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2月17日凌晨,在祖国南疆的崇山峻岭间,随着三发红色信号弹划破夜空,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在这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正义之战中,时任陆军第12军36师106团副团长的李和平,以"向我开炮"的壮烈抉择,在代乃东南无名高地上书写下震撼战史的英雄篇章。
2月23日拂晓,代号"钢刀"的攻坚行动拉开序幕。李和平受命夺取越军346师据守的659高地。这个扼守四号公路咽喉的战略支点,被越军构筑成由明暗碉堡、蛇形堑壕和雷区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面对敌情不明的险境,李和平带领侦察分队连续三昼夜抵近侦察,最终选择从峭壁陡坡实施迂回穿插。在师属炮兵团的火力急袭掩护下,突击队仅用2小时便撕开防线,将红旗插上主峰。
不甘失利的越军随即展开疯狂反扑。2月25日黎明,越军一个加强团在重炮支援下发起波浪式冲锋,阵地上弹坑密布,工事损毁严重。当敌军逼近至前沿30米时,李和平突然下令全员隐蔽,随即通过884步话机呼叫师炮群:"方位角36-00,射距850,五发急速射,放!"当观测员发现坐标误差可能导致误击时,这位浑身是血的指挥员夺过话筒怒吼:"立即覆盖阵地,这是命令!"
刹那间,152毫米榴弹炮群编织的钢铁火网笼罩战场,正在冲锋的越军顷刻陷入火海。李和平带领官兵蜷缩在反斜面猫耳洞中,感受着炮弹掀起的灼热气浪从头顶掠过。在持续两小时的炮火洗礼后,增援的112团及时赶到,与守军形成钳形攻势,最终歼敌420余人,缴获武器装备200余件。
战后复盘显示,这个看似疯狂的战术决策实则经过精密计算:李和平事先要求工兵连将掩体加深至3米并呈45度角构筑,准确测算出曲射火炮的安全入射角,更在战前组织全员进行防炮演练。正如战役总结报告所述:"以科学精神践行牺牲决心,用战术智慧升华英雄气概。"
英雄血脉的传承为这段传奇写下深刻注脚。其父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李德生将军,开国少将,1988年授上将军衔。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沈阳军区司令员,国防大学政治委员。闻讯后只说:"军人本分。"这位参与指挥上甘岭战役的老兵,曾手书《黄继光烈士事迹》作为儿子18岁成人礼。在112团整理烈士遗物时,泛黄的笔记本扉页上,两代军人的笔迹构成跨越时空的对话——父亲写道"军人最大的荣誉在战场",儿子补注"但求山河无恙"。
每逢清明节前后红色遗址纪念碑前,军人气质尚存的李和平轻抚镌刻着战友姓名的花岗岩,向年轻讲解员重复着半个世纪未变的结语:"这里没有个人英雄,只有集体功勋。"夕阳将老团长的影子拉得很长,仿佛与远方的群山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