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通讯社/中华时报4月29日讯(记者 容炜俊 容嘉鹏 通讯员 余进文) 近日,广东省乐昌市作协和韶关市浈江区作协一行几十人,从楼上的高屋翎宇足履实地采风廊田镇楼下村,在村委和乡贤志愿者的带领下,参观游览了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廊田楼下村,并笑称:“我们是从楼上走到了楼下参观……” 
▲乐昌市廊田镇楼下村党总支书记邓泗洲(中),致辞欢迎作家下乡采风 记者容嘉鹏/供图 廊田楼下古村位于广东乐昌市廊田镇以南约3公里处,这座拥有14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曾是粤北地区科举文化与农耕文明交融的缩影。步入村中,青砖灰瓦的明清建筑群虽显破败,但残存的古门楼、幽深巷道与祠堂仍能让人窥见昔日的繁华。 
▲两地作家采风留影 记者容嘉鹏/供图 古建筑中的历史印记,村内保存着“科第名家”、大小“文魁阁”“奕世簪缨”等门楼,门楣上的题字与雕饰诉说着古代科举文化的辉煌。其中,“奕世簪缨门楼”被列为乐昌市非移动文物,门前的石墩和圆形门档(象征“门当户对”)虽不是保存得很好,门缝中隐约可见天井池的设计,这是古代建筑“藏风纳气”的智慧体现。 
▲作家一行采风留影 记者容嘉鹏/供图 耕读文化的活态传承,楼下村以“耕读传家”闻名,明、清时期走出诸多科举人才。村中巷道如“五福巷”“联芳巷”等名称,暗含对文脉的期许。祠堂内的壁画与牌匾,记录着“科甲名家”的荣光。 
▲作家到楼下村“文魁阁”古迹采风 记者容嘉鹏/供图 如今,虽鲜见读书郎吟诵,但水渠绕田、农人耕作的场景仍延续着千年的田园诗意。破败与生机的碰撞,漫步潮湿的青石巷,苔藓覆盖的砖墙与霉菌的气味交织,残垣断壁间偶见村民耕种不辍。现代水泥房与古建筑交错而立,形成强烈反差。村里的老井仍在使用,田间劳作虽引入插秧机等现代工具,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并未改变。 
▲楼下村“邓亨甫公祠”古迹 记者容嘉鹏/供图 走入水明楼(现代重建的四层明楼),俯瞰水塘环绕的古村全貌,水明楼是廊田楼下七楼之一,是廊田楼下的平直公邓亨甫的第二十八世孙邓宿,字应套,号灵川,岁贡生,在明朝嘉靖年间曾任福建漳浦县知县,在任期间政绩显著,士民颂德,百姓爱戴,勤政为人民,清廉保太平。由于宿公在任时,受到当地民众的爱戴自发地为宿公建立祠堂,内有塑像,供民众供奉之祠堂叫生祠。 
▲楼下村“奕世簪缨门楼”古迹 记者容嘉鹏/供图 邓宿公退休后回家乡廊田楼下建筑有标志性的建筑物水明楼,站在全村最高处的水明楼,不但可以俯瞰全村秀美景色,向下望还可以感受“水波映楼影”的诗意。水明楼座落于村中的圆泥塘中央,圆泥塘呈长方形,面积约2000平方米(3亩多),水深1.5-2米。水明楼占地约300平方米,外形为方形圆角,周长约90米,高约10余丈(约40米),共四层,建筑面积共约1300平方米,底层至顶层略有收缩。外墙采用磨光青砖砌筑,用石灰油勾缝,楼为双檐歇山顶,四角檐脊略翘。楼的结构分外墙和内墙,外墙厚约60厘米,四周设有内大外小的瞭望孔(也可作枪眼),内墙属金包银(外边为火砖,内边为泥砖),厚约30厘米,内墙与外墙之间设有2米宽的回形走廊,内墙之内为每层的大厅,面积约240平方米,每层的楼面采用木板铺就,水楼东面外侧设有通入此楼的阶梯通道,并用高墙挡住阶梯外侧,原先塘中用三个桥墩的木桥架设,现在只有一条连接桥路连通。 
▲楼下村“科第名家”古迹 记者容嘉鹏/供图 古时水明楼也有防御性的作用,遇有敌情,全村男女老少都可以进入楼中躲避,把通往水明楼的桥板撤掉,敌人就难于进入。据说抗日战争时期,日军不敢进入此楼,怕有埋伏,整座楼设计别具特色,建造宏伟壮观。邓宿公兴建水明楼,功德扬四海。邓宿公因建水明楼劳积成疾,工程未遂,其夫人谭氏继承夫志,又经多努力,终将楼建成,邓宿公夫妇功德无量!这是一个夫唱妇随的情义故事。这也是一段流传千古的传承佳话。 
▲远眺楼下村一角 记者容嘉鹏/供图 楼下古村像一本尘封的古籍,虽纸页泛黄、字迹斑驳,但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岭南农耕与科举文明的密码。在这里,可以探访千年古韵,感受时光交错。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轻盈交织,让人不禁想起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虽无绝世风光,却有岁月沉淀的静谧与真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