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有幸参加“华夏董父豢龙文化发展研究联合总会(简称华夏董氏总会)成立大会暨首届第一次会议,会议在山西运城市闻喜县闻喜大酒店隆重召开。董父,己姓,飂叔安之子,相传为舜帝养龙,被赐名豢龙氏, 封于闻喜,得国董国,即今天山西闻喜县,为董姓始祖。华夏董氏总会在此成立,实乃董氏姓氏起源研究、董氏文化研究中的一件大事,有机会参会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交流机会。董姓人氏在全国及海外大约有920万人,追思怀远,董姓究竟起源于哪里也是一个比较值得研究、重视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董姓出自己姓,己姓出自黄帝,为黄帝之子己鸷少昊金天氏的部落东夷百鸟国(方国)首领姓氏,是少昊后裔。祝融所统领的昆吾氏,亦即是少昊后裔,己姓方国。少昊德衰,颛顼统领之,故昆吾之己姓为祝融八氏之一。《古今姓氏书辨证·六止》:“黄帝子得姓十四人,而青阳、夷鼓同为己姓。青阳,少昊氏也;夏诸侯有苏氏,周诸侯郯子,皆其后。有苏氏女于纣,为之妲己。”《郡国志》记载:“己国,高阳裔,即南郡县。以国为氏。” 上古虞夏时代的昆吾氏(昆吾国)也是己姓部落(方国),该支昆吾氏是少昊的后裔,少昊衰落后由颛顼统领,成为祝融八姓之一。无论直接出自黄帝的己姓,还是出自高阳氏后裔的己姓,都是黄帝后裔,因为高阳氏也是黄帝后裔。《姓解·一一三·乙部》:“己氏,黄帝十四子之一姓也。汉有太常卿己茂。” 董父是飂叔安的儿子,飂叔安,廖姓(廖氏)始祖,夏朝宗室,黄帝后裔,出生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夏朝时期,分封蓼国为侯,始称”蓼王”,后人以国为姓为“蓼 ”亦作 “ 风 ” 字边“飂氏”。古蓼国辖境约当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桐柏县、湖北省枣阳市、随州市等,都城在今河南省唐河县湖阳镇一带,飂氏传到 36 世伯高时,才去风加广成为“廖”。从这个角度讲,董姓与廖姓是一个脉系的,或曰董姓是从廖姓中分出来的,到了董父因功得姓。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氏族社会时期,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不同的,姓源自古老的氏族部落,同姓之人即有着相同的祖先,存在血缘关系,所以同姓之人不能通婚,氏则由姓分化而来,有一定地位的男性才有氏,氏主要来自封地或者官职的名称,一个人的姓无法变更,氏则可以根据不同情况改变。董姓始祖的董父,源自飂叔安,因董父豢龙有功得封,不仅有封地董国、亦有官职丞相。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依殷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而后来的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以及夏朝、商朝、周朝、秦朝的祖先夏禹、契、后稷、伯益等,都是被当做黄帝后代的。 己姓来自黄帝,由少昊到颛顼、到祝融,到祝融后又有祝融八姓。祝融八姓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己本出自嬴姓,少昊德衰,颛顼兴起,固己姓复为颛顼所统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 董姓始祖公认为董父,关于董父,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就是董父豢龙。故事流传已数千年之久,故事的发生地有一种主要的说法在山西闻喜,董父豢龙已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左传》晋太史蔡墨曰:昔叔安有裔子曰董父,甚好龙,能求其嗜欲,饮食之,龙多归焉。乃扰蓄龙以服事帝舜。帝赐姓董氏,使豢龙,封诸鬷川。传说龙非甘泉不饮,董父遍寻之,终在鬷川找到甘泉。鬷水东依凤凰垣,西傍峨嵋岺,南通涑水河,北邻鬷川坡。水域宽旷,泽水浩荡,碧波万倾,一望无际,实属豢龙之佳地。 董父在豢养龙的过程中展现了非凡的智慧与能力。他不仅善于寻找适合龙饮水的甘泉,还在董泽湖畔调教龙,使其变得温顺听话。传说中,董父在湖中钓鱼时,其实是在用鱼杆调教水中的蛟龙,最终使它们听从指挥。由于董父在豢龙方面的卓越贡献,舜帝将鬷川一带封为董父之国,并赐姓董氏。董父豢龙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华夏文化中的重要传说。他的事迹不仅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氏先祖董父因善于养龙被舜帝封到了鬷川,鬷川的位置在哪里,大致有两种说法。一说在山西闻喜,一说在山东定陶,个人意见倾向于山西闻喜。在山西省闻喜县东镇境内,有一水流蜿蜒四十华里,在凤凰垣和峨嵋岺之间形成一个天然的大湖泊。此处烟波浩淼,水域辽阔,正是历史上董父豢龙的理想之所。史书记载,“龙乃圣洁之物,非甘泉不饮,非灵水不憩。”于是,董父便依灵水而居,从此,鬷川改名为董泽湖。古籍传说舜赐董父姓豢龙,为豢龙氏,相传后来夏朝刘累跟豢龙氏学习养龙。 董父选择在鬷水源头和高阜处建造居所,这个地方后来被称为董泽湖,董父的居所则命名为董泽里,如今是阜底村,这里盛产莲藕和蒲苇,被誉为“董泽之蒲”的富饶之地。董泽里不仅是董氏家族的起源地,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董父的后代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延续至今。董父因驯龙而闻名,使得董氏家族的堂号中出现了“豢龙”的象征。为了纪念和传承先祖的功德,董父的后裔在祖居董泽里修建了一座“豢龙祠”。 过去从洛阳到山西去,要么走济源到晋城过去,要么从三门峡到运城过去,现在从小浪底往北有一条高速非常方便,景色也非常好。如前段时间到董姓的发源地,舜帝时因豢龙而封到鬷川的董父的封国闻喜县,走的就是这条高速,路上车不多,路况很好,穿过了王屋山、中条山,200公里的路程2个小时就到了,有了高速公路,出行实在太方便了。当年汉武帝巡游天下,从洛阳缑氏县绕道黄河北走到闻喜这个地方时,闻报收复了南越,于是龙心大悦,命名此地为闻喜,随之有了闻喜这个县名。 中国史书中一直有上古诸帝乘龙的记载,例如《史记》中记载“有龙垂胡须迎黄帝,黄帝上骑”,《大戴礼记》中记载“(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甚至在史书中还记载了上古时两个专门的养龙家族,一个是帝舜时期的豢龙氏,名叫董父。另一个是夏朝孔甲时期的御龙氏,名叫刘累(见于《左传》)。可见,在上古时期,龙并非像后世那样神秘,而是与人类朝夕相处,甚至能被人类驯养的动物。 对于史书中有关上古龙的记载,后世一直存在疑问,甚至斥之“如此传豢龙语极荒唐”。现代人则普遍认为龙是一种虚构的神物,由多种动物拟合而成。史学界考证龙的形象应当起源于黄帝的釜山合符,黄帝在打败蚩尤后,从各部落的图腾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图腾~龙。那么这里的问题来了,如果龙不是真实存在的,那么史书中这些上古时代有关乘龙和养龙的记载是不是虚构的? 关于豢龙、御龙的问题,史书中的记载应该是真实的,只不过上古时期对龙的定义显然要宽泛的多,很多现实存在的动物都被称之为龙,这些称呼其实至今仍在流传,比如蛇被称为小龙,鳄鱼被称为鼍龙,甚至骏马也被称之为飞龙。那么上古时期养龙家族豢养的究竟是什么动物呢?目前主要有巨蟒、鳄鱼和骏马这三种说法。一种观点认为:上古龙实际是巨蟒。原因在于:在古代巨蟒被称为龙,《赤雅》中记载“蛇过三十丈者皆称龙”,当然《赤雅》是明代著作,用来说明上古时期龙蛇同属有些牵强,但《山海经》中也有类似记载,《西山经》记载钟山之子“人面而龙身”,《海外北经》记载钟山之神“人面蛇身”,可见龙身和蛇身在《山海经》中也是一致的。另外,在古代龙袍和蟒袍只有爪的数量区别,并无类属之分。 在内蒙古赤峰出土的距今7000多年的红山玉龙无足、无爪、无角、无鳞、无鳍,更近于蟒蛇形象,这说明龙应当是以蟒蛇为原型的,因此上古时期认巨蟒为龙有合理成分。上古时期,中原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多亚热带动植物,有巨蟒生存,为驯养巨蟒提供了客观条件。蟒蛇也比较适合人工驯养,现今巴西和非洲许多地方仍然有养蟒蛇的传统,用作看家护院。《山海经》也有养蛇的记载:“黑齿国……,为人黑,食稻使蛇”。 另一种观点认为:上古龙实际上是鳄鱼。原因在于:鳄鱼又称鼍,自古就属于龙种,俗称土龙,猪婆龙。上古龙的形象更近于鳄鱼,在濮阳县城出土的仰韶时期的墓葬中(距今约6000年,疑为颛顼墓)有贝壳蚌壳摆塑的龙的图案,龙图案与鳄鱼即为相似,尤其是图案中的龙的前爪是五爪,后爪是四爪,跟鳄鱼一模一样,由此可证明该贝壳龙是以鳄鱼为原型。另外,秦汉以前出土的器物中龙的形象也更像鳄鱼而非巨蟒。 上古时期,黄河流域盛产鳄鱼。山西汾水曾出土很多鳄的化石,定名为“汾河鳄”,《礼记》中也有洛阳一带产鳄的记载(“天子居明堂,……命渔师伐蛟、取鼍”),这为驯养鳄鱼提供了客观条件。驯养鳄鱼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为供人在水上乘骑,例如《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三十七年, 伐楚, 大起九师, 至于九江, 比鼋鼍以为梁”。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古龙实际上是骏马。原因在于:古籍中龙是马的一种,指野生的、特别高大的、跑得飞快的马。《周礼》记载“马八尺以上为龙”,屈原《离骚》直接称快马为“飞龙”,《拾遗记》称周穆王驾车的八马为八龙。考古显示,在6000年前左右,华夏开始驯化野马,夏朝时已经开始将马运用于战争,出现了战车(见于《甘誓》)。可见,野马驯化时间与豢龙氏养龙的时间(帝舜)大体相符,表明豢龙氏驯养的实际就是野马,豢龙氏是有史记载的驯化野马的第一人。而将马匹用于军事的时间与御龙氏的时间(夏朝)大体相符,表明御龙氏更主要的贡献在于驾驭马的技术(即驯化战马),这也与“御”的本意相符。 上述三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真相可能只有一个。现在学术界更倾向于认为上古龙为骏马。上古龙的主要作用是供帝王骑乘,这三者中显然只有骏马最适合。其形象高大威猛,契合帝王的高贵气质和身份;能够负载豪华车驾奔跑如飞,行进间犹如腾云驾雾,非常适合帝王巡游摆酷;另外,马通人性,驯化后忠诚可靠,骑乘不容易出事故。反观巨蟒和鳄鱼,一个没腿,一个短腿,行进时贴着地皮,土里土气,而且没法挂载车驾,根本不适合作为骑乘工具,即使勉强骑乘也毫无气质可言,跟骏马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因此在存在骏马的情况下,骏马为龙应该是首选。 考古认为中国最早驯养马的地方应在内蒙一代,时间约在6000多年前,然后在5500年前左右逐步扩展到中原一代,可见帝舜时期驯养马还是个新鲜事儿,驯养人才非常稀缺,而且最重要的是,马被驯化后可用于骑兵和战车(夏朝时中国已经有战车用于战场了),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因此,无论从稀缺性还是战略性上看,一个优秀的驯马家族得到帝舜的看重是非常正常的。 反观蟒和鳄鱼,它们作为中原土著,古人对之很熟悉,上古也有很多弄蛇养鳄高手,比如上文中的黑齿国人、蓐收等均会养蛇,上古一直有以鳄为名的部落,以捕鳄养鳄为生,因此上古会养蟒养鳄的家族根本不稀缺。而且蟒和鳄的战略价值不大,在战场上无法大规模运用,也就能作为食物或者图腾宠物用。因此从稀缺性还是战略性上看,养蟒养鳄的家族也不会得到帝舜的看重。 根据上述,虽然巨蟒和鳄鱼也冠以龙名,但应该不是上古时期豢龙氏和御龙氏驯养的龙,上古诸帝也不会骑乘巨蟒和鳄鱼遨游天下。只有骏马,在上古时才能得到诸帝的青睐,才是帝王眼中的那条龙。这种龙就是腾云驾雾,疾驰如飞,所向无空阔,真堪托生死的骏马,而董姓的先祖就是为舜帝驯马的董父,豢龙氏董父! 董父豢龙,历史上有记载,口碑上有传说,民间有祭祀,实地有遗址,承继上有活动。之所以要论证此问题,因为事关重要。豢龙氏养的是什么?在哪里养的?是怎么演变的,搞清了这个问题,个人认为是意义是比较大的。因为龙是虚幻的,但在这个问题上又是具象的,搞不清这个问题,会有很多扯不断理还乱的问题,会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难以自拔。这就是本人倾心于此,苦苦探索的本意,望以上论述能消除一些虚妄的东西,回归事物的本来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