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夏,蝉鸣撕扯着杭州闷热的空气。18岁的马云攥着北京大学的志愿表,笔尖在“第一志愿”栏停顿许久。斑驳的课桌上,贴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字条,可摊开的数学练习册上,密密麻麻的红叉如荆棘丛生。
放榜那日,马云盯着成绩单上鲜红的“1”字,喉头像卡着片梧桐叶。父亲递来毛巾擦汗,却见儿子把成绩单揉成团,冲进雨里。雨水混着泪水,冲刷着他蜷缩在巷口的背影。表弟拽着他去宾馆应聘服务生,老板打量两人,目光扫过马云单薄的身形和倔强的眉眼,轻飘飘说了句:“我们要机灵些的。”
暮色中的杭州城亮起万家灯火,马云踩着三轮车穿梭在街巷送书。某夜整理仓库时,他的手指触到本卷边的《人生》,高加林在黄土地上的挣扎仿佛照进现实。书页间夹着张泛黄纸条:“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月光透过仓库小窗洒在字迹上,马云忽然起身,拍掉裤腿灰尘。
复读的日子里,数学课本边角被翻得发毛。19岁那年高考,马云攥着试卷的手微微发抖,笔尖悬在几何题上方迟迟未落。最终成绩公布,19分的数字让他苦笑——这1800% 的“增长”,像命运开的残酷玩笑。但他把自己关进昏暗的出租屋,对着墙壁反复默写英语课文,把清晨五点的闹钟铃声,当作梦想的号角。
1984年夏,第三次高考的考场上,马云把10个数学公式工工整整抄在草稿纸角落。监考老师瞥见他专注的模样,不知这个年轻人正用最笨拙的方法,编织着破茧的网。交卷铃响时,他的手心沁满汗水,却对着窗外的阳光露出释然的笑。
放榜前夕,杭州师范学院英语系的办公室里,系主任反复摩挲着招生名单。新升本科却生源不足的困境,让他的目光突然停在马云的档案上——英语98分的成绩格外耀眼。当录取通知书送到马云手中,油墨未干的“本科”二字,映着少年湿润的眼眶。
站在杭州师范的校门口,马云回头望向来时的路。那些在三轮车颠簸中背单词的清晨,在路灯下啃数学公式的深夜,此刻都化作脚下坚实的土地。命运曾无数次将他推向低谷,他却用倔强与坚持,在绝境中开出花来。
(作者简介:刘先卫,男,1971年出生,初中文化,湖南省衡阳市衡南县泉湖镇人,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