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虽然身居北京,但是对于浙江绍兴曾经于2005年10月、2015年8月、2017年4月与5月多次到访,并先后三次瞻仰过在绍兴的鲁迅故居,而唯独北京的鲁迅博物馆即鲁迅在京的旧居却只去过一次。虽说只有一次,但刚好赶上了难得的“有声的中国”展览,故此不虚此行。 鲁迅博物馆门首(摄影:冯赣勇) 记得那是2020年12月10日,当天恰逢初冬时节的一个阳光明媚的好天气,我走进了位于北京阜成门大街内宫门口二条的北京鲁迅博物馆参观瞻仰。 大门外的宣传海报(摄影:王珏) 由于鲁迅先生曾于上个世纪的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在此居住。故此,北京鲁迅旧居位于北京鲁迅博物馆内,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保护牌(摄影:冯赣勇) 来到北京鲁迅博物馆前,只见镶嵌在大门外一侧墙上的国家文物保护牌十分显眼。白底黄字的牌子上面自上而下分成五行,有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鲁迅旧居、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二零零六年五月二十五日公布、北京市文物局二零零六年六月立”的几个大字。 走进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史料载,鲁迅先生在京居住期间,在这里完成了他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等文集和《彷徨》《坟》《朝花夕拾》中的部分文章。 博物馆庭院一角(摄影:冯赣勇) 这里其前身为北京鲁迅故居,1954年由文化部文物局筹建,195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20周年纪念时落成开放。2014年7月,与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合并组建为现北京鲁迅博物馆 。 走进博物馆庭院(摄影:冯赣勇) 走进鲁迅博物馆的庭院,只见这里是一座民族风格庭院式建筑,占地1.3万平方米,庭院中有鲁迅半身汉白玉浮雕和藤萝架,主体建筑为长方形陈列大厅,庭院西部还有接待楼、报告厅、研究室和办公厅。 鲁迅先生石雕像(摄影:冯赣勇) 在博物馆的庭院里,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宽敞的院落和院子中央耸立的鲁迅先生目视远方的雕像,颇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质和风骨。 藤野严九郎坐像(摄影:冯赣勇) 在庭院中还有一座藤野严九郎的坐像。有文载,在文学史上,鲁迅堪称一位伟大的文豪,然而,鲁迅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曾在日本仙台医专留学,其学校的老师藤野严九郎特别关照当时叫周树人(鲁迅)这位中国学生。鲁迅后来将这段经历写成纪念文章《藤野先生》,藤野严九郎因而闻名。 博物馆陈列厅(摄影:冯赣勇) 在中国和日本,由于对鲁迅的仰慕与日俱增,藤野作为鲁迅的恩师也随之为人瞩目。1983年5月18日,因有鲁迅与藤野的渊源关系,藤野的家乡芦原町(现芦原市)与鲁迅的家乡绍兴市结为友好城市。藤野的故居被修复改造成藤野严九郎纪念馆。日本东北大学设立了“东北大学藤野先生奖”。 有声的中国展览(摄影:冯赣勇) 记者一行来到鲁迅博物馆,刚好正赶上“有声的中国——一九三零年代的鲁迅与上海出版”展。于是进去一观。只见展览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文物,展现了鲁迅在上海时期对出版业的贡献以及当时上海出版业的繁荣景象。 展览馆内留影(摄影:冯赣勇) 在崭新的阵地展专题:呈现了当时上海的出版机构与鲁迅相关联的史料照片和文物展品,如鲁迅收藏的《百衲本二十四史第六期书目录》等,体现了鲁迅对上海出版业的推动作用。 馆内展厅一角(摄影:冯赣勇) 大胆地说话专题:展出了鲁迅在上海时期与青年们共同创办的重要刊物和所著重要文章,像《语丝》《萌芽》等刊物,凸显了他在文坛的重要地位。 鲁迅先生像(摄影:冯赣勇) 在前驱的使命这一专题:则展示了在鲁迅引导和支持下,冯雪峰、黎烈文等一大批文学青年在出版方面的杰出贡献,包括鲁迅与他们的通信、相关回忆性手稿等。 文献展图片(摄影:王珏) 通过观此展览,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入了解鲁迅先生。展览让观众看到了鲁迅作为文化名人之外,和蔼宽厚、倾力支持青年作家和出版人的一面,如他自费创办“三闲书屋”等事迹,丰富了大众对鲁迅的认知。 文献展图片(摄影:冯赣勇) 人们可在此感受时代的氛围,通过各种展品和资料,观众仿佛置身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感受到了当时出版业的蓬勃发展以及文化界的活跃气氛,体会到鲁迅等文化名人在那个时代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三味书屋(摄影:冯赣勇) 鲁迅先生重视发声、鼓励青年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他与众多出版人、作家共同努力推动中国文化发展的责任感,都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激励,让人们更加珍视和传承这种文化精神。 鲁迅的座椅(摄影:冯赣勇) 结束了“有声的中国”参观,人们还能来鲁迅故居和鲁迅生平陈列馆一观。鲁迅故居是鲁迅在北京生活的最后一处住所,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多部重要文集和文章。 鲁迅故居(摄影:冯赣勇) 鲁迅故居是鲁迅先生在京的最后一处寓所,面积约400平方米。走进小院,只见院内有鲁迅先生当年手植的两棵丁香花和后院的一株黄刺梅,虽历经近百年风雨,依然枝繁叶茂,生机盎然。 鲁迅种植的树(摄影:冯赣勇) 不大的小院中有北房三间,南房三间,东西厢房各两间。正中间的北房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人称“老虎尾巴”。 走进故居小院(摄影:冯赣勇) 透过窗户向内望去,只见在“老虎尾巴”内,窗下是一张长凳架着两块木板的单人床,床边有书桌,摆放着煤油灯、旧式闹钟和藤野先生照片。 故居小院内一角(摄影:王珏) 1924年5月至1926年8月,鲁迅先生在此居住。1929年5月和1932年11月,鲁迅两次从上海回北京看望母亲,也住在这里。当时阜成门一带是穷苦住宅区,市政设施差,无电灯和自来水,胡同道路为土路或煤渣路。 会客室兼藏书室(摄影:冯赣勇) 虽然在此居住的生活条件较差,但是其间,鲁迅创作了《华盖集》《续编华盖集》《坟》《野草》《彷徨》等不朽作品,还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小院房舍一角(摄影:冯赣勇) 博物馆中的鲁迅生平陈列馆展览共占地1000平方米 。以鲁迅一生的足迹为脉络,共分八个部分,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并配以多媒体手段,全面地展示鲁迅一生的生活、工作与业绩。 旧居居室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中心展区的“什么是路”“铁屋中的呐喊”“麻木的看客”和“这样的战士”四个主题形象,为理解鲁迅思想提供启示。展览以鲁迅一生的足迹为脉络,分为“在绍兴”“在南京”“在日本”“在杭州、绍兴、南京”“在北京”“在厦门”“在广州”“在上海”八个部分,全面展示鲁迅一生的生活、工作与业绩。 书房卧室一角(摄影:冯赣勇) 馆内借助多种展示手段,通过大量实物、图片,并配以多媒体手段,展现鲁迅如何弃旧学投新学、弃医学文、弃文从政、弃政为教的转变过程,重现其披襟斩棘、艰难跋涉、奋然前行的一生。 鲁迅旧居后院(摄影:冯赣勇) 馆内陈列着鲁迅先生的手稿、书信、照片等珍贵文物,还有他生前收集的古代画像、墓志等石刻。馆内收藏的文物达21100多种,有鲁迅的文稿、译稿、书信和日记等,一级收藏品有1290件,还有鲁迅收藏的图书约16000多册,以及鲁迅亲友的手稿、藏书10多万件。 陈列馆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该馆展览设计出色,通过多种形式的表现手法,如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生动形象地展现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 博物馆庭院的小猫(摄影:冯赣勇) 参观瞻仰完鲁迅博物馆,心里浮想联翩。观众在这里不仅深入了解了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感受到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大贡献,更体会到了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 旧居院中的树叶(摄影:冯赣勇) 特别鲁迅先生的作品和精神,即使在当今时代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激励着我们要有硬骨头,坚决还击敢于侵犯、伤害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一切敌人。这也许就是参观瞻仰鲁迅博物馆带给人们最切实的精神鼓舞与心灵的感受。(图文:冯赣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