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的1月11日,由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的《羊城晚报》率先向全国发布新闻:《第一个主笔采写韩素云的记者周德国荣立二等功》…… ——30年前最早为国家级重大先进典型“好军嫂”韩素云鼓与呼的军事记者亲历记 文/周德国 (一) 这是一个十分令人难忘的时刻: 30年前的今天——1995年1月11日,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日子。就在这一天,由中共广东省委主管、主办——在全国新闻界享有盛名的《羊城晚报》,在第一版的显著位置发表了一篇题为《第一个主笔采写韩素云的记者周德国荣立二等功》的新闻: 本报讯 新年伊始,正当中央各大新闻单位将“好军嫂”韩素云爱亲人、爱家庭、爱军队、爱国家的感人事迹宣传推向高潮时,广西军区有关负责人签署命令:给率先发现和宣传韩素云这一具有时代感典型的《广西武装》杂志社记者、广西军区司令部专业军士周德国记二等功一次。 1993年10月初,周德国得知南宁军分区教导队通信教员倪效武的妻子韩素云为了支持丈夫献身国防事业,含辛菇苦十一年如一日,悉心照料丈夫的家人,不幸患上人称“新癌症”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恶症的情况后,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的重大典型。于是,他约同广西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干事王明金、边防某部政治处干事曹丽心作了全面调查采访,并主笔写出了第一篇详细介绍韩素云那催人泪下的经历和披露她因经济拮据而面临困境的通讯——《心的呼唤,爱的奉献》。稿件在当年12月30日的《羊城晚报》发表后,很快在广州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随后,周德国又先后与有关新闻单位的同行联系,推出了一批感人的稿件,将韩素云的事迹迅速传播到军内外。(吴瑞璋) 
就是这样一篇不足500字的新闻稿,在《羊城晚报》率先发表后,我的名字一下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军营内外。 随后,广州军区的《战士报》、广西的《南宁晚报》和湖北的《郧阳日报》等军内外媒体,也纷纷发表了本人因为第一个主笔采写“好军嫂”韩素云这一国家级重大先进典型而荣立二等功的新闻。 无疑,这样的新闻和二等功,在国泰民安的和平年代,确实是一件具有广泛影响的事情。 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这个二等功,是时任广西军区政治部宣传处副处长张耀民首长于1994年12月24日亲自以广西军区政治部宣传处的名义,起草《关于给周德国同志记二等功的建议》给广西军区司令部首长为我请功…… 张耀民首长在请功报告中深情的表示: 司令部首长: 在树立“献身国防的模范夫妻”倪效武、韩素云这一重大典型中,《广西武装》编辑部编辑周德国同志率先发现了这一具有时代感的典型,并主笔写出了首先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的第一篇稿件《心的呼唤,爱的奉献》,将韩素云的感人事迹迅速通过《羊城晚报》、《广西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报刊传播到军内外,从而使“好军嫂”韩素云在军内外各界人士的关怀和帮助下获得新生。为韩素云这一典型得到中宣部、总政治部、全国妇联领导的肯定和推向全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此典型受到了广州军区首长的高度赞扬。这是军区司令部首长重视新闻报道、关心培养报道人员的结果。除此之外,周德国同志今年见中央报刊13篇、省以上报刊31篇,成绩优异。为了表彰先进,根据广州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联合颁发的1990年政联字13号文件“凡属在重大典型、抗洪救灾等报道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报道人员可予记二等功,提前晋级晋衔的奖励”,建议为周德国同志记二等功一次。 以上建议当否,请指示。 广西军区政治部宣传处 一九九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 当年12月29日,请功报告呈送到广西军区司令部首长手中后,当时主持广西军区司令部全面工作的副参谋长程传善和邓道生首长第一时间分别批示:“同意给周德国记二等功,请按规定程序办手续。”“同意,并在本部内加以宣扬和学习,以推动机关的宣传报道工作。” 面对熠熠生辉的二等军功章,手捧大红烫金的立功喜报,我的心情无比激动和感慨…… 此时此刻,我从内心深处为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最早为国家级重大先进典型“好军嫂”韩素云鼓与呼的军事记者感到欣慰和自豪。 (二) 那是1993年10月初,时任广西军区《广西武装》杂志编辑和记者的我,得知广西南宁军分区教导队通信教员倪效武的妻子韩素云为了支持丈夫献身国防事业,含辛菇苦十一年如一日,上悉心服侍80多岁的奶奶、护理体弱多病的公婆,下照料丈夫的弟妹和耕种12亩责任田,由于长期劳累,不幸患上人称“新癌症”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的情况后,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值得大力宣扬的重大典型。当时,我的心一直被韩素云识大体,顾大局,爱国家,爱军队的宽广胸怀;艰苦创业,任劳任怨,勤俭持家的奉献精神;孝敬公婆,关爱家人,争当军人好家属的高尚品德;不畏艰辛,自强自立,与疾病作斗争的顽强毅力深深感动着。同时,更为韩素云不幸患上人称“新癌症”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症所遇到的困难深感不安。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部队新闻工作者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使我马上约同时任广西边防某部政治处干事的曹丽心和广西军区政治部宣传处新闻干事的王明金一起全面调查采访韩素云爱国拥军的感人事迹,并连夜奋笔疾书,加班加点主笔写出了第一篇详细介绍韩素云那催人泪下的经历和披露她因经济拮据而面临困境的新闻通讯——《“军嫂”爱心献国防,我为“军嫂”献爱心》,希望能在宣传韩素云爱国拥军精神的同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以便对她病情的救治有所帮助。 稿件写好后,我立即通过邮局寄给了军内外的五家新闻单位,但不知是什么原因,都是石沉大海——无回音。 但我并没有就此放弃。同年11月底,我再次约王明金、曹丽心共同研究和修改原稿,并形成了这样的共识:韩素云作为妻子,她无愧于枕戈待旦的丈夫;作为公民,她无愧于生她养她的国家;作为儿媳,她无愧于体弱多病的公婆;作为嫂子,她无愧于青春年少的弟妹……于是,我们在原稿的基础上突出了韩素云把爱军队、爱国家与爱亲人、爱家庭完美地统一了起来这一主题,使人从中不仅可以看到一个中华民族女性勤劳、坚强、善良、贤惠的传统美德,而且可以看到当代中国军人妻子的良好的精神风貌。 稿件修改好后,我以最快的速度寄给了《解放军报》、《战士报》、《羊城晚报》和《广西日报》等军内外新闻媒体。 苍天不负有心人。1993年12月30日,我们的稿件被广东省的《羊城晚报》以《心的呼唤 爱的奉献——军营里一则感人的故事》为题在 “社会广场”专版头条位置发表后,很快在广州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 随后,为使更多的人们了解“好军嫂”韩素云的事迹,向她伸出援助之手,我又先后与《人民日报》社驻广西记者站等新闻单位的同行联系,推出了《爱的故事》《南国救军嫂》等一批在军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的稿件,将韩素云的感人事迹迅速通过军队和地方的新闻媒体传播到军内外…… (三) 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二骨科蔡振基等年青医师在《羊城晚报》看到这篇文章后,非常激动,拿着报纸找到本院骨科主攻股骨头坏死的专家袁浩教授。时年68岁的袁教授当晚看完报道,立即被韩素云热爱祖国、热爱国防、无私奉献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连声说:“这真是一位了不起的军人妻子,了不起的中国女性!” 这一夜,两鬓飞霜的袁教授失眠了,在床上辗转反侧,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股骨头坏死过去被判为不治之症,现在,经我花费20多年精力研究创立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法——用“多条血管束植入术”和“袁氏生脉成骨片”的中药治疗,已攻克了这一世界性疑难病症的难关。但作为边防军人的妻子,很难支付这笔较高的医疗费用,我们有责任想方设法为她解除病痛,分担困难。这时,已是凌晨3点,他索性披衣下床,提笔给院领导写了一份要求优惠救治韩素云的报告。 袁浩教授在报告中写道: 刘书记及院领导: 我读了《羊城晚报》的报道,十分感动。一位农村妇女为使她的丈夫安心在广西边防部队工作,默默无私地作出了无数的贡献,最后患上了“新癌症”——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军嫂爱心献国防,我为军嫂献爱心’。我想,医院能否给予优惠,请他来治疗…… 第二天,医院党委办公室将这份报告连同报纸送到了医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刘震东手里。刘震东看着报道和袁教授的报告,韩素云的爱国奉献精神和对亲人对家庭倾注的满腔挚爱,像一泓清泉从他心中淌过;她那种不怕艰难、自强自立、与病魔作斗争的顽强意志,强烈地震撼了他的心。 刘震东13岁参军,经历了近30年的军旅生涯,深知军人的份量和军嫂的艰辛。他想,韩素云虽然是一位普普通通边防军人的妻子,但她的背后,连着军营,连着边防,连着全国人民的安宁。我们是人民的医院,救死扶伤是医院的神圣使命和根本职责。我们有责任救治她,并且一定要治好她!想到这里,他毫不犹豫地在报告上写了6个字:“无偿接来治疗。” 当我从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张伟程的电话中得知这一消息后,激动得热泪盈眶,马上抓起电话,连夜把医院的决定告诉了韩素云夫妇。 倪效武和韩素云得知这一喜讯后,高兴得好几天睡不着觉。 为使“好军嫂”早日接受治疗,我在自身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一边联系南宁军分区有关部门为倪效武请假陪同韩素云赶赴广州治病;一边亲自到南宁火车站为倪效武、韩素云夫妇购买去广州的火车票。 倪效武和韩素云在广州没有亲戚朋友,人生地不熟,我又自己掏钱到驻地邮电局打地方长途电话给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办公室主任张伟程,商请医院方面接站,安排病房,确保韩素云顺利地住进医院接受治疗。 (四) 1994年1月18日,南疆边陲艳阳高照,春光明媚。韩素云在丈夫倪效武的陪同下,离开广西边防部队,踏上了从南宁开往广州的列车。 1月19日上午,火车一进广州站,韩素云和倪效武就被冒着寒气在站台上等候多时的副院长梁柳文、陈纪藩和10多名医护人员接上了救护车…… 韩素云入院后,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立即组成了治疗小组,给她作全面检查。经过专家多次会诊,确认韩素云两侧股骨头都已坏死三分之二,病情十分严重,必须尽快手术。为了保证手术成功,医院成立了由院领导挂帅,袁浩教授担任技术指导,最好的医师、麻醉师、护士组成的治疗小组,用一个星期时间研究出周密的病情治疗、手术和术后护理方案。 68岁高龄的袁浩教授坚持由自己担任主刀。他说:“国家是大家的,保卫国防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我不能直接为保卫国防出力,但能为军嫂手术,也算是尽了自己的一点责任。” 1994年1月28日,是倪效武和韩素云夫妇永远都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上午,举步艰难的韩素云被推进手术室,袁教授带着助手走上了手术台。袁教授站在无影灯下,一丝不苟地为韩素云分离着每一条毛细血管,再聚精会神地为她植入亲骨和血管束,汗水细细地沁出在他的额头上,护士用毛巾一次又一次地为他擦去汗珠…… 经过整整3个小时58分钟的手术,手术终于结束了,而且非常圆满成功!听到这个消息,手术室内外响起一片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 股骨头坏死曾被称为“世界医学三大难题之一”的“新癌症”。手术的成功,是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大家:身患绝症的韩素云已经告别“死神”获得新生! 韩素云到广州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病的消息经《羊城晚报》、《广西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战士报》《广州日报》等军内外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后,很快在部队和社会各界引起极大的关注。一时间,一颗颗滚烫的心献给她,一双双热情的手伸向她,四面八方的爱涌向她…… 据不完全统计,在韩素云住院前后,社会各界先后为她捐款27万余元。这对韩素云来说,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爱的暖流,韩素云不断涌流着幸福的热泪。她经常激动的对来访者说:“我有第二次生命,多亏是生活在我们这个社会主义的国家。我一定要用再生的双腿和身体,好好报答祖国和军队!” 爱心无价。人定胜天。 1995年9月15日,韩素云在部队广大官兵和社会各界的关爱下,经过医院239个日日夜夜的精心治疗、精心护理,终于战胜病魔,重新站立起来了! (五) 随后,“好军嫂”韩素云爱国拥军的动人事迹被军地新闻界广泛传播,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受到全社会普遍的赞扬与敬佩。 一时间,神州大地,韩素云的名字四处传诵,成了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给全国人民带来了“爱心献给爱国人,万众同系爱国情”的爱的春风。连一些国外报刊都称她为“无私的军嫂”。 “好军嫂”韩素云成为闻名全国的新闻人物后,为了表彰韩素云的先进事迹,党和人民给了韩素云许多崇高的荣誉和褒奖: 1995年2月17日,国家民政部、解放军总政治部授予韩素云“优秀军人妻子”荣誉称号,称赞韩素云是新时期军人妻子的楷模,号召全国广大干部群众和全军指战员大力开展向韩素云学习活动; 1994年12月26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授予韩素云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广州军区给韩素云赠送了“军人好妻子”的匾额; 山东省委、省政府授予韩素云“模范军属”荣誉称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妇联授予韩素云一家“美好家庭”的荣誉。 1995年1月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解放军总政治部、全国妇联在首都北京隆重举行“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会”。报告会上,韩素云以其朴实的话语所作的题为《爱家爱军爱国,当好军人妻子》报告,使首都各界的千余名听众为之动容,许多人都流下了热泪。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上将,中宣部副部长刘云山在报告会上称赞韩素云是新时期军人妻子的榜样,号召全军、全社会向她学习,进一步弘扬爱国奉献精神。 同年1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和李鹏、乔石、李瑞环、刘华清、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在观看1995年军民迎新春大型文艺晚会前,亲切会见了韩素云爱国拥军先进群体事迹报告团的7名成员。江泽民总书记对这个先进群体的事迹给予高度评价,号召全社会向他们学习,形成人人互助、团结友爱的良好的社会主义新风尚。 会见时,当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上将向中央领导同志介绍韩素云时,江泽民总书记笑着说,我早就知道你了,现在是一见如故,你的事迹很感人。 韩素云拉着江泽民总书记的手激动地说:感谢总书记,感谢党,感谢全国人民! 中央领导同志与报告团成员一一握手后,江泽民总书记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今晚见到同志们,我们很高兴。你们这个先进群体的模范事迹,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韩素云的事迹,既体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感,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融合,把爱亲人与爱军队、爱国家很好地结合了起来。韩素云同志的事迹也说明崇高的思想品德,往往表现在平凡的生活和劳动中。 江泽民总书记还关切地询问韩素云身体恢复的情况,韩素云高兴地告诉总书记:“我恢复得很好,现在丢掉拐杖也能走路了。”说完,她便放下拐杖,走到总书记跟前。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高兴地鼓掌。 韩素云被会见后激动地说:“我只不过做了一个军人妻子应该做的事情,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今天又见到了江总书记、李总理和这么多的中央首长,我一辈子都忘不了!我一定以实际行动报答党和人民的关怀!” ……
作者简介: 周德国,男,汉族,1968年5月生,湖北省十堰市竹山县人,1986年11月入伍,199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广州军区政治部《战士报》记者/编辑、《政治指导员》杂志社主编(技术副师级)/上校。知名军旅作家、军事记者;“首届解放军出版奖优秀出版人物奖”获得者。1995年因率先宣传报道国家级重大先进典型“好军嫂”韩素云荣立二等功1次。6次荣立三等功。先后26次被授予“优秀法卡山战士”、“优秀新闻工作者”、广州军区“青年岗位成才之星”、广州军区政治部“优秀机关干部”、“优秀共产党员”和“广东省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称号。先后参加“排雷英雄”黄岳飞等重大典型和中越广西边境第二次大排雷、驻香港部队进驻香港10周年、驻澳门部队进驻澳门10周年等重大活动宣传。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半月谈》《解放军报》《解放军画报》《军事记者》《中国军队政治工作》《战士报》《战士文艺》《广西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刊和全军政工网发表各类文学、新闻、摄影作品和理论文章2680多篇。出版个人作品集《追梦人的足迹》。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散文诗学会会员,广东朗诵学会会员,广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广州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广州市养生协会高级顾问,广州市越秀区作家协会会员。现任广州市越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小个专”党委办公室主任,越秀区个私协会党委书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