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行的由玉屏旅游组织的《游走西北:甘肃与内蒙古行》之旅,终于开启了正式的行程。2024.09.07上午八点,团队在导游张宏斌带领下,乘来自宁夏健马旅游李海军师傅驾驶的大巴车,从兰州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车程进入武威,于11:40抵达首个景点:《凉州会盟纪念地暨凉州白塔寺》观光。 
凉州会盟景区大门(摄影:冯赣勇) 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这里的相关情况。张宏斌特意在景区请了一位优秀讲解员于佳佳,担任游览过程中的解说。团友们在她绘声绘色的生动讲解中,了解到了一段错综复杂曲折的过往历史。 
凉州白塔寺(摄影:冯赣勇) 人们来到景区前的广场,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壮观的汉白玉雕塑,其左侧是白塔,中间是山峰,右侧为三位人物雕像,从右往左分别为巴思巴大师,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大师与阔端王爷,他们都是当年参加会盟时的重要人物。而雕塑正中间的五个红色大字“凉州白塔寺”则赫然醒目。 
凉州白塔寺留影(摄影:张宏斌) 走进凉州纪念地景区的大门,人们会看到一座金碧辉煌的塑像,立于景区内广场的正中央。这座雕像的人物就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四代祖师,藏族学者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大师。其原名为贝丹顿珠,意为“吉祥义成”,为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八思巴的伯父。昆氏家族贝钦活布之长子。 
萨迦班智达像(摄影:王珏) 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的幼年,从其三伯父萨迦派大师扎巴坚赞学法,从受近事戒,改名贡噶坚赞(庆喜幢)。后又拜1204年入藏的印度那烂陀寺寺主释迦室利为师,习佛教经论,受比丘戒,通达大、小五明,被称为萨迦“班智达”(大学者)。 
走进塔林(摄影:冯赣勇) 经过这座雕像远远望去,凉州会盟纪念地犹如一颗镶嵌在大地上的明珠,宁静而庄重。走进纪念地,映入人们眼帘的就是那一片洁白的白塔林。阳光洒在塔身上,泛起一层圣洁的光辉,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庄严。 
塔林一角(摄影:冯赣勇) 于佳佳介绍说,整个凉州会盟纪念地共有100座白塔。每一座白塔都有着独特的造型和韵味,它们静静地矗立在这里,像是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一段珍贵的历史记忆。微风拂过,塔上的风铃轻轻作响,那清脆的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将人们带回到了 700 多年前的那个重要时刻。 
凉州会盟纪念地一角(摄影:王珏) 大家漫步于凉州会盟纪念地,在观赏着周边景致的同时,聆听着于佳佳的生动讲解:凉州会盟又称“凉州会谈”。公元1247年在凉州(今甘肃省武威市),由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大师主持,与蒙古汗国皇子、西路军统帅阔端为解决西藏归顺问题,举行了一次历史性著名的“凉州会谈”,达成了西藏归顺蒙古汗国的条件,结束了西藏近四百多年的混乱局面。 
景区导示牌(摄影:冯赣勇) 我们景区中的凉州会盟白塔寺,正式称谓为白塔寺,藏语称为夏珠巴第寺,主要景点包括塔林、白塔寺遗址、萨班灵骨塔、凉州会谈纪念馆等。 
白塔寺庭园一角(摄影:王珏) 历史上的白塔寺寺庙建筑风格独特,如元代寺院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430米,东西宽约420米。整个寺院外围有围墙,俗称“佛城”,四角均有高大的角墩,开四门,围墙中部又有类似于马面的建筑。 
白塔寺内古树(摄影:冯赣勇) 寺院的中心区域在北部正中,原有大殿、擦擦殿、僧房等建筑遗迹,其布局大体与汉传佛教寺院相仿。还有供饮用蓄水的涝池等。塔院则位居寺院的西南侧,为一相对独立的单元。塔院内、外有佛殿等建筑。 
白塔寺遗址文物碑(摄影:王珏) 整座寺庙犹如城垣,内部有山门、钟楼、鼓楼、金刚殿、三宝殿、大经堂等,展现了藏式建筑的美学和宗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如今留有的遗址,是从塔院门向东,发掘发现大塔东面有排列规整的柱洞(坑),可能为塔院门的位置。 
萨班灵骨塔遗址(摄影:冯赣勇) 在于佳佳的引领下,大家穿过塔林来到发现的白塔寺遗址,这里现存的萨班灵骨塔,就是西藏正式归入中央王朝统治的历史见证,因而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对白塔寺遗址及塔基的发掘,也为研究元代藏传佛教寺院的布局及形制特征提供了科学的资料。 
凉州会盟纪念馆留影(摄影:张宏斌) 结束了白塔寺萨班灵骨塔遗址的观瞻,我们沿着小径漫步,来到了凉州会盟纪念地即凉州会盟纪念馆继续观瞻。凉州会盟纪念馆包括凉州会盟、白塔寺文物、凉州佛迹、萨班与阔端会盟蜡像、藏族风情五个展厅,同时建有多功能报告厅一座,是甘肃省较早的具有藏、蒙、汉民族特色的纪念馆。 
讲解员于佳佳(摄影:冯赣勇) 走进馆内一间间珍贵的历史文物相继映入人们的眼帘。于佳佳介绍说,我们的这座纪念馆内现有藏品158件,其中经甘肃省专家鉴定委员会鉴定并确认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1件,三级文物71件,一般文物39件,资料类45件等。 
博物馆展厅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在萨班与阔端会盟腊像展厅内,有古凉州城沙盘模型、西藏萨迦寺沙盘模型和萨班与阔端“凉州会盟”腊像,其中摆放的沙盘模型和腊像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凉州的神韵和凉州会盟的历史瞬间。 
展厅内佛像(摄影:冯赣勇) 漫步展厅内,只见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以及详细的文字介绍,向人们全面地展示了凉州会盟的背景、过程和重大意义。 
展馆内历史地图(摄影:冯赣勇) 公元 1247 年,西藏萨迦派宗教领袖萨班应蒙古汗国皇子、西凉王阔端的邀请,在这里进行了历史性的会谈,即“凉州会盟”,确定了西藏和平统一的原则,开创了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相互借重、相互依托的政治格局,从此中央政府正式对西藏实行行政管辖。 
荷花池与白塔(摄影:冯赣勇) 看着眼前的这些历史见证,人们不由得对萨班和阔端两位历史人物的智慧和远见卓识深感钦佩,他们以高瞻远瞩的目光和胸怀,为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展厅出来,漫步在纪念地的园林中。在纪念馆正前方是一片开阔的荷花池。这里碧水清波,绿树成荫,花草繁茂,与庄严的白塔和古朴的建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 
景区内留影(摄影:冯赣勇) 在凉州会盟纪念地的参观过程中,通过聆听讲解员于佳佳的讲解,以及欣赏着这里的每一件文物和建筑,大家无不都被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所吸引和感动。这也许就是凉州会盟纪念地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一个历史的见证地,更是一个能够让人们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团结和统一力量的精神家园。 
武威凉州门楼(摄影:冯赣勇) 2024.09.07下午14:10,《游走西北:甘肃与内蒙古行》团队结束了白塔寺的观光,在导游张宏斌带领下,乘来自宁夏旅游李海军师傅驾驶的大巴车,抵达当天的第二站:武威雷台汉墓参观。 
武威雷台景区门首(摄影:冯赣勇) 导游张宏斌特意又为大家安排了景区一位优秀讲解员蔡淑人为大家服务。小蔡深入浅出极为生动的讲解,再次让团友详解了雷台汉墓中“马踏飞燕”文物,在此被发掘的经过始末。 
讲解员蔡淑人(摄影:冯赣勇) 进入雷台汉墓景区,首先能看到是一个由花卉、石柱、浮雕和喷泉组成的广场。广场的中心是一个圆形花坛,花坛的中间竖卧着一块刻有“天下第一马”的标志石块,在花坛锦簇的正中间,耸立着两根大理石贴面的巨形石柱的顶端上托起了一匹腾云驾雾般的“铜奔马”的造型景观异常醒目。 
铜奔马景观(摄影:冯赣勇) 这匹昂首嘶鸣奔腾欲飞的铜奔马,就是在此地出土的国宝级文物,被郭沫若先生命名为“马踏飞燕”。骏马呈飞奔状,三足腾空,昂首扬尾,右后足下踏一展翅奋飞回首惊视的“风神鸟”龙雀,堪称青铜艺术极品。 
浮雕墙(摄影:冯赣勇) 经过铜奔马广场后,两侧各有一面展现丝绸之路风雨历史的浮雕墙的景观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只见浮雕像上的人物栩栩如生,饱含汉代文化的神韵,其丝绸之路传奇氛围的气息,迎面扑来。 
石柱观景大道(摄影:冯赣勇) 从这里再往前行,经过一个分列两边的灰色四神图腾石柱的观景大道后,大道的顶头就是一组铜马仪仗队,这组文物也是在汉墓出土,我们看到的是整体放大了六倍的铜车马仪仗俑。认真的数了一下,这支队伍共有99件车马,神态各异,栩栩如生,“马踏飞燕”一马领先,接受着游客的检阅和观赏。 
铜奔马阵仪仗俑(摄影:王珏) 当初出土的铜俑可谓神态各异,有的驾车、有的骑马,仿佛随时都能奔腾起来,让人不禁感叹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部分佣身背面还写有“张奴氏”“张婢氏”的字样,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阶层和人物关系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侧面看车马阵(摄影:冯赣勇) 讲解员蔡淑人介绍说,雷台历史悠久,最早是古代祭祀雷神的地方,为前凉(301 年─375 年)国王张茂所筑灵钧台,因在 10 米高的夯土堆上建有明代天顺年间的雷祖观而得名。雷台汉墓约建于东汉晚期,据马俑胸前铭文记载,此系“守张掖长张君”之墓,约在 186—219 年之间。 
雷台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说起发掘的过程也是有着一段意外的经历。上世纪的1969 年 9 月,武威当地农民在挖战备地道时,在雷台下发现了一座东汉晚期的大型砖室墓。后来在 1996 年 3 月又发现了雷台二号汉墓。 
展品铜车马(摄影:冯赣勇) 讲解员蔡淑人首先带大家来到雷台汉文化博物馆参观。走进馆内,只见这里陈列着从雷台汉墓出土的众多珍贵文物。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铜奔马,又称“马踏飞燕”。 
展品灰陶奔马(摄影:冯赣勇) 如今展出的是复制品,原件在甘肃省博物馆。只见其昂首嘶鸣,躯干壮实,四肢修长,三足腾空,飞驰向前,一足踏在一只正疾驰的飞鸟背上,飞鸟吃惊地回过头来观望。这一造型奇特、工艺精湛的艺术品,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更体现了汉代人对天马的崇拜和对自由、力量的追求。 
展品龟形铜灶(摄影:冯赣勇) 除了铜奔马,还有龟形铜灶、铜连枝灯、铜牛车、铜耳杯以及灰陶奔马等文物,每一件都精美绝伦。铜连枝灯顶部铸有羽人骑鹿花饰,表达了人们对仙界的向往;铜牛车的造型栩栩如生,车上放置的铜凭几更是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这些文物如同一个个历史的碎片,拼凑出了汉代武威的繁荣与昌盛。 
雷台一号汉墓入口(摄影:冯赣勇) 从博物馆出来,蔡淑人带我们来到两座汉墓观瞻。远远望去,只见雷台高高耸立,那是一座高大的长方形人工夯筑土台,台高约 8.5 米,南北长 106 米,东西宽 60 米。土台的下面就是汉墓。 
进入汉墓(摄影:冯赣勇) 进入汉墓内部,一股神秘的氛围扑面而来。由于有些地方十分低矮,人们需要蹲下身来爬着进入。只见墓道幽深而狭长,仿佛是连接古今的时空隧道。墓道两旁画有奇特的树状灯台,一为三阶12灯,一为三阶13灯,这些灯台的图案在微弱的灯光下显得格外神秘,让人不禁想象着千年前它们照亮墓主人前行道路的场景。 
墓室拱形门(摄影:冯赣勇) 雷台汉墓由前、中、后三室构成,墓室总长 19.34 米。前室的两边有耳室,这里曾摆放着著名的铜奔马和铜奔马仪仗队。我想如今在进入景区观景大道看到的铜奔马阵,估计就是参照汉墓当时被发掘时的场景而摆放的吧? 
汉墓内古井(摄影:冯赣勇) 汉墓中室里面右边也有耳室,东壁上的盗墓洞穴清晰可见。这个墓室全部用干砖垒砌而成,砖头坚硬,足以承受 300 公斤左右的重量。墓室的天花板为梯形,门为拱形门,整个墓巧妙地利用了力学原理垒砌而成。 
汉墓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尽管经历了多次盗墓和岁月的侵蚀,但它依然能够保存下来,让我们得以一窥其貌,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后室的中间有停放棺冢的痕迹,据说当年曾有三万枚古钱币散落于地,可见墓主人的陪葬之丰厚。 
雷台观(摄影:冯赣勇) 最后参观的是明代在雷台上所建的雷台观,这里为其增添了一份庄严肃穆的气息。沿着台阶一步步登上雷台,仿佛每一步都在靠近那个遥远的汉代。 
步云(摄影:冯赣勇) 高悬在山门上方的金字横匾“雷台观”,是武威现代书法名家王维德的墨迹,笔力遒劲,灵活舒展。雷台本为道教祭祀的场所,为天下道教第一玄坛所在,即后来所说的万法宗坛。汉天师庙故址的发现,使武威雷台观在道教中的地位,超过了青城山天师洞和龙虎山天师府。 
步云留影(摄影:张宏斌) 进入山门之后,“步云”就是第二道山门,位于高台之上,后面就是雷台观。“步云”二字是武威书画名家丁二兵所题,其字体圆润流畅、豪迈俊逸。这里取“步云”二字,应该是一语双关,既指雷台之高,需要步步登台,逐层而上;同时,也指登高步云,入道教之神仙地。 
雷祖殿(摄影:冯赣勇) 雷台观,为武威著名道观之一。步入其中,如入仙境,古槐庇荫,殿宇庄严,圣灵环绕,心态肃然,久居其内,何愁成仙。观内主要建筑有风神殿、雷祖殿、三皇殿等。雷祖殿为雷台观主殿,始建于明代,殿内供奉雷祖。雷祖殿上悬挂“雷霆万钧”四字,也是武威现代书法名家王维德所题。 
三星斗姆殿(摄影:冯赣勇) 雷祖殿后的三星斗姆殿为雷台观最高的建筑,外观是二层重檐歇山顶屋面,整个建筑巍峨壮观,高耸入云。武威著名书法家马玉浩先生在此题写了“三星高照”四字,现高悬于殿上,书法严谨,用笔刚劲雄健、雍容大度。 
福禄寿三星像(摄影:冯赣勇) 殿内供奉福禄寿三星,大众百姓认为这福禄寿三颗亮星高照,象征吉祥幸福、健康长寿和富裕。其中的寿星也与道家追求长生不老之意相合。 
雷台景区留影(摄影:张宏斌) 雷台汉墓的发现对于研究汉代河西走廊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来雷台景区观瞻,则令人深刻感受到了汉代历史文化的魅力。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此行的观瞻之旅,将成为我人生中的又一段难忘的美好记忆,激励着我不断去探索和了解更多的历史文化。(图文:冯赣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