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后流量时代的乡村价值再发现 当短视频平台的网红滤镜逐渐褪去,中国乡村文旅正经历着从流量狂欢到价值深耕的深刻嬗变。这场以文旅融合为引擎的乡村振兴实践,已突破单纯的产业叠加模式,演变为文化生态的重构、经济形态的革新与社会治理的转型。在"千村一面"的同质化困境与"文化失语"的发展危机中,探寻乡村文旅融合的深层逻辑与突围路径,本质上是在回答如何重建乡村价值主体性这一时代命题。 一、文化基因解码:从符号消费到精神共同体的建构 文旅融合的本质,是对乡村文化基因的深度解码与创造性转化。安徽肥东以包公文化为核心,构建起"廉政教育+文化体验+产业衍生"的立体生态系统。通过沉浸式实景剧《包公断案》的现代演绎,将历史人物IP转化为当代廉政文化教育的鲜活载体;依托环巢湖生态资源,打造"民宿+文化+生态"的复合业态,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场景中获得新生。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移植,而是通过文化价值的现代诠释,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精神对话。 云南呷古村的彝绣产业转型更具启示意义。当地将千年彝绣技艺转化为非遗研学、文创开发的特色产业,妇女群体从技艺传承者转变为文化生产者。这种身份重构不仅带来年均超10万人次的游客流量,更重要的是激活了乡村文化的内生动力,印证了费孝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自觉理念。当村民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文旅融合才能触及乡村振兴的灵魂。 二、产业生态重构:从单点突破到系统赋能的范式革新 文旅产业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整合能力和辐射效应。广东高州以荔枝为纽带,构建起覆盖种植、加工、文旅、商贸的全产业链条。从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的科技支撑,到"贵妃同款"文创产品的开发,再到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文旅功能改造,传统农业在"农文旅商"的深度融合中实现价值裂变,创造出122.2亿元的品牌价值。这种产业生态的构建,打破了传统产业的边界,使乡村成为城乡要素流动的重要节点。 重庆花坝村的实践更具创新性。通过"三统一"工作法整合土地资源,引入"奇妙村"综合体项目,将农业生产、非遗体验、生态旅游有机融合,形成"四季可玩、全域可游"的文旅生态。村集体经济从零增长到948万元的跨越式发展,印证了乡村空间功能叠加的巨大潜力——乡村不再是单一的生产空间,而是集生产、生活、生态、体验于一体的价值综合体。 三、技术伦理博弈:从数字工具到智慧共生的辩证发展 在数字技术深度介入文旅产业的背景下,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亟待厘清。湖南常宁的红色文旅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通过AI复原革命场景、VR再现历史画面,同时开发"初心咖啡"等文创产品,使技术成为文化传承的工具而非替代品。安徽犁桥水镇将非遗打铁花表演与数字灯光艺术相结合,在虚实交织中重现传统技艺的魅力,年综合收入达1.88亿元。 凉山悬崖村的直播带货实践,则展现了数字技术赋能乡村的另一种可能。通过直播平台将苦荞茶等农产品推向全国市场,既保留了乡土经济的原生性,又实现了与现代市场的无缝对接。这种"科技谦卑"的态度,避免了"数字殖民"的风险,构建起传统与现代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模式。 四、治理范式转型:从政策输血到制度创新的深层变革 文旅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治理模式的创新。柳州融水县通过"点状供地"破解项目用地难题,"三户联保"模式解决资金瓶颈,制定地方标准规范服务质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创新体系。这种制度创新本质上是对城乡要素关系的重新构建,使政策红利转化为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利益联结机制的完善是治理创新的核心。重庆花坝村推行"村集体+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通过客流分成、消费提成等方式,确保村民共享发展成果;安徽观稼园民宿将农房改造与周边产业联动,实现"一户一业态"的精准增收。这种利益共享机制有效避免了资本下乡的"虹吸效应",实现了多方共赢。 五、突围之路:警惕三大异化,构建三重平衡 在文旅融合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警惕三种异化倾向:文化异化导致传统沦为表演性符号,生态异化造成乡村原真性丧失,治理异化抑制市场活力。突破这些困境,需要构建三重平衡: 1. 文化传承与商业开发的动态平衡:扬州通过"乡村旅游人才培育计划",培养本土文化传承人,避免文化解读权的外部化; 2. 流量运营与生态承载的阈值平衡:枣阳桃花节将35万亩桃林与非遗体验相结合,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生态本底; 3.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的协同平衡:凉山通过"旅游+互联网"平台,激发农户自主创业活力,形成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结语:乡村振兴的文明使命 文旅融合的终极价值,在于重建乡村的价值坐标系。从肥东包公文化的现代转化,到高州荔枝产业的文化叙事,这些实践都在证明:乡村振兴的核心是重塑乡村的价值主体性。当乡村不再是城市的文化附庸,而是能够输出生活方式、生态智慧和治理经验的价值高地,才能实现从物理空间振兴到精神维度复兴的跨越。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乡村需要超越简单的流量追逐,回归文化根脉与人性尺度。唯有如此,才能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好愿景,转化为具有持久生命力的现实图景,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乡村振兴文明史诗。这不仅是经济指标的增长,更是一场关乎文明传承与价值重构的深刻变革。 (作者:杜强,资深媒体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数字影像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影视艺术发展促进会电影网视剧委员会委员、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青少儿播音主持委员会委员、陕西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青年新媒体协会会员、中华时报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