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行的《游走西北-甘肃-内蒙古行》第二次来兰州,是于2024.09.13下午15:00,团队在圆满结束整个行程后,在导游张宏斌的带领下,大巴车司机李海军师傅驱车三个多小时从武威天梯山石窟景区驶抵兰州火车站。 
敦煌艺术馆留影(摄影:路人) 记者一行在车站附近的王朝家宴饭庄用过午餐,我们将行李寄存后,打车来到慕名已久的兰州敦煌艺术馆参观。 
走进艺术馆(摄影:冯赣勇) 走进艺术馆内,一股浓厚的敦煌元素便扑面而来。抬头可见的藻井天花板,精美绝伦,色彩斑斓,一下就将人们瞬间带入了那个神秘而辉煌的敦煌世界。 
展厅天花板一角(摄影:冯赣勇) 墙角边印着莫高窟窟区的全景照片,让人们对莫高窟的整体风貌有了初步的认识。每一处细节都经过精心设计,营造出了一种庄重而又神秘的氛围。 
展馆内佛像一角(摄影:王珏) 艺术馆内的整个展览分为庄严净土、壁上丹青、万象人间、匠心营造、妙音乐舞、风雨敦煌、生生不息七大主题。 
说法图(摄影:冯赣勇) 在“庄严净土”展区,人们佛置身于神圣的佛国世界,一尊尊精美的佛像复制品,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佛像面容慈祥,眼神中透露出对众生的怜悯;有的佛像庄严肃穆,让人不禁心生敬畏。这些佛像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古代工匠们对佛教信仰的虔诚表达。 
艺术馆展厅(摄影:冯赣勇) 在“壁上丹青”展区,这里则是敦煌壁画的天下。这里陈列着高保真的壁画复制品,每一幅都让人惊叹不已。壁画上的人物形象生动,色彩鲜艳,历经千年依然光彩照人。 
九色鹿画(摄影:蔡琪) 其中,九色鹿的故事画让人们印象深刻,画中的九色鹿身姿优美,线条流畅,它的善良和勇敢在画家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舍身饲虎的故事画,画面悲壮而震撼,让人感受到了佛教的慈悲与奉献精神。 
张仪潮统军出行图(摄影:王珏) “万象人间”展区里,则展现了敦煌地区的世俗生活。壁画中的人物有的在劳作,有的在歌舞,有的在宴饮,生动地反映了古代敦煌人民的生活场景。这些壁画不仅具有艺术价值,更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资料。让人们看到了千年前敦煌人民的喜怒哀乐,感受到了他们的生活气息。 
展厅内佛像墙(摄影:王珏) 在“匠心营造”展区,人们在此了解到了石窟的开凿方式、壁画颜料的选用以及泥塑的制作等知识。古代工匠们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创造出了如此伟大的艺术奇迹。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看着那些制作工具和模型,我对古代工匠们的敬意油然而生。 
早期乐舞展(摄影:冯赣勇) “妙音乐舞”展区通过多媒体展示和实物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敦煌音乐和舞蹈的魅力。壁画中的乐师们手持各种乐器,演奏着美妙的音乐;舞者们身姿轻盈,翩翩起舞。那灵动的舞姿和悠扬的乐声,令人陶醉其中。 
风雨敦煌展区一角(摄影:王珏) “风雨敦煌”展区则讲述了敦煌艺术的保护历程。从古代的自然侵蚀到近代的人为破坏,敦煌艺术经历了无数的风雨。但是,一代又一代的莫高窟守护者们,如常书鸿、樊锦诗等,他们不畏艰难,坚守在莫高窟,为保护敦煌艺术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看着他们的工作照片和著作,我被他们的坚守和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们是真正的文化英雄。 
生生不息展区(摄影:冯赣勇) 最后来到了“生生不息”展区。这里展示了敦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许多年轻的艺术家们在继承敦煌艺术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创作。他们的作品既保留了敦煌艺术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元素,让敦煌艺术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在他们的努力下,敦煌艺术将会不断发扬光大。 
复原的220石窟(摄影:冯赣勇) 参观该馆,让人们对敦煌艺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也让人们进一步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敦煌艺术馆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古代和现代,让我们能够近距离地感受敦煌艺术的魅力。这座艺术馆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虽不在敦煌,却散发着敦煌艺术的独特魅力,让人流连忘返。 
水车博览园(摄影:冯赣勇) 当日下午15:50,结束了兰州敦煌艺术馆参观,记者一行来到据此不远的水车博览园继续观光。这里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城关区滨河东路黄河南岸,是一个展现水车文化的主题公园,始建于2005年,是世界上水车品种、数量最多的主题公园。水车博览园由水车园、水车广场、文化广场三部分组成。再现了50多年前黄河两岸水车林立的壮观景象。 
走进博览园(摄影:冯赣勇) 走进园内,人们便被那排列整齐的古老水车所吸引。这些水车形态各异,有的高大威猛,有的小巧玲珑,它们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水车在水流的推动下缓缓转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让人仿佛穿越回了过去,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与勤劳。 
园中空中鳖背景观(摄影:王珏) 沿着园内的蜿蜒小路漫步而行,即可抵达黄河岸畔。只见这里的水面波光粼粼,倒映着蓝天白云和周围的景色。几艘古老的木船停泊在岸边,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人们在此,随着水波轻轻摇晃,感受着微风拂面,心情也格外舒畅。 
黄河景色(摄影:冯赣勇) 在博览园的一角,有一处展示水车制作工艺的区域。在这里可以看到了工匠们精心打造水车的过程,他们专注的神情和娴熟的技艺让我敬佩不已。 
博览园内景观(摄影:冯赣勇) 继续前行,我来到了一个充满艺术氛围的地方。这里有精美的水车主题雕塑,它们造型独特,栩栩如生,展现了水车文化的魅力。在雕塑旁,还有一些关于水车历史和文化的介绍,让人们对水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黄河岸畔的水车(摄影:冯赣勇) 2024.09.13下午16:15,从水车博览园漫步来到黄河之畔的兰州黄河谣拾珍馆。这里位于兰州百里黄河风情线黄金段的水车博览园兰州音乐厅东侧,是一个专门展示奇石的场馆,旨在为石头爱好者提供一个交流展示的平台。 
黄河谣拾珍馆藏品(摄影:冯赣勇) 馆内收藏了丰富的石种,包括黄河石、大理石、矿物晶体等数十个品类,涵盖了小品石、画面石、象形石等艺术品类。特别的是,馆内还开辟了“珠宝玉器”专柜展区,为观众提供了更丰富的观赏选择。 
兰州大剧院(摄影:冯赣勇) 黄河谣拾珍馆不仅是一个赏石文化的展示中心,也是一个文化交流的平台,通过展示各种奇石,弘扬赏石文化,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而在水车博物园的周边,上世纪1981年1月甘肃省人民出版社创刊的《读者》杂志社与兰州图书馆等也均在附近。构成了一个十分值得一观的文化景区。 
兰州火车站留影(摄影:乐乐) 2024.09.13,随着兰州最后行程的结束,我们此行的甘肃与内蒙古之旅也圆满落下了帷幕。当晚21:18,我们乘Z56次列车踏上了返京的路程,至此,又一段人生美好的历程留在了心里。(图文:冯赣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