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渭源县有句古老的传说:渭源的山形地理善养武官,不出文才。古代无史可考,自清末民初以来,出自渭源的要人,多为军事人才。渭源人中从军为伍者,多能刻苦练功,英勇善战。民国时期,由于战争性质复杂,出现的军事人物既有反抗侵略的民族英雄,也有镇压人民革命的罪魁祸首,有些则具有两重性质。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渭源儿女,普遍吃苦耐劳,作战勇敢,功绩卓著。有的成了战斗英雄、练兵模范,有的担任了主要领导职务,他们为祖国,为渭源的父老争了光。 仅清末民初以来,渭源县就涌现出大批军事人物,他们征战四方,大显身手,卫国效力,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张兆钾(1874——1938),字鼎臣,渭源县北关人。清光绪癸巳科武举,清末授建威将军,民国初改授厚威将军。早年入甘军董福祥部任随员、侍卫等职。光绪三十一年(1905),任甘肃常备军第一标第一营督带。宣统三年(1911),第一标改编为振武军,标统陆洪涛任命其为左营管带(营长)。辛亥革命爆发,奉命参与进攻陕西革命军。民国三年(1914),任陇东巡防各营帮统(副司令),驻防西峰镇。民国六年(1917),任庆阳前防司令。民国九年(1920),任陇东镇守使期间,出资在渭源修建张氏小学,创修《渭源县志》。民国十四年(1925),国民军第二师师长刘郁芬率部入甘,并代理甘肃军务督办。张兆钾受吴佩孚指使,联络陇南镇守使孔繁锦、二十二旅旅长黄得贵、甘肃第三混成旅旅长宋有才起兵反抗。兵败后,携眷属和若干卫兵寓居大连、天津等处。民国二十七年(1938)病逝于天津英租界,终年65岁。 
裴建准(1883——1969),字孟威,渭源县上湾镇尖山村人。民国初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先后在陆军部研究步、炮兵学科,任北洋军陆军训练总监部监员,河州总兵、河州镇守使、肃州镇守使、北方边防军参谋长、陆军中将。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入甘肃武备学堂学习,次年春选送保定陆军学堂学习。宣统二年(1910)加入同盟会,参加民主革命活动;同年毕业,任甘肃新军第三标教练官,督练新军。民国元年(1912),当选为甘肃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民国二年,奉调参加东蒙战役,同入侵的蒙古军作战。东蒙战役胜利后,调入保定军校任教官。民国五年任北洋政府陆军训练总监部监员;次年任北方边防军参谋长。民国八年回甘肃工作,先后任“忠武军”教练员、河州镇总兵、河州镇守使,授陆军中将。 民国十四年(1925)后,历任肃州镇守使、甘(州)凉(州)卫戍司令,兼暂编第五混成旅旅长,甘肃省政府委员兼军事处处长、甘肃省政府临时维持委员会委员、兰州市参议会议长、西北绥靖公署参议等职。民国三十五年(1946)辞职,专心研究佛学,参与佛事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任甘肃省政协委员、兰州市佛教协会副理事长。1970年逝世,终年85岁。 
周祥初(1896——1974),名玉麒,字祥初,渭源县城人。国民党军起义将领,曾任甘肃省军区副司令员。 民国九年(1920)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任国民联军第二军教导团队长。民国十二年(1923)回甘肃,任河州镇守使署参谋。民国十四年(1925)年转入国民军工作,任第二师教导团教官,旅、师参谋长,随军参加北伐战争。民国二十一年(1932)后,历任国民党第十八军五十二师参谋长,第四十三师旅长、副师长,在江西、湖南等地参加“剿共”战争。民国二十四年(1935)被授予陆军少将军衔。同年9月任四十三师师长,驻防湖南。民国二十五年(1936)编入胡宗南第一军,来甘肃参加阻击红军之战,山城堡战役后驻防陕甘。民国二十七年(1938)任第二十集团军三十七军军长,晋升为陆军中将,不久改任第八十七军军长。后受蒋集团排挤,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调任甘肃省第二行政区(平凉地区)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 民国三十八年(1949)初甘肃省保安副司令兼甘肃师管区司令。7月,人民解放军向甘肃进军,他率师管区机关和部分保安部队移驻岷县,组建甘肃自卫军,自任总司令。兰州战役后,一野司令员彭德怀派任谦赶赴岷县,促他起义。9月11日,他率领洮岷地区国民党部队6000余人起义,加入人民解放军行列。后来,部队被改编为西北军区独立第一军,他任军长兼第二师师长。10月调离部队,赴兰州学习。1950年1月任甘肃省人民政府委员、甘肃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转业于地方工作,先后任民盟甘肃省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任委员,政协甘肃省委员会第一、二、三届副主席。 
任谦(1906——1985),字力栽。渭源县庆坪镇上岔人。曾任甘肃军区副司令员。 民国十五年(1926)参加冯玉祥国民军,曾在第十三军任营长,参加北伐战争,转战河南、山东。民国二十年(1931)在甘军鲁大昌部任副团长,团长。民国二十八年(1939)任新编第十四师四九三旅副旅长兼九八六团团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一月任第八战区参议。民国三十一年(1942)十一月任国民政府交通公路总局专员。民国三十三年(1944)八月任平凉行政区保安副司令。民国三十七年(1948)四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兰州市军管会副主任、甘肃军区副司令员、甘肃省副省长、西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副部长、西北行政委员会民政局长、全国政协第一、第五,第六届委员、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常委、民盟西北总支部委员、甘肃省副主委、民盟中央委员、陕西省副省长、陕西省政协副主席等职。 
柴贵雄(1904——1952),字兰亭,渭源县蒲川乡老庄村人。驻宁夏中央部员,中将军衔。 民国十年(1921)从莲峰小学毕业后,由父亲柴荫甲(字一元)派往他的朋友河州镇台裴建准处做事,过了一段时间,适逢马福祥(马鸿逵之父)在兰州招兵,柴贵雄投其门下,被派为马福祥副官,来到安徽。马福祥在安徽去世后,由柴贵雄处理后事并安葬。后来柴贵雄来到河南郑州马鸿逵处,成了有功之臣,被任命为十五路军副官长。后来,河南两万多人起义。军阀韩复渠无法收拾,因柴贵雄是帮会人员,利用帮会关系将这二万多人收编为游击队,柴任游击司令,这支队伍又被整编为混成旅,柴贵雄任旅长,到山东泰安后,柴又调为十五路总指挥部少将副官处处长。马鸿逵调为宁夏主席后,柴又任副官处处长兼任交际处长、运输司令,手掌三颗官印。因为他还有一个主要身份是驻宁夏的中央部员、中将军衔。 柴贵雄虽为马鸿逵部下,国民党军队要员,但思想比较开化,追求进步,曾和中国工农红军高级将领刘志丹是换帖弟兄,经常派人给刘志丹送去手枪子弹、电池、擦枪油等物。刘志丹也派高岗多次来柴贵雄处接头密谈。民国三十七年(1948)蒋介石发给宁夏省一批武器弹药,马鸿逵派柴贵雄率领60多辆汽车到西安去拉运,返回环县附近时,柴贵雄将六车武器送给甘北红军。第二天到固原利用夜间放火烧车构成火灾,烧毁六汽车武器弹药。1949年1月,柴贵雄在宁夏起义,随十九兵团杨得志部开到兰州,由甘肃省政府派到庆阳减租减息工作组任副组长。 1952年由于家庭私仇人命案件,渭源县政府要求其来到渭源认罪,1953年被判处死刑,遭到镇压。1974年,甘肃省委以错误镇压起义将领,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家属受到照顾。 章士魁(1905——1981),渭源县北寨镇前进村人。洛阳陆军第三师学兵。曾任六〇八团团长、副旅长、师参谋长、一一九军二四四师副师长等职。1949年12月参加武都起义,改编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三军第七师副师长、西北军区参议室参议,并以甘肃省酒泉土改分团副团长身份参加土改。1952年调任兰州市政协委员、常委。1958年划为右派,下放劳动。1979年平反,恢复名誉。1981年病故,终命76岁,葬于兰州华林山公墓。 卢子嘉(1914——2002),号首阳山人,渭源县北寨镇前进村人。民国中央军官学校兰州分校毕业。曾任国民党新六军上校团长、甘肃省师管区中校参谋科长、天水专区秘书科长。新中国建立后,任省民革书画社成员,定西诗画社顾问。 蔡兆祥(生卒年不详),渭源县锹甲镇人。保定军官学校毕业,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西北混成旅上校参谋长。省政府秘书处第一科、军事处军事科长、甘州税务局局长。 陈佃园(1911——1973),字浩宇,渭源县秦祁乡陈家咀村人。民国十八年(1929),到冯玉祥西北军十三师二团一营当兵。民国十九年(1930),蒋介石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三次围剿时,将该部改编为二十六路军派往江西。民国二十年(1931)十二月,该部在江西宁都起义,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五军团,陈佃园随军起义参加了革命,在红五军四十四师一三二团二连任班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四月由杨子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排长、连长。长征途中,任红九军一团二营副营长。抗日战争时期,在延安抗大学习,后留校任队长,不久随中央干部队伍赴山东抗日前线,先后任鲁中泰山分区十团营长、鲁中九师二十七团副团长。解放战争中,先后担任鲁中九师十二团、渤海军区特务团团长和渤海垦利分区副司令员。建国后,曾任山东滨海分区司令员、步兵九十九师师长、徐州警备区司令员、建筑五师师长、建工部长及直属公司副经理、第一工程局副局长、冶金部非金属矿业局副局长等职。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陈佃园作战英勇,曾六次光荣负伤,尤其在漳州战役、广东水口圩战役、鲁中反扫荡斗争中做出了贡献。在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解放济南战役中,均承担阻击和主攻任务,屡立战功。建国后,为巩固国防和经济建设,尽心竭力,忘我工作,奉命率建筑五师从上海北上长春,在富拉尔基地建成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第一重型机床厂”等国家重点建设工程,以致积劳成疾,因病医治无效,1973年11月7日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杨忠林(1906——1980),渭源县麻家集镇翟家柯栳村人。五岁丧父,七岁跟母亲做零活,十岁跟随一个中医学艺,后给别人放羊糊口。民园十八年(1929)严重饥荒,杨忠林无法生活,就跑到冯玉祥部队当兵。民国二十年(1931)十二月十二日随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起义,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在红五军任班长、排长。民国二十一年(1932)一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民国二十一年(1932)三月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二月,先后参加赣州、水口、黄陂等战役,作战十分勇敢。长征中任营参谋长。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一月的土城战役中,他身负重伤。留在当地养伤过程中,他信念坚定,决然辗转跋涉,赶上部队。抗日战争时期,杨忠林在八路军三五八旅、山西新四纵队和工兵旅担任参谋、一科科长等职,参加过著名的“百团大战”。民国三十四年(1945)日本投降后,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奉命进入东北,参加巩固根据地的斗争。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十月在东北嫩江担任支前及土改工作队副队长,先后组建二线兵团九个,组织二万三千多人支援前线,因成绩突出,受到东北野战军二纵队奖励。 建国后,杨忠林于1950年2月调任西北军区后勤军牧部部长。在抗美援朝时,他发动全场职工完成牛肉干生产任务,支援志愿军部队,并开垦农田10万多亩进行粮食、饲料、蔬菜生产,逐步达到职工口粮、牲畜饲料自给有余。同时,他注重团结改造旧技术人员,积极培养年轻技术力量,引进苏联顿河马良种,培育出一种新型良种马——“山丹马”。他为人谦和忠厚,待人诚恳,生活简朴,平易近人,在历次运动中坚持实事求是,受到干部、战士的爱戴。 1956年杨忠林先后调任银川军分区、平凉军分区副司令员、庆阳军分区司令员。1961年晋升为大校军衔。1965年9月离休,1980年2月病逝,终年74岁。 
毛得功(1903——1982),字荣三, 幼年丧父,15岁时随母亲逃荒到渭源县路园镇上双轮磨村落户。从少年时期起,就给地主当长工、做零工,当勤杂,并到平凉地方部队当过兵,经历了生活和世道的艰辛。民国二十年(1931),他在鲁大昌部骑兵一连当班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曾策动胡宗南部驻扎礼县的清乡大队哗变,带回机枪两挺,升任通讯排长。民国二十七年(1938),还乡务农。在村上仗义执言,抱打不平。民国二十九年(1940),刀砍过路军队乱抓牲畜支差的军官。民国三十年(1941),四月受牵连入狱,坚强不屈。民国三十一年(1942)获释出狱后,与郭化如、杨友柏及几位热血青年结为“八大弟兄”,并在本地以开办砖瓦窑为掩护,筹措活动经费,购买枪支弹药,结识陇西、临洮一带的有识之士,准备伺机而动。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甘南农民起义,毛得功、郭化如、杨友柏等组织附近陇渭贫苦农民2000多人举旗响应,活动于陇渭之间,并打开官仓济贫。三月底与起义军总司令王仲甲在首阳镇会师,王仲甲任命毛得功为十五团团长。4月,义军南下途中组编第二路军,王仲甲任命毛得功为第二路军副司令,率部回陇、渭、定一带活动,钳制敌人。7月,二路军在北大坪被数倍于自已的国民党军队包围,突围后溃散。起义失败后不久,毛得功、郭化如、杨友柏、夏尚忠等在陇渭间会合。经商议,一边坚持隐蔽武装斗争,一边由毛得功潜入靠近陕甘边区的平凉和陕西的一些县,积极寻找共产党。1946年8月,毛得功在平凉加入共产党。1947年2月,他从平凉起身赶回陇西马家山,与中共甘肃工委派来开展地下活动的高健君、牙含章、万良才等秘密汇合。他为了表达革命决心,和郭化如、杨友柏一起,向组织交出埋藏多年的长、短枪48支和300多两银元。从此,毛得功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入革命斗争,先后担任了陇渭支部委员,及后来组建的“陇渭工委”(后改称陇右工委)委员、组织部长及陇右人民游击队司令员,为陇右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得功历任岷县军分区副司令员、定西军分区副司令员、定西专员公署副专员。在“文革”中毛得功被诬陷遭批斗,但他对党始终保持忠贞之心。相信无愧于党和人民。1972年他恢复名誉,1977年补选为政协甘肃省委员会委员,任定西行政公署顾问。此时,他已是古稀之年,身体又做过手术,但还是竭尽余力继续为党工作。1982年9月6日,因患胃病,医治无效,逝世于定西。 
杨友柏(1916——1986),渭源县下双轮磨村人。幼年仅读私塾三年,青年时期在甘军鲁大昌部队当兵,后在通讯排担任班长。民国二十九年(1940),他和郭化如、毛得功等离开部队回乡务农,与当地有志青年结为“八大弟兄”,开办砖瓦厂,筹措经费和购买枪支弹药,准备伺机反抗国民党统治。民国三十二年(1943)春,他和毛得功等动员组织近2000名贫苦农民,参加甘南农民起义。由于他有胆有识,作战勇敢,成为毛得功所部义军的重要骨干之一。是年秋起义失败,他和毛得功、夏尚忠等隐蔽下来,继续坚持武装斗争,积极寻找共产党。民国三十六年(1936)一月,他赴岷县迎接中共甘肃工委派来陇右开展工作的负责人高健君、牙含章、万良才等人。之后,在他们的主持下,成立了“陇渭支部”,并由高健君、万良才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开展建党、宣传、统战及武装斗争,先后担任陇渭支部委员、陇右工委委员、组织部、军事部副部长,陇右游击队第一副司令兼参谋长,为陇右人民的解放做出了积极贡献。1949年9月陇右游击队整编后,他被任命为岷县军分区警备第四团团长,随即率部接管城防,并促成周家斌残部投诚。10月,率一、二两个营进临潭、卓尼藏区,组织建政,剿匪反特,稳定了社会秩序。1950年2月后任甘肃省军区警备第四团团长、甘南军分区参谋长、副司令员、武都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在巩固加强民旅团结、发展经济、民兵建设及剿匪、平叛等各项工作中做出了贡献。1979年离休。 
马如华(1925——1962),渭源县莲峰镇享堂沟村人。民国三十四年(1945)参加八路军,民国三十六年(1947)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等功荣立者,全国战斗英雄,生前任第六十八军二〇二师六〇六团副团长。 马如华生于民国十四年(1925)六月,8岁到13岁在何家湾小学读书,14岁到15岁在家劳动。民国三十三年(1944),被国民党抓去当兵,补入驻绥远的傅作义第三十五军。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第三十五军在察南打内战,被八路军击溃,20岁的马如华得到解放,当了八路军战士。解放战争开始后,他先后在晋察冀军区第六军分区独立团、北岳军区独立旅第十五团、华北军区第六十八军二〇二师六〇六团任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等职。在解放山西、河北、察哈尔等省的战役、战斗中,先后6次荣立战功。民国三十六年(1947)八月,他带领1个排打阻击,阻敌5个小时,消灭敌人200余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二月任副连长,在解放天镇县的战斗中身先士卒,炸毁敌军装甲车1辆,打死、打伤敌人100多名,荣立大功一次,被华北军区授予“战斗英雄”称号。1950年9月,他作为华北军区代表,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朱德总司令的亲切接见,并参加了国庆观礼。 1950年10月,马如华随部队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转战三年,先后参加十余次战斗。在1951年10月的金城战役中,他任步兵某师营参谋长,带领六连坚守金城东南的“928”高地,打得特别顽强。这里是志愿军的前沿阵地,美军进攻频繁。10月30日,美军大举进攻,他指挥部队利用坑道英勇还击,激战1天,毙伤美军60多人,自己无一伤亡。次日,美军1个营在飞机大炮掩护下,发起更加猛烈的进攻,抢占了高地前面的两个小山头。当晚,他组织小分队利用夜间反击,从两侧猛插进去,经1小时激烈战斗,消灭60多名敌人,夺回阵地。他带领六连坚守高地14个昼夜,协同全营打退敌人数次进攻,实施反击15次,消灭美军800多名,李承晚军400多名,牢牢地守住了阵地,为粉碎敌军“秋季攻势”做出了突出贡献。战役结束后,六连荣立集体一等功,他和六连连长邢玉章、排长贾旺祥等5人荣立一等功,全连荣立二、三等功者60余人;他与排长李凤林(已牺牲),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他和六连的英雄事迹,被写成《血战九二八》文学作品,在多种报刊登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他“一级战士荣誉勋章”。1952年6月,他作为志愿军战斗英雄、工作模范的代表之一,出席了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举行的授勋典礼,并代表全体英模致答谢词,感谢朝鲜劳动党、政府和人民给予志愿军的崇高荣誉。 此后,他担任了六〇六团营长,仍然率部与美军对峙在金城一带。1953年回国,任六〇六团副团长,1955年被授予少校军衔和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1962年2月回乡探亲,在打猎中被误伤身亡,时年37岁。马如华的遗体安葬在兰州华林山革命烈士陵园。 
夏尚忠(1913——1968),原名夏九娃,化名张玉春,渭源县清源镇河口村人。民国三十二年(1943)参加甘南农民起义,曾任义军第二路团长、副旅长。民国三十六年(1947)参加陇渭地下革命工作,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担任陇右人民游击队副司令、警备团副团长。解放后,历任临夏军分区警备团二营教导员、警备团教导员、临潭县人武部部长、兰州汽车运输公司人事股负责人、保养场场长和甘南州汽车运输公司合作车站站长等职。“文革”初,夏尚忠遭残酷批斗,不幸于1968年5月22日在甘南州医院溘然而逝,时年55岁。1978年6月,中共甘南州委对夏尚忠进行了平反昭雪。 夏尚忠幼时家境贫寒,童年卖过大饼。给地主家放过羊、贩运过粮食。民国三十一年(1942)夏尚忠结识了刚出国民党监狱的毛得功,共同的阶级仇恨,使他们结为“八大弟兄”。民国三十二年(1943)积极响应王仲甲的号召,组织渭源锹家铺等地群众参加了甘南农民起义。民国三十二年(1943)八月,甘南农民起义遭到失败后,面对国民党政府大规模的“清乡”运动,夏尚忠和毛得功、杨友柏等人商量,转入地下斗争。在国民党政府的悬赏和捉拿下,其全家人逃到陇西县首阳镇隐藏三年。夏尚忠等人就地杀富济贫,除暴安良,不断扩大地下武装力量,顽强战斗。民国三十六年(1947)建立了渭源县第一个地下党支部,夏尚忠任支部书记,同时任陇右工委委员。夏尚忠在积极发展地下党员的同时,还多次出色地完成了党组织交给的战斗任务。1949年8月,陇右人民游击队正式成立,夏尚忠担任第三副司令,他经常率领游击队轻骑兵,袭击溃逃的国民党军队,并对渭源县各界人士做了大量工作,为渭源的和平解放创造了条件。1949年8月14日,县自卫队宣布起义,夏尚忠派人打开监狱,释放了狱中的全部在押人员,隆重欢庆渭源解放。 
陆进贤(1911——1997),字圣基,后改为志甦,渭深县莲峰镇下街村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兰州师范毕业后考入黄埔军校13期,毕业后曾任西北军区独立第三军七师参谋长,省第四届政协委员、渭源县政协名誉主席。 民国二十八年一月,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第一战区十四军八十五师,在山西阳城一带参加抗日战争,期间先后任排、连、营、团长、保安中队长、师参谋主任等职。1948年在兰州参加以抗日反蒋为目标的“西北青年学会”,同年4月“西北青年学会”在皋榆工委的领导下改为“西北人民民主同盟”,陆进贤任军事部长。1949年甘肃解放前夕,他于3月1日在临洮发动了甘肃最早的一支约400余人的国民党部队的军事起义,后转战临洮、会川、渭源、漳县等地。后奉地下党组织指示,在武都做国民党119军的策反工作,促成了蒋云台部队全军8700余人的起义,为顺利解放祖国大西南打开了甘肃的南大门。起义胜利后,该部队被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独立第三军,他任师参谋长、军参谋处长。 
1951年因病转业于地方,参加土改。在山丹、酒泉、张掖、武威等地工作期间,先后担任过科长、武威地区民委委员、武威县政协副主席、省政协第四届委员等职。1982年离休后留在青海省海西州编撰州志。1984年回原籍渭源县莲峰镇。经上级推荐,担任过甘肃省黄埔同学会理事,渭源县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和第三届政协名誉主席。1992年陆进贤提出的“关于开发建设莲峰山旅游景点的建议”,得到了渭源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及时采纳。1994年渭源县政协将陆进贤晚年所作的部分诗词编印成册。他的不少诗词先后被《团结报》《民主协商报》《甘肃黄埔》《陇风》和《定西报》等报刊采用刊发,有的还被香港《大公报》和台湾《中华杂志》等报刊录用。改革开放后,他与台湾的几位同胞书信频繁,以言动情,四位台胞捐资4400元人民币,捐赠给他们自幼读书的莲峰一小。 (作者简介:杨世明,中国人民解放军退役少尉,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研究员,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文艺家协会会员、定西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