向社会化”理念,赋能儿童主动影响成人世界。幼儿委员会成员经由“自愿报名-民主选举-受聘仪式-履职实践-反馈优化”的闭环流程产生并履职,不仅有效联动家长委员会和社区委员会,更实质性地构建了儿童意见表达与行动参与的通道,促使成人(家长与社区成员)在互动中重新审视儿童视角与能力。 由此,各方主体得以深度协同,共同构筑了园家社共育的新生态。 理念深化:家长育儿能力与家庭氛围双提升 项目推动家长教育理念显著转变:从“管理式家长会”到“赋能型家长成长学院”,从“任务型联系手册”到“互动式成长档案”。辩论赛等活动促使家长踊跃发声,普遍树立科学成才观,认识到孩子独特性与成长节奏。大班幼儿为“上学前班”转园现象彻底消失(原比例近50%)。同时,家庭关系更趋和谐。超过92%的家长反馈,通过共同参与家务、制定家规、亲子游戏等“家庭日”活动,家庭氛围更加融洽,尊老孝亲、夫妻和睦、共同育儿蔚然成风。钟声幼儿园已推选近百个“最美家庭”,并出版《静待花开—家庭育儿100例》提供范例。家长教育行为也持续优化,从担忧阻止幼儿运动到陪伴亲子运动,从包办角色选择到尊重孩子自主权,在“跳蚤市场”等活动中学会运用观察表关注孩子综合能力,实现了从单纯“身体参与”到注重“教育价值引领”的跨越。
成效显著:打造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连云港样本” 历经二十余年实践探索,从“服务家长”到“亲子共成长”,再到“园家社协同生长”,连云港市幼儿大健康教育协同育人的理念与实践不断进阶、成果丰硕,立项江苏省规划办重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被人大复印资料《幼儿教育导读》全文转载、老幼共托模式获省级案例并在学习强国专题报道。项目通过理论创新与实践深耕,显著提升了园家社协同育人效能,优化了家庭生活方式与教育方式,为区域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可借鉴的“连云港样本”,生动诠释了“健康第一,和谐共生”的幼儿园保教生态建设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