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通讯社/中华新闻网讯(通讯员 粤建) 为持续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合作,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深度融合和协同发展,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建筑科学技术交流大会近日在广州圆满举行。来自国内建筑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各地主管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交流经验,分享成果,共同为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当天,与会嘉宾参观了建筑科技成果交流展,观摩建筑科技领域最新技术成果,感受建筑行业在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湾区融合,智建未来。活动由粤港澳大湾区建筑科技联盟、广东建工控股所属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主办,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广东省建筑业协会、广东省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香港理工大学、澳门土木工程实验室承办。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级巡视员陈新,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清淦,广东建工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育民,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项目策略及管控处处长罗国权,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行政总监(署任)周穗平,粤港澳大湾区建筑科技联盟理事长、广东建科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少祥出席活动并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振动与冲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政清,中国科学院院士、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任主任吴硕贤,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陈湘生,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荃,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部门主管、香港注册结构工程师苏康龙,澳门土木工程实验室董事会主席区秉光,香港智能建造研发中心副主任梁浩博围绕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绿色低碳、韧性城市、新型城市基础设施等方面作主题报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级巡视员陈新在致辞中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的核心引擎之一,需要突破标准壁垒,推动湾区协同发展;需要突破技术藩篱,深化科技融合应用;需要突破产业孤岛,凝聚协同发展合力,推动粤港澳三地创新协同,实现创新要素高效配置、优势资源互补互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筑科技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清淦在致辞中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以标准协同为牵引,构建湾区科技引领新范式;以科技赋能为内核,打造湾区创新策源新高地;以产业协同为纽带,构筑湾区融合发展新格局。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共同谱写粤港澳大湾区建筑科技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广东建工控股党委书记、董事长张育民在致辞中表示,希望联盟聚焦科技创新,加强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打造湾区科技新高地;强化标准引领,构建行业治理新体系,助力全国建筑行业规范化、高质量发展;深化人才培育,打造高端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平台,锻造湾区创新生力军;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粤港澳大湾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更大力量。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项目策略及管控处处长罗国权在致辞中表示,香港积极推动建造业创新技术的长远发展。展望未来,继续发挥“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角色,期望粤港澳大湾区开展更多互惠合作,共同开拓海外市场,寻找发展机遇,为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行政总监(署任)周穗平在致辞中表示,香港建科院通过推动应用研发,优化标准,提供认可、认证及测试,推动香港建造业创新。未来将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巩固提升自身竞争力,发挥内联外通的双向跳板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建筑科技联盟理事长,广东建科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少祥在致辞中表示,面向未来,联盟将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纵深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实现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深化规则衔接与标准协同,打造湾区建筑“共通圈”;聚焦新质生产力,携手打造湾区创新“联合体”;服务企业出海,合力构筑开放“新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振动与冲击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政清;中国科学院院士,建筑技术科学专家,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第一任主任,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硕贤;中国工程院院士,人工冻土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特殊岩土工程、建井工程专家,深圳大学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深圳大学未来地下城市研究院院长陈湘生;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周荃;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部门主管,香港注册结构工程师,香港土木、土力注册专业工程师苏康龙;澳门土木工程实验室董事会主席区秉光等分别围绕主题作报告。 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发展局、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及广东省各地市主管部门有关负责同志,粤港澳三地工程建设领域专家学者、联盟成员代表、行业协会学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代表约500人参加本次大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