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国际风云 > 人物关注
 
探索技术与社会的深度交融 ----访谈哈尔滨工业大学姜振寰教授
时间:2025/3/10 8:33:50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李世龙

在学术的广袤星空中,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姜振寰教授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恒星,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独特的研究视角,在技术史与技术哲学领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近日,我们探访组一行五人有幸对姜振寰教授进行了一次深入访谈,探寻他在学术道路上的精彩历程。

步入姜教授位于哈工大科技园的办公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满满一书架的专业书籍,它们排列有序,书脊上的名字涵盖了科学史、技术学、大科学、科技革命等多个专业领域,仿佛在诉说着一位学者专注学术、不断探索的故事。

ebf21f6727e9403b56eb4287d28a0c3.jpg

  姜振寰教授

两边墙壁上,悬挂着多幅相框,有照片、题词、获奖证书等。特别引人注目的一幅照片,是在习近平主席办公室的书架上,赫然竖立着姜教授参与主编的大部头《技术史》。他说,看到这幅照片便可以时刻激励着自己在学术道路上奋勇向前。姜教授还向我们展示介绍了他收藏的“宝贝”:1626年代英国人绘制的世界地图,图上居然标注了中国的长城,令人惊叹;1936年代老北京风俗地图,上右边上还描述了北京的建城历史,风情如画;还有甲骨文与猛犸象化石纪念品,极其珍贵,尤其是1906年6月创刊的中国第一份学术期刊---《东吴月报》,末页居然刊登了一则咖啡广告,可以见证着晚清时代也出现了浓重的商业气息。还有许多,不再介绍了。

1966年,姜教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物理系,文革期间分配到安达县(市),做过军事课老师,当过工厂厂长。十年磨一剑,1979年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曾担任过哈工大人文学院院长兼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主编,教授、博士生导师。

长期以来,姜教授致力于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研究,在这个领域深耕多年,成果丰硕。他发表了70余篇研究论文,这些论文犹如一把把钥匙,打开了人们对技术发展规律和内在逻辑认知的大门。他出版的《近代技术革命》、《技术社会史引论》、《技术世界的形成》等专著,更是系统地阐述了技术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作用以及技术与社会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他还主编了《自然科学学科词典》,著有《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等30余部著作,主持翻译英国牛津版《技术史》8卷,为国内学者了解国际前沿学术动态搭建了桥梁。此外,姜教授还主持过多项软科学课题研究,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决策依据。

不懈的努力,让姜教授获得了很多荣誉。《理性的狂欢:技术革命与技术世界的形成》获“五个一工程”奖;《社会文化科学背景下的技术编年史(远古-1900)》获得第四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获首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奖;获中国专利3项,拥有的专利获香港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中国国际专利博览会银奖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同时还兼任过黑龙江省创造学会会长、黑龙江省政府参事、哈尔滨市政协常委等。

eab4b5dd1cf6f20041c3d36ddc43b1d.jpg

                                                                                              作者与姜振寰教授

由此可见,姜教授在学术研究中始终坚守严谨的态度,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国内学术界备受赞誉,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广泛关注,为国内技术史与技术哲学领域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两个领域研究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同时,他的国际视野也为国内学者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合作搭建了广阔平台,促进了学术的国际化发展。

当谈及如何在技术史与技术哲学这两个紧密相关却又各有侧重的领域中找到研究的着力点时,姜教授目光深邃,娓娓道来。他强调,技术史就像是一部宏大的编年史书,记录着技术从萌芽到发展、从简单到复杂的全过程。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期技术发明、创新和应用的梳理,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技术发展的脉络和规律。而技术哲学则更像是一位思想深邃的智者,从哲学的高度对技术的本质、价值、意义以及技术与人类、社会、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在姜教授看来,这两个领域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研究技术史为技术哲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实证基础,而这不召子的思考又能为技术史的研究指明方向,赋予研究更深层次的内涵。例如,在研究近代技术革命时,不仅要了解技术变革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节点,更要从哲学层面思考这场革命对人类社会的价值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

37f9306d4e2168a728ef5daa0dbaa8c.jpg

迄今,姜教授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但依然笔耕不辍。他的学术成就和思想理念,犹如一座灯塔,照亮了技术史与技术哲学研究的道路,激励着更多的学者在这个领域不断探索前行。相信在他的引领和影响下,会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研究成果涌现,为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发挥重要作用。

访谈进行了四个小时,大家交谈甚欢,内容也变得广泛,从科技到思想,从生活到社会,从历史到现实,林林总总,无话不谈。临别时也总感觉意犹未尽。走出校门,大家都有一个心愿:现实访谈虽然短暂,心灵沟通则会变得更加深远。


作者介绍

李世龙:哈尔滨师范大学科学学院原党委书记、历史文化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王澄宇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杜鲁道时代结束,卡尼将出任加拿大
2 “香越梅好·逐梦共富”2025第
3 香港中华时报三八妇女节主题诗歌入
4 香港中华时报三八妇女节主题诗歌入
5 香港中华时报三八妇女节主题诗歌入
6 香港中华时报三八妇女节主题诗歌入
7 香港中华时报三八妇女节主题诗歌入
8 香港中华时报三八妇女节主题诗歌入
9 香港中华时报三八妇女节主题诗歌入
10 香港中华时报三八妇女节主题诗歌入
版权所有@中华时报传媒集团(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