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文化大观 > 民间文化
 
千年传统大戏凤羽田家乐
时间:2024/10/28 13:29:38      来源:洱源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洱源县融媒体中心

“田家乐”是凤羽地区的传统大戏,主要以老百姓参与为主,内容包括渔樵耕读、仕农工商等角色,主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向老爱亲、勤劳勇敢等,“开秧门”是其中的农耕文化部分,讴歌劳动美,祈求风调雨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近年来,云南洱源县凤羽镇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传统大戏“田家乐”,让“田家乐”焕发勃勃生机,让精彩表演沉淀历史特色、铭刻乡愁印记、延续传统文化、展示非遗魅力,充满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的演出深受群众的喜爱和欢迎。

“田家乐”又称“秧赛会”,白语叫“撒直”,流行于洱源境内种植稻谷的农村,主要在凤羽各村寨。据考证,凤羽“田家乐”起源于蜀汉时期,是农人在每年栽插结束后自发组织的一种娱乐性活动,表达田家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企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凤羽“田家乐”流传至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按白族民间传统说法,田间劳动越热闹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多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越好,也就会获得大丰收。

“栽罢田头脱笠蓑,浊醪辛苦味偏多;醉余濯足盈归路,争唱田家踏踏歌。”明代大理白族诗人杨士云在《栽罢》一诗中真实地描述了“田家乐”的欢乐景象。凤羽“田家乐”是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特色的白族农耕文化、多样性的演出形式、深刻的教育意义,是这一古老民间艺术的文化价值所在。

在凤羽,人们用自己特有的文化方式,使原本紧张繁忙的生产劳动成为一种快乐,使繁忙的水稻栽种活动充满节日气氛。值得一提的是,深藏乡野里的传统大戏“田家乐”,是集民间音乐、语言、舞蹈、服饰、文学等诸多元素于一身,因其独特的艺术特质而成为当地群众最为喜爱的民间艺术。

表演中人们扮演渔、樵、耕、读等各种角色,艺术地再现各种劳动场面。其中踩马舞、霸王鞭舞、耕田送饭等节目都是源于生活,唱词对白都是当地白族耳熟能详的典故、民间传说,夹杂戏剧性的喜笑哀乐、插科打诨的有趣情节。整个活动充满了喜庆,富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同时,经表演者诙谐幽默、绘声绘色的适当夸张,常常引得围观男女老少开怀大笑。

在自娱自乐、欢乐祥和中祈祷五谷丰登,期盼来年再聚,这种把劳动诗化和诗化的劳动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与自然的共融共美。游者择时观赏,定有满满收获。

锣鼓一响,大戏开场。节目内容丰富,文化含量高,演出规模大,形式活泼生动,秀出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生活滋味,精彩纷呈节目,让人记忆深刻,更能品味到独特鲜明的凤羽乡土风情。身临其境,能感受那一份来自田间劳作时的辛苦、耕耘土地时的勤劳、收获时节的喜悦……加之,“田家乐”曲调质朴,表演朴实,表演程式化、朴实生动又富有民间生活气息,是颇具广泛性和娱乐性的大型民族民间文化活动。

每当表演,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在唢呐鼓乐和鞭炮声中出发,唱着高亢的“吹吹腔”和白族调,有扮成秧官、副秧官的;有扮成差役、渔翁、樵夫、犁田老夫妇、哑子、哑妹的;有扮成水牛、黄牛、懒汉、挖田农夫、教师、学生、从事小手工业的;还有挑担货郎等,取材于民间真实题材,“渔樵耕读”、“士农工商”、“麻衣神相”等表演,表演古朴粗犷,场面热闹、角色众多,并富有生活情趣、要寓教于乐,十分鲜活出彩。择时上演的一场场“田家乐”,扣人心弦剧情,优美曲折唱腔,更令观众大呼精彩。可谓,老百姓喜欢的东西,它就有生命力。

“渔樵耕读”、“士农工商”、“麻衣神相”等表演 

“田家乐”的表演采用白族语言、音乐、服饰和道具,表演以唢呐、锣鼓伴奏,表演时舞龙耍狮开场,各个角色按顺序出场,自我介绍,表演者们你一句吹吹腔、我一句吹吹腔轮番上阵,或唱调子或说反语,情节滑稽,恢谐幽默,动作夸张,表演惟妙惟肖。瞬息间,表演就能淋漓尽致展现凤羽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和白族风情。有白族霸王鞭、白鹤舞、跑马、跑旱船、耍鹤、耍蚌等民间舞蹈穿插其间,让人零距离领略农耕文化,真正感受到非遗文化的魅力。

加之,白族语言、音乐、服饰和道具的渲染,洋溢着浓郁的乡土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格外养眼,也格外悦耳。散演后,人们还是久久不愿离去。“表演太精彩了,有趣、有味、有戏、有艺的文化大餐,让人完全沉浸在每部剧中。每一场表演都非常精彩,简直让人着迷,大饱眼福。”每当观看“田家乐”表演人们都有满满的收获。“希望能有更多机会观看到‘田家乐’表演,也让更多的人深入了解‘田家乐’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旅途中,看一场传统大戏凤羽田家乐,不仅是一次视听盛宴,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的深度体验。能看到民间最原汁原味的艺术,品味到质朴致远的非遗文化,感受传承千年而经久不衰的古今绝唱,这难到不是旅途中一件大兴事吗?陈然,喜欢凤羽这座千年古镇的理由又多了一个,又有乡土气息又热情又会保留最本真的东西——田家乐。

凤羽“田家乐”一般以村寨为单位组织,坝子中的十八个村寨都有这种习俗,其中以凤羽镇源胜的“田家乐”独具特色,源远流长,久负盛名。节日当天,人们抬着秧旗,敲锣打鼓,集聚村头举行活动,除简单祭祀外,多为人们自娱性的民间歌舞,使紧张的水稻栽插劳动充满了节日气氛。值得关注的是,活动充分映证了白族的传统说法:“田间劳动越热闹欢畅,栽秧调子唱得越多越动听,水稻的长势就越好,也就会获得大丰收。”

一手农耕,一手农趣。凤羽“田家乐”自编自演,注重场上人物与观众的互动,再现了白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及种田人带有诗情画意色彩的劳作生活,其间包含了祈祥纳福、农事祭祀、和谐共荣、娱乐身心等的特点,生活气息和乡土色彩浓郁,人们用极其朴素而又真实的方式表达了田家对农耕生活的热爱,对丰收的企盼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观赏性和娱乐性,也为研究民间艺术的发展、流传以及演变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田家乐”演出在每年农历五月,栽完秧以后,在各村广场举行。时间以各地栽秧先后而异,有时也应邀到邻近村寨一起表演。组织者一般由生产能手担任,称“秧官”或“副秧官”,“秧官”负责统筹安排“秧赛会”人员放水、犁田、耙田、拔秧、栽秧等各种活计。由农家人自发组织结合农事活动的一种娱乐性活动,内容以“渔、樵、耕、读”为主,加上士农工商、麻医神相等,全部由本村寨中的男女老少根据角色需求和本人特长喜好来选任。排练好后先在本村村头老古树下的场地上表演,再到坝子中走乡串寨巡回演出,自娱自乐,不计报酬。

“田家乐”是当地古老的民间艺术,“开秧门”是其重要的表演形式。要进行巡游、祭祀、栽秧、舞霸王鞭等传统习俗,将娱乐和生产劳动融为一体,既传承了文化,也完成了农事。“开秧门了!插秧开始喽!”“咣”,“开秧门了!插秧开始喽!”,“咣”……明亮的水田,青翠的秧苗,耕作的村民,充满希望的秧苗竖成线、横成排……随着秧官的大声呐喊和震耳锣声,一场别开生面、妙趣横生的农事娱乐活动“栽秧会”热烈上演。

秧官在田间一边敲锣一边大声喊:开秧门喽!(拍摄于2024年5月23日).jpg

秧官在田间一边敲锣一边大声喊:开秧门喽!(拍摄于2024年5月23日)

在“秧官”的带领下,白族群众扛“秧旗”,挑“秧担”,背“秧苗”,敲锣打鼓,组成一支长队巡游在梯田间,热热闹闹庆祝“开秧门”。此时,人们用自己特有的文化方式,使紧张繁忙的生产劳动成为一种快乐,使繁忙的水稻栽种活动充满节日气氛,让农忙更有农趣。同时,衷心祈愿四季平平安安,日子红红火火;用劳动的汗水浇灌出欢腾、喜庆的节日,书写了凤羽斑斓多姿、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一背背、一挑挑秧苗,是飘香的稻谷,是幸福的生活。.jpg

一背背、一挑挑秧苗,是飘香的稻谷,是幸福的生活。

欢歌笑语,终日不绝。午餐由主人送到田间,少不了都有大片的“栽秧肉”和象征“年年有余”的酸辣鱼。饭后,田主人还要分给大家每人一把炒蚕豆,称为“洗脚豆”。椐说栽秧的人吃了洗脚豆后,能去寒防病,消灾避邪;送糖:白族话“干干蜜蜜”,寓意甜蜜生活好彩头;送馒头:白族话寓意秧苗发得快,长势好,生活一天比一天好(凤羽白族对馒头的传统理解是发酵后的麦面,一直在澎涨,馒头富含“发得快,有发展、增加的意思”)……在白族人心目中,最为紧张的生产劳动,也就是最欢乐的农事节日。

所以来到凤羽,除了畅游凤羽的千年古镇、山水美景、品尝特色美食及享受慢生活外,文化非遗“田家乐”表演一定不能错过,原汁原味、穿越时空、独具特色的文化盛宴“田家乐”,更让你这一趟不虚此行。

“对词韵味十足,唱腔婉转曲回,表演圆润亲切,动作精彩纷呈……极具地方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总让人意犹未尽。在古色古香的落寨观赏‘田家乐’,感受非遗文化,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整个“田家乐”的活动不仅囊括了白族水稻栽插的全过程,同时包含丰富的白族农耕文化和白族人民对丰收年景的美好向往。

“田家乐”诞生于农村,其观众亦多以农民为主,自发而分散地发展并活跃于乡间田头,农忙务农,农闲唱戏,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走出乡野山村,它的观众面在不断扩大,影响也越来越大。可以说,“田家乐”历经千年,可知可感,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窥探凤羽千年的文化。“田家乐”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古朴雅趣,人们将一天的劳动汗水化作了欢腾的音符,并以这种特有的文化方式,把原本紧张繁忙的生产劳动变作了欢乐愉快的盛大节日,充分反映了白族人民将劳动和歌舞结合在一起的特殊习俗。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凤羽镇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扎实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积极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深厚悠久的白族历史文化优势,深入挖掘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开展传承传习传播活动,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凤羽“田家乐”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切实增强“田家乐”的生命力和传承力,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探索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责任编辑:李泽玲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千年传统大戏凤羽田家乐
2 组图∣中华诗词:容嘉鹏《七律•茶
3 2024数字贸易与自贸区国际合作
4 再见,圣彼得堡
5 幸运的一天:在圣彼得堡的温暖相遇
6 图∣中华诗苑:周渚彬《七绝•谦恭
7 2024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东
8 2024第五届紫荆花诗歌大赛入选
9 2024第五届紫荆花诗歌大赛入选
10 2024第五届紫荆花诗歌大赛入选
版权所有@中华时报传媒集团(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