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新闻通讯社/中华时报 2月24日讯】(陈晓斌)在江苏省宜兴市徐舍镇芳庄村,只要提起“均长”这大号,村民们都会翘起大拇指。他们口中的“均长”,就是宜兴市天使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占均。 李占均加入宜兴历史文化研究会仅三年,就以其热心、专心、爱心,在研究芳庄地方历史文化、推动芳庄村申报省级以及国家级“传统村落”和编撰村志中做出了不凡的成绩。10多年来,他用自己的无私奉献,诠释着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感情与责任担当。


续写家谱,织就地情文化的篇章 李占均对研究地方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缘起于寻找自家的《李氏宗谱》。 2012年的某一天,他在天津南开大学图书馆信息上偶尔找到了本家珍贵的《李氏宗谱》一卷,他激动万分,几个晚上都没睡着觉!他立刻联络族中长辈、兄弟姐妹们等族人,发起修谱建祠的动议。因为他的振臂一呼,竟然应者云集。接着,他发起成立李氏天叙堂文化研究会,负责协调各项事务,并四处奔波,动员家族成员出资出力。最终,一座占地1000平方米的祠堂拔地而起,为芳庄李氏竖起了家族精神的圣殿,也为芳庄村留下了一处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存。 可说事容易做事难,续修家谱的路可不是一帆风顺的。由于种种原因,李氏天叙堂的家谱成了“断代史”,仅存的“谱头”成了他研究的唯一线索。面对这样的困境,李占均没有丝毫退缩,反而越战越勇。他深入家族长辈家中,耐心倾听他们的口述故事,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几年下来,累计竟然达到了数十万字,打印出来的文稿在办公桌上堆成了小山。同时,他还一头扎进历史文献、方志、国史等档案里,寻找与家族相关的点滴线索。10多年来,他投资几十万元,收藏全国各姓氏的家谱(纸质和电子)数万部。特别是收集了大量宜兴、溧阳等地主要姓氏的家谱,仔细研读,摘抄李氏先辈的姓名字号、谱序传略,勾勒世系、排出字辈,让列祖列宗昭穆次序在谱上清晰呈现。此外,他还与全国各地的李氏家族成员建立联系,整合汇总各方信息。经过不懈努力,他从本地宜兴,外市常州、溧阳以及外省安徽广德、浙江安吉等地的李氏后人处获得宗谱中许多珍贵的线索。 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奋斗,现今“天叙堂李氏宗谱”的编纂工作终于接近尾声。新的家谱不仅补充完善了家族成员的信息,还详细记载了家族的迁徙历程、家族在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重大事件以及家族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与严格的家规家训。李占均激动地说:“通过续写家谱,我们不仅让家族的历史得以延续,更让年轻一代能够找到自己的根,还能传承家族的优良传统与精神。这一切,都值了!” 当我们聊最初续修李氏家谱初衷时,李占均的眼神里闪烁着坚毅和执着。他饱含深情地说:“家谱啊,那可是咱们家族历史的鲜活见证,是承接祖辈与后代的血脉纽带,更是中华民族浩瀚历史中不可或缺的篇章。正史、方志、家谱,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华夏儿女的根脉维系。我们这代人再不行动,后代子孙对家族的认知可就真的只剩下一片模糊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不顾个人安危,默默地为家族史添砖加瓦,我,也要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申报“传统村落”,竖起厚重文脉的标杆 为编修家谱,李占均开始收集周边市(县)的县志、镇志、村志。研读家谱的过程中,他深深地立足于芳庄这片充满故事的土地,成了“活地图”“地情情报站、博物馆”。在他的心中,芳庄的每一个姓氏、每一处风物、每一条河流、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无尽的深情与眷恋。自幼年起,他那颗好奇而敏感的心,便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家乡那些口口相传的古老故事,尤其是老人们口中那些蕴含着智慧与趣味的“嘚老话”,它们如同甘露,滋养着他的成长。 在创业的道路上,李占均面临着改善经济条件的现实压力,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他深知,芳庄这片土地,不仅养育了他,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宝藏。于是,他毅然决然地投身于地方历史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中,宗谱、方志、碑刻、墓志、古桥、古码头、古建筑、古遗址……这些承载着芳庄历史记忆的碎片,在他的努力下,逐渐汇聚成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让李占均积累了大量关于芳庄的人文历史知识。他不仅自己潜心研究,更在村民中积极传播芳庄的历史文化,用他那颗热爱家乡的心,唤起大家对历史遗迹文物的保护意识。他撰写的《诗画芳溪传古今》《在水一方话芳溪》先后在《宜兴历史文化研究》上发表。在他的感召下,芳庄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历史,对开发和修复历史文物和遗迹充满了热情。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人。2019年底,当芳庄村村委一班人将“江苏省传统村落”的申报材料交给他时,他深知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他也曾经这样想过:其实自己有1000条理由可以拒绝,但他深知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芳庄人,他没有理由不担负起这个责任!面对繁琐的申报流程和海量的资料,他像啃坚硬的骨头一样,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凭着对村庄的深厚感情和坚定的信念,一一攻克服。多少个白天,他走村串户搜集资料;又是多少个夜晚,他坐在办公桌前敲打键盘,修改文稿......苦心人天不负,2020年4月,芳庄村成功获得“江苏省传统村落”称号。村民们都知道这份荣誉的背后,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然而,还没等他喘一口气,“中国传统村落”的申报文件又摆上了他的案头。他深知与上一次的“小打小闹”不同,这次要让芳庄古村放到国家级层面上与其他古村竞争,其难度不可同日而语。于是,他再一次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与时间赛跑,与困难抗争。在短短的一个月内,他补充资料、撰写文章,日夜奋战,直至申报截止前夜,仍在与村里负责此事的副书记吴仲能一起反复推敲文案,力求每一个细节都尽善尽美。当所有申报材料成功上传的那一刻,他们相视一笑,心中充满了难以言表的喜悦与自豪。 2023年3月,芳庄村成功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这一荣誉的获得,不仅为芳庄的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并珍视乡村的历史文化价值。村民们纷纷称赞李占均的功绩,但他却始终保持谦逊与低调。他说:“我只是做了一名村民应该做的事。申报成功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们还要继续努力,让传统村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写村志,留住前年古村的乡愁
2024年5月,在各级政府的指导下,芳庄村又启动了一项文化工程——《芳庄村志》的编纂正式拉开序幕。李占均又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毅然肩负起编纂村志的重任,全身心投入到这项既艰难又繁琐的任务中。 为了编纂出真实、生动的村志,他们不辞辛劳地穿梭在阡陌乡间开展田野调查,挨家挨户搜集资料素材,细心查阅各类历史档案,遍访民间,倾听村民与乡贤的心声,收集了大量鲜活的第一手信息。同时,他们还深入研究、收集地方志、史书、族谱、碑刻等珍贵历史遗存和文献,并编制出历朝历代名人贤士专栏,简明扼要地方便读者阅览,并编制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行各业标兵人物名录。实地考察村庄的地理环境、历史遗迹、文物遗址,深入探究地方的民情风俗、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特色,以及农业生产的独特技能和种植习惯,甚至对地方的史前文明进行了细致的考古调查,力求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村庄的历史文化脉络与人文发展现状。仅李占均整理撰写的芳庄文化考证、人物传略、民俗风情的文章达到368篇。 为了深入挖掘古村的文化内涵,编纂办与宜兴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携手举办了芳庄羊肉历史文化研讨会和芳庄水文化研究研讨会、积极参与宜兴市古镇文化研究会的各项活动。他们还积极挖掘古村的红色文化,走进溧阳市博物馆、八字桥村等地,追寻革命前辈的英勇足迹,收集了大量珍贵的革命历史资料、文献和回忆录。 去年11月,李占均在泰州一次体检中查出了肠息肉,被在医院工作的女儿强行安排了手术。休养一周后,他急得嘴上都起着泡,借口厂里有事赶劳赶紧赶回了家。第二天就与编撰组成员一道走访村民,了解相关信息。留在身体上的监视机器不时传出“滴滴”的报警声,他浑然不顾。当妻子、女儿劝他多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时,李占均总是嘴上答应,始终不见行动:“编纂村志的过程,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我希望这部村志能够激发村民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为村庄的未来发展提供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如今,乘着“中国传统村落”的东风,千年古村芳庄的人居环境日新月异,每天都在书写崭新的故事。说起这些,村民们都会想到李占均,想到作为一位乡野草根的他,浓墨重彩地书写着一份绿叶对根的情谊。 李占均的事迹就像乡村田野上吹来的和风,那么朴实、清新,让我们深受触动。他用无私、执着,书写了对家乡的热爱与对文化传承的热望。当我们谈及未来的发展蓝图时,李占均满怀激情,声音铿锵有力地说道:“我愿将传承与发展家乡的文化视为我毕生的使命,无论前路多么坎坷,我都将矢志不渝,勇往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