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别旧故 ——吕国英哲慧诗章鉴赏(303) 艾 慧 昨夜别旧故,今朝邂新侣。 善缘携途遥,造化继代续。 2023.07.08 时光的剪刀与永恒的丝线——浅析吕国英哲诗中的聚散与造化 人生如旅,行色匆匆。我们总在不经意间告别旧日风景,又在某个转角邂逅新的同行者。吕国英先生这首短短二十字的哲诗,正是用最洗练的笔触,道尽了这旅途中最寻常也最深邃的况味。 “昨夜别旧故,今朝邂新侣。”开篇十字,如一把时光的剪刀,精准地将人生剪成两段。“昨夜”与“今朝”,是时间冷酷无情的脚步,不容置疑地推着我们向前。“别旧故”是挥之不去的怅惘,是故交零落、往事如烟的轻叹;“邂新侣”则是命运不期然的馈赠,是柳暗花明、前路生机的惊喜。一“别”一“邂”,一“旧”一“新”,道尽了世间聚散的无常与必然,也勾勒出生命流动不息的基本轮廓。这非刻意矫情,而是行路者共有的体验——昨日还在老槐树下把酒话别,今晨已在陌生山径遇见了引路的茶农。 缘起缘落,并非全然随风飘零。诗人笔锋一转,点出“善缘携途遥”。此句如清泉,涤荡了离别的愁绪,也照亮了前行的路。“善缘”,是旅途中的暖意,是志同道合的扶持,是困境中的援手,更是心灵相通的慰藉。它并非浮萍,而是有力量的藤蔓,能“携”着我们走过漫长(“遥”)而崎岖的“途”。这“善缘”可能是知交好友,是良师益友,亦或是启迪心性的际遇。它提醒我们,每一次看似偶然的相遇,若以善心相待,便能化作支撑远行的力量。想象一下,那茶农递来的一碗清茶,几句乡谈,消解了跋涉的劳顿,不正是“善缘携途”的生动写照吗? 然而,诗人的视野并未停留在个体的悲欢离合或当下的际遇之上。他将镜头骤然拉远,投向浩瀚的时空:“造化继代续”。这五字,是全诗的灵魂,是点睛之笔。“造化”,是那无形却至高的力量,是宇宙运行的法则,是自然生息的规律,是生命繁衍不息的洪流。它超越了个体的“别”与“邂”,超越了“旧故”与“新侣”,也超越了“善缘”与“途遥”。它如一条永恒流淌的河流,不舍昼夜;如一部永不落幕的戏剧,代代相传(“继代续”)。个体的生命,无论经历怎样的离别与相逢,都只是这宏大“造化”长卷中,短暂而微小的一笔。我们的“昨夜”与“今朝”,我们的悲欢离合,不过是“造化”这台永恒织机上新旧丝线的更替。 雅者可见其境: 诗中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智慧。“缘起性空”的佛理(聚散皆缘),“生生不息”的易理(造化继代),以及顺应天道、豁达通透的人生态度,都凝练其中。时空流转、天人感应的意境悠远深邃。 俗者能感其情: 谁没有经历过告别故旧的感伤?谁又不曾为新遇知己而欣喜?谁不渴望旅途中有“善缘”相伴?谁在静夜仰望星空时,不曾感受到某种超越个体生命的宏大与永恒?诗中的场景与情感,直指人心最普遍的体验。 雅俗共赏之妙,在于它既是生活的诗,也是宇宙的偈。 它告诉我们:离别不必过分沉湎,因为“造化”的河流永不停歇,自有新的际遇在前方等待(“今朝邂新侣”);相遇当倍加珍惜,以善心浇灌,让缘分成为照亮彼此长路的灯火(“善缘携途遥”)。而最终,无论是离别的酸楚还是相逢的甘甜,都将汇入那生生不息、永恒运行的自然大道之中(“造化继代续”),获得一种宏大的释然与安宁。 读罢吕国英此诗,仿佛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在感怀聚散之余,更生出一份对生命流转的敬畏,以及对那无形造化之力的臣服与感恩。原来,我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造化”母亲手中,那根不断被续上的线。 附 吕国英 简介
吕国英,文艺理论、艺术批评家,文化学者、诗人、狂草书法家,原解放军报社文化部主任、中华时报艺术总监,央泽华安智库高级研究员,创立“气墨灵象”美学新理论,建构“哲慧”新诗派,提出“书象·灵草”新命题,抽象精粹牛文化。出版专著多部、原创学术论文多篇,撰写哲慧诗章两千余首。 主要著作:《“气墨灵象”艺术论》《大艺立三极》《未来艺术之路》《吕国英哲慧诗章》《CHINA奇人》《陶艺狂人》《神雕》《国学千载“牛”纵横》《中国牛文化千字文》《新闻“内幕”》《艺术,从“完美”到“自由”》。 主要立论:“灵象”是“象”的远方;“气墨”是“墨”的未来;“气墨”“灵象”形质一体、互为形式内容;“艺法灵象”揭示艺术终极规律;美是“气墨灵象”;“气墨灵象”超验之美;“书象”由“象”;书美“通象”;“灵草”是狂草的远方;诗贵哲慧润灵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