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手《残疾人吕佳和和妈妈生活记》账号上,可以看到一位叫吕佳和的男孩,虽然因为患有脑瘫,步履蹒跚,手脚动作不太利落,但却能驾驶拖拉机、推手推车、抬木头、铲石子,成为父母干农活的小帮手……小佳和脸上经常挂着天真乐观的笑容。很多人不知道,是一个手术彻底改变了小佳和的人生。 微创技术:降低手术成本减轻患儿家庭经济压力 吕佳和2岁的时候,被诊断为“儿童脑瘫”。6岁的时候接受了“肌腱松解术”,术后效果很好。但好景不长,1年以后,小佳和的病情复发并加重,还出现了癫痫症状,发作时四肢强直、口吐白沫、人事不省,最多时每天发作5次以上,药物无法控制,严重影响了大脑认知和语言发育。从此,孩子整天躺着炕上,生活不能自理,时刻需要人照顾。 就在小佳和家人一筹莫展的时候,改变小佳和命运的转机出现了。2021年10月,辽宁省“残疾人康复服务直通车”基层行活动中,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赵明光主任带队开展残疾儿童专项救治行动,对彰武农村肢体障碍的残疾儿童进行按门逐户地探访筛查。 赵明光主任在炕头上,为小佳和进行仔细检查,经过与其他专家会诊考虑为痉挛型脑瘫,首选的治疗方式为选择性处理导致痉挛的脊神经后根。赵明光主任为佳和组织了多学科团队会诊,在全麻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实施微创手术治疗,在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神经功能的同时,切断导致痉挛的病变神经。 手术后小佳和的肌肉痉挛得到明显缓解,下肢肌力和排便功能没有受到影响,而且癫痫症状也奇迹般得到控制。新农合医保报销后,又享受省残联1.8万元的补助,基本上不用自己掏腰包了,小佳和一家人高兴得笑不拢嘴。 政府惠民:残疾儿童手术补助政策助力患儿治疗 赵明光介绍说,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的大脑非进行性损害引起的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脑瘫最常见的原因是早产、低出生体重以及新生儿窒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对产前医学检查的重视,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脑瘫的发生。但随着近年来围产期新生儿抢救技术水平的进步,许多早产、低体重等高危胎儿的存活率随之上升,造成我国儿童脑瘫的患病率仍未明显下降。 2020年9月,为进一步提高全省残疾儿童康复救治能力,确保《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和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的顺利实施,辽宁省残疾人联合会和辽宁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发文,北部战区总医院新增为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专项救治定点医院之一。 辽宁省残疾儿童康复专项救治手术自付费用补助政策从2018年10月开始在全省各地残联、残疾人康复机构发布实施,定期组织专家筛选。这一政策为那些需要帮助的患儿家庭带来了福音。0~7岁符合救助病种的残疾儿童,从2022年2月开始,手术自付费用补助标准由2018年每人一次性最高限额 1.2 万元提高至最高限额 1.8 万元。神经系统先天畸形手术补助病种范围包括小儿脑瘫、脑膨出、先天性脑积水、脊柱裂、脊髓栓系综合征、脑和脊髓的其他先天性畸形、颅骨缝早闭、长头畸形、阿﹣基氏综合症等。 义诊筛查:“救助折翼天使”活动为患儿带来希望 “像吕佳和这样患有脑瘫的孩子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就会影响一生的生活。”赵明光说。脑瘫的早发现、早治疗对患儿的恢复至关重要。康复治疗是脑瘫治疗的主要方式。但对于肢体活动障碍比较严重者,单纯康复治疗难以奏效,及时的手术干预尤为关键。但一提到手术,家长们就心存顾虑。一是担心手术并发症,加重孩子的损伤;二是经济问题,毕竟照顾脑瘫孩子对一个家庭来说,无论在精力上还是经济上,都已经是很大负担。 玲玲是三胞胎中最大的姐姐,出生九个月时,妈妈发现她的两侧大腿和小腿肌肉痉挛,运动不灵活。到医院检查诊断为脑瘫,医生建议康复治疗。康复在开始的时候疗效明显,但经过一段时间后病情不再好转甚至出现反复。孩子已经快四岁了,仍然不能站立和行走,愁坏了家里人。 2024年年初,玲玲的妈妈经当地残联推荐,住进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小儿病区,由赵明光主任主刀实施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术后第4天,玲玲就在妈妈的看护下,迈开人生第一步。经过4个月的康复,玲玲不仅可以独立行走,还兴高采烈地小跑了。如今,玲玲已经像正·常孩子一样上幼儿园了。 为给患儿提供及早发现病情的机会,北部战区总医院推出了“救助折翼天使”义诊筛查活动。从2024年“6.1儿童节”开始,赵明光主任在病区每周举行1次“救助折翼天使”活动,为全省残疾儿童开展义诊筛查。同时,为更好为术后患儿提供康复治疗,赵明光团队还联合了益天使儿童康复医院,发起“SPR术后指导公益活动”,全程为患儿提供免费服务。通过打造“手术+康复”多学科会诊全周期闭环治疗,利用“康复进度树”评估康复进度,把握黄金康复期。帮助越来越多的脑瘫患儿及早恢复,回归学校和社会,享受幸福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