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山,是高淳境内一座神奇的山,清幽峻冽,仙迹逸踪有源可溯,但它却不事彰显,主打一个“隐”字。国内不下二十座被称“花山”的,但此山难觅其踪。就是在高淳,它只是静静地依偎在游子山傍;放眼宣城市狸桥镇的十里长山,它只是默默地融入其背景中。倒是一直陪侍东侧的更小的秀山,凭着秦皇鞭削峰尖的传说,今天峦顶托举俊俏的电视发射塔而夺人眼目。夕阳西下,山脚下的固城湖用浩渺烟波滋润着它的一草一木,满目葱茏。 花山是高淳区山乡与圩区的一个地理分界节点,主峰大花山高139米。明时诗人韩仲孝在《名花在山》一诗中写的“波底荒城谁复楚,漕西流水不适吴”,就是高淳史称“吴头楚尾”的明证,独特的地理环境也孕育出独特的“吴风楚韵”,但它照旧典章无名。就是用于日常交际的“高淳话”,也让周边的乡邻疑为外星人: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高淳人讲鬼话。一口奇俚蛮语,却又是“盛音遗韵”,让古音韵学家击节感喟,似乎找到了李白、杜甫的知音。 花山,因开牡丹花而得名,“牡丹真国色”,娇艳无比,姹紫嫣红。偏偏它选择了平淡闲雅的洁白花朵。也算不得花开满山,而只有一株,至多是几丛,一小片而已,一副逍遥自得的样子。 花山,也不是它的初始名,而它的“乳名”早已消逝于久远的时空,或者它本就无名,仅是江南丘陵中的一岗峦罢了。花山的得名源自八仙中的铁拐李。 铁拐李宝葫芦中的一颗仙丹,滚落石缝中长成一枝牡丹,枝繁叶茂,花开洁白,别于常态。那花蕊硕大,花瓣又白又亮,层层堆叠,如同白玉雕凿而成,且奇香扑鼻,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明末的高淳布衣诗人邢昉有诗云:“本是灵根姑射仙,春风自适洞中天。 琼枝玉芯原元色,魏紫姚黄去几年。富贵莫愁输白眼,清奇应可入瑶篇。欲知太素从来诀,一画生生一画乾”(《游花山观白牡丹》)。山有奇葩,故名“花山”。隋唐时期就孕育了八仙之说,宋代的文言小说总集《太平广记》也有八仙的记载,直至明代吴元泰的小说《八仙出处东游记》问世,“八仙过海”的故事才被广为流传,形成了现今的八仙群体,那么“花山”的命名绝不会早于隋唐。 花山虽不高,但别有异趣。早在五代时期,白衣居士罗隐来到此山,见左右两峰相抱,左为青龙,右为白虎,东南方向,前有五座山峰连绵叠嶂,与此处遥相呼应,形似“五虎卧地”。罗隐脱口而赞曰:“地肖石狮含暖气,峰成五虎卧寒烟。风扫地,月当灯,长风聚气常旺僧”。既然“旺僧”,自然就建起了寺庙,又因“峻岭盘旋,飞泉清洌,久旱不涸。昔日寺僧剖竹承之,直达厨下,故名玉泉寺”。起初只有一两座大殿,几间禅房,僧人甚少。后屡经毁建,至宋代始成规模,传承至今,成为高淳最古老的庙宇之一。 山中有了寺庙,更有神奇的白牡丹。每当花开,赶来赏花看热闹的人儿络绎不绝,山上山下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连县太爷也坐上八抬大轿来观赏。地方上的一班富商豪绅,骑马的骑马,坐轿的坐轿更是赶来凑热闹。大家募捐掏腰包在山上砌起了“观花台”,盖起了“牡丹亭”,还把养花护花的任务交给了玉泉寺的和尚,叮嘱他们要好好保护。喜欢舞文弄墨的文人骚客对白牡丹情有独钟,雅兴泉涌。他们边饮酒边赏花,即兴赋诗作对。为花山和玉泉寺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章辞赋。白牡丹也因此名声远扬,成为“高淳四宝”之一。 雅静的山寺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为了迎送各地的信众,寺院里光是烧开水一项,就让小和尚忙得不可开交,一不小心还会遭人斥责。有一天,小和尚实在是受不了,心儿一横,烧了几桶开水,就在深夜里偷偷把牡丹浇死了。没有了白牡丹的寺庙,自然也归于沉寂。少了信众香客,庙也逐步的荒废,僧人也云游他处,古庙回归了“风扫地,月当灯”的常态。玉泉寺大门的对联恰如其分地再现了此中状态:“玉罄金钟敲佛地,泉声松韵锁禅门”。 回看高淳的历史,曾有过堂皇的华章,更多的则是沉思和默想:凿胥河伍相报血海家仇,登游山孔圣萌思归之情;胜景留金地藏足迹,香冢印崔县丞幽梦;李太白泛舟《游丹阳湖》咏“龟游荷叶上,鸟入芦花里”,范成大策马《高淳道中》颂“雨归陇首云凝黛,日漏山腰石渗金”……高淳立县在五百二十多年前,往昔一直是随朝代更替,归属流变,成为江湖弃儿。直至明弘治四年从溧水析出,才有了现今的高淳。花山和玉泉寺的沉浮恰似高淳的缩影。 罗隐该是对花山认知的第一人,也许是天意巧合,其人就名“隐”,而“隐”恰恰就是花山的处世内核。青山横卧而不失狮相虎气,铁拐李无意中给花山安上了名号,玉泉恩泽寺僧,古寺呵护奇葩。 花山隐而不凡,深涵意韵而不事张扬。其实,秀女藏闺阁,出处不凡。君不见:在它的旁边就有春秋时期的楚王城,伍子胥率吴兵攻陷城池,大火逾月不灭;古固城一度是秦汉溧阳府的府衙驻地,秦砖汉瓦的遗馈让史学界喟叹;招贤古驿道从山脚逶迤而过,商旅通途轶事不绝;固城湖盛产鱼虾水产,有“日落斗银”之誉;“出门山歌进门戏”,而“花山樵唱”更是惊艳一绝;花山人玩泥巴玩出了名堂,玉泉瓷器产自“当代官窑”名扬天下;隆寝古庵恍若世外桃源,名花古木承载起一段历史的记忆;炊烟起处村舍比邻,景美如画风情独特别有天……每一处,每一时都可圈可点,激荡出诗情画意,直可惊世骇俗,弘名世外。 花山乐得“无名”。唯有无名,才能远离俗世的喧嚣;唯有无名,才有发展腾挪的空间;唯有无名,厚积薄发,一朝亮相而天下其谁不知? 牡丹是百花中的帝王,花山就是峰峦中的君子,隐居江南,如洗尽铅华的处子,孑然独立,静心修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朝圣寻隐者亦纷至沓来。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久浸浮躁尘世的人们需要一处安放心灵的平静港湾,高淳凭“中国第一国际慢城”、“固城湖大闸蟹”、“最适合人类栖居的美丽乡村”等成了真正的“江南圣地”,花山也焕发了青春光华,以悠久的历史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清幽的自然风光而款款走入了大众的心田。 既为“花山”,岂能“无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