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八年吃食堂,小黄才三岁,哥哥夭折后,他见到饭菜都眼放绿光,他常说:“五八年靠一小筐山芋熬的汤拣了一条命,今生今世无论如何都要吃饱穿好。”
其实他从来不顾念如何穿,只关注吃的内涵。
几十年过去了,小黄也变成了老黄,从公社团委书记干起,当了一届一届的领导,也有了副厅级的头衔。当年凭着初中毕业,老爸是村委主任,他当了一回工农兵学员,大学毕业后就走上了仕途,于是就解决了吃的问题。也与各阶层的人士打成一片,赶赴饭局也成了必须的工作。再后来,每天又为“吃”而发愁,各种应酬,动辄还要赶场子——撑得慌啊。
天天忙,家中的老爸老妈都没时间探望,却也凭着本能记挂着老俩口的“吃”。老爸老妈虽然见不到儿子,但时不时的会收到儿子寄来的海鲜与山珍。让邻居们好一番羡慕:“儿子真孝顺”,老两口吃在嘴里,心中老不踏实:“但愿如此啊!”
苦于斗大的字识不到一箩筐而凑不成一封信,以问问儿子的状况;苦于不会网络,跟儿子也无法来一回视频。打个电话给儿子吧,老有女秘书的挡驾:不是接待领导,就是进京汇报,——唉,儿子真忙啊!老两口年事已高,也不便出门。媳妇是城里人,是插足的第三者,与他们本没什么话儿。
收到儿子送来的美味就烧烧煮煮,老两口也乐得大快朵颐。老黄还会美美的嗞几口酒。只是满脸的皱纹也看不出 “朵颐”的美丽。吃不了的,就送给邻居尝鲜,邻居也跟着沾光。小山村里,有事没事的都爱来老黄家凑个热闹,天南海北的聊上一会。感慨一下做领导的繁忙,夸奖一番做儿子的孝敬。
近日,老两口发现,那些左邻右舍见面都不爱打招呼了,尤其是村头的老马头,前天眼看要张嘴问候,忽又岔进了隔壁的李三爷家,还将门儿带了一把。
还是女人家心细:“老头子,怕是咱儿子出事了?”
老头子正呡着一口酒:“这一天还是来了。”
砰!青花瓷酒杯跌成了四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