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的保健与治疗作用 ——专访香港大学荣休讲座教授高尚仁 王长华 高尚仁,中国香港心理学家。1940年4月12日生于西安。1961年获台湾大学文学士,1965年获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硕士,1968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研究范围包括中文心理学、书法心理学及一般书写行为。他将书写行为研究领域定名为“书理学” (Graphonomics); 他创立国际书理学会、国际书法治疗学会,是我国首位开展中国语文的心理学研究的学者;始创书法心理学、书法心理治疗学学科。首篇研究论文于1969年发表在《自然》杂志。主要研究事迹于1969年在《美国国会纪实》发表。 高尚仁先生长期推动心理学的国际交流,曾任国际应用心理学会 (IAAP) 的心理学与国家发展分会主席;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 (IUPS) 第三世界国家心理学研究委员会成员、香港心理学会主席、中国西北心理学会荣誉主席。历任香港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心理学系主任、中国语文认知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目前为香港大学荣休讲座教授。 他先后任教于美国威斯康星、密歇根大学、马里兰大学、美国普渡大学、美国圣地亚哥加州州立大学等;曾为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参加创立台湾政治大学心理系,并在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中央大学、辅仁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中国医科大学、第四军医大学、复旦大学、牛津大学fMRI研究中心等高校任教授并进行研究。曾任《国际心理学报》、《心理科学》、《管理心理学报》、《世界心理学》、《发展中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sychology in the Developing Societies)等国际心理学刊物编委。 他的专著有《书法心理学》、《书法艺术心理学》、《书法心理治疗》、《书法与认知》、《书艺治疗学》 等,主编中国语文的心理学研究系列书籍 (中文版,1982;英文版,1984, 1986,1988, 1989, 2002)等。发表专著30本, 论文400多篇。为中国心理学尤其是中国语文及书法心理学研究做出极大贡献。 2018年6月22日,著名心理学家、香港大学心理学系讲座教授及前系主任高尚仁先生,在清华大学心理学系幸福科技实验室举行了《汉字书法的心理影响及其疗愈疾病的奥秘》的学术讲座。 6月25日晚,高尚仁先生在西安唐隆国际酒店接受了笔者的专访。 话题围绕着高尚仁先生的科研成果——全世界首例用中国书法的书写疗法,成功唤醒一名植物人的研究展开。 时隔6年后,高尚仁先生再次接受笔者的书面采访,话题为“中国书法的保健与治疗作用”。 
2012年亚洲运动会在广州举行,高尚仁先生主办首届书法高峰论坛。 问:高先生您好!请问汉字书法的书写,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有哪些影响? 高尚仁:我们透过一系列的实验测量,并记录受测者在进行书法书写过程中的各项认知及生理反应,将结果分述于下: 1. 呼吸及心跳频率。实验中,我们以心跳间隔作为心跳指标。结果显示,受测者的心跳频率在开始书写后的10 秒钟內即始下降。此外,无论是换气间隔或吸入呼出比例,两者都显示:相较于正常休息状态,受测者在书写过程中有更好的呼吸控制。 2. 血压。实验中,我們测量并记录受测者在书写过程中BVP指数的变化。受测者分为两组,分別为具有十年以上长期书法经验的人,和没有书法经验的一般人。前者的血压,无论在书写前、后、或过程中,都较没有书法经验的一般人为低;即便是没有书法经验的受测者,他们在书法书写后所测得的血压,也比书写前所测得的血压低。这项结果显示:中国书法练习对于降低血压具有长期和即时的效果。 3. 脑电波活动。实验中,我们测量书法练习对受测者脑电波活动所产生的可 能影响。在进行书法练习过程中,初步显示受测者右脑中的脑电波活动,大于其左脑中的脑电波活动。这项发现支持我们对书法书写活动所做的观察:书法书写活动是一项受大脑为主导的 “视觉—空间” 认知活动,在书法书写过程中,我们必须同时且持续地专注于每一特定的笔画及每一个字本身的型态及其结构。这种类型的心智活动,主要由涉视觉、形状,及图像的大脑协调活动。 问:您在著作中认为,书法书写可以同时促进人的大脑激活、生理缓和、内心平静,以及认知和感知活动的发展,也成功地将这些结果应用于失序行为、身心疾病、精神疾病与失智行为的临床治疗。请问书法书写对哪些疾病有着显著的治疗作用。 高尚仁:多年来,我们通过所做的实验,发现书法书写对于儿童行为改变与矫正,精神疾病上的治疗作用,身心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压之书法治疗,失智症的治疗作用,癌症病患情绪困扰,以及中风及重灾后压力症候群等疾病,均有着较好的干预和疗愈的效果。 儿童行为改变与矫正。在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儿童这个范围里,分为三类儿童:自闭症儿童,多动及注意不足,以及轻度弱智儿童。 对于自闭症儿童,我们观察到,他们在书法训练之后,对老师及家长与其他儿童产生更正面的态度,注意力普遍更为集中,更能听大人的要求,服从性提高; 情绪方面,比书法训练前情绪化行为降低。另外,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会更能主动开放自己,更能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在家中或学校,更能加强人际的沟通活动。同时,也显示出更佳的沟通能力,并能有效地适应新的家庭及学校环境方面的变化。其中原因,主要在于书法训练能够提升这些儿童的自我概念、正向思维及自我肯定。 多动与注意不足的儿童,经书法训练之后,普遍在视觉注意方面产生快速的进展,另外在行为专注方面同样有所提升。注意力方面的几项指标,如注意反应、 注意广度、分散性注意、持续性注意、分辨性注意,同时出现正面的增强;虽然效果以视觉为主,但在听觉方面,也有类似的作用。另外,这些儿童的冲动行为大量减少,出现超静现象;一般常见的负性行为,如急躁、攻击性活动,也相应地在训练之后,普遍降低。人际关系得以改善,并且在自我概念上,也一致地取得矫正,在学校与家庭,都同样产生这些正面的行为改进及正性变化,这是家长们最乐见的喜讯。 轻度弱智儿童的主要问题是智力稍低、智能不足,在知觉反应与认知行为几方面,具有基本的困难。研究显示,书法练习,可在以下几方面产生快速的矫正与变化:知觉及认知上、视听注意力、反应力判断力普遍提升;信息的掌握及处 理能力增强;专注能力、推理能力也得到积极提高。这些现象里面,最为突出的是这类特殊儿童在智能上的强力改善,这是可喜的成果。 
首届书法高峰论坛举办火炬传递活动,高尚仁先生是最后一棒传递手 精神疾病上的治疗作用。我们探讨过,书法书写是否会改善精神疾病的状况。精神疾病分为三大类別: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及精神官能症,这些都是较为严重的精神障碍。 精神分裂病人的训练及治疗效果可有几方面,首先在精神状态的本质方面, 病患的阴性症状得到一致地改善,在五项临床指标中全部出现,其中以意志缺乏症状最为显著。其他包括思想贫乏、情感平淡、兴趣—社会缺乏,以及注意低落。在阳性症状方面,如幻觉、妄想、怪异行为及阳性思维障碍等现象,书法治疗未能展现变化。 另外,有关病人在训练之后在住院行为的改变方面,整体住院行为取得显著的正向成果和积极的改善。其他细部变化,以“活动完成”、“思情意”协调性的变化幅度最大;人际关系增强幅度亦高。此外,书法治疗之后,病人在心情、焦虑、忧愁、敌意与混乱等方面展现的改善,並会降低其心理上的困扰。另外,在患者情绪方面的疗效,普遍展现在降低“状态焦虑”的水平,改善忧郁、厌烦、迷惑和敌对等常见的情绪问題。 忧郁症及神经症患者两种书法治疗。我们对他们的情绪矫正方面,采用相同的程序及测验,治疗的效果颇与先前分裂症病人在情绪上的效果类似。书法训练后,精神症患者在焦虑、抑郁、敌对和迷惑四个因子上,出现显著的进步。行为的促进导向于提高镇定、兴奋、赞同及清醒等心理状态。 此外,还有一项报告,探讨了焦虑症病人的症状,用书法配合药物治疗加重干预方法的效果。结果发现,书法加药物比单用药物的治疗产生了更明显的效果,从而可缩短疗程及减少开支。 这里所讨论的三项精神疾病,在书法治疗的训练之后,其在情绪方面的疗后效应,都产生同样的治疗良效。只是在精神分裂方面,我们首次证明,书法在数项症征及住院行为活动上,也起了正面、积极的良好疗效。 身心疾病:糖尿病及高血压之书法治疗。这两类疾病皆是身心性病症,部分成因涉及长期情绪困扰及沉重的压力负担。在糖尿病乙型患者方面,书法训练产生了降低“状态焦虑”的效果,其次,他们在训练后的心情表达上,也突显了焦虑及忧郁两项指标上的降低现象。 
经由互联网传递中国书法文化,此画为香港失智协会赠送给高锟教授的礼物 至于高血压患者的书法训练之后,患者的心率具有减慢现象,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产生降低的现象,尤其以收缩压降幅较大;人格特质内向型的患者,书法训练之后,获益更为突出;此外高血压病人的脑电波也因为书法操作而发生变化。 α波出現的情形较其他波形为多,并且在左脑所呈现的α波变化显著,此点与分裂症患者的脑波现象是一致的。 失智症的治疗作用。失智症患者所涉及的症状,主要是有关认知及活动方面的逐渐衰退及失序。前面所陈述有关书法训练对认知功能的不足,在弱智儿童身上展示出相当的效应。研究发现,失智患者在训练之后,在短期记忆、语言表达及绘图等方面,均出现改善;计算及图形记忆增强;由于运笔的动作影响,患者在肌肉及手指、手部的协调及控制几项,也出现明显的增强效果。知觉方面的注意与专注,以及认知上的时间与空间的定向、定位能力普遍得到强化。 癌症病患者的情绪困扰。我们所做的唯一针对癌症患者的研究,探讨书法练习对他们最常见的“症状焦虑”现象,取得一定的成果。主要的发现是,病人在专注上得以减轻;心情方面的忧虑、敌意及疲倦等,得到同样的降低;同时,他们的血压的收缩压与舒张压,以及呼吸状态,均在书法训练后显现减缓现象。此外,在这项研究里,病征在训练完后的追踪观察,也在部分项目方面仍能继续维持其改善的状态,这说明书法练习的效果,具有持续性影响的整体功能。 中风及重灾后压力症候群。我们对中风病人的探讨,集中在他们在手臂的运用方面。初步发现,书法因为需要高度的视觉注意及动作的协调,所以训练后患者在手掌力度与肌肉动作协调两方面取得明显的进步。在其他方面,也有动作的灵活度与视觉专注能力上的改善,这对于中风病人的自我意识及信心是很大的精神鼓舞。 至于重灾后压力症候的问題,我们有机会对四川大地震后的儿童展开书法 干预与治疗专案。这种症状的核心问題是“超级醒觉”、“心理逃避”,及“灾念入侵”几个类別。进行书法训练之后,发现“心理逃避”及“灾念入侵”的行为现象,取得有效的缓减,而且总体心理检验也得到正面积极的改善。这项成果颇为突出惊人的成果,是因为灾后压力症状的干预及治疗方法,有效的并不常见,除了我们的书法训练治疗外,仅见瑜珈技术在文献中有所报告。 
书法是中国人对于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 问:请问中国书法的书写,除了对以上各种病患者有着显著的疗效与改善之外,对正常人群有着什么样的作用呢? 高尚仁:这就涉及到书法保健与行为改变问题。我们除了将书法训练应用在上述各项病症的治疗工作之外,多年以来,对其运用于一般正常人的身心保健的促进与提升,也探讨过多种群体。首先,凡是治疗特定病人所展现的书法操作的效应,也同时会出现在正常人群的身上,所以这些效应是有普遍性的。但是当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书法爱好与经常有练字的习惯或采用较规范性的书法训练,这些效应则会变成促进身心健康的活动及项目。以下列出这些群体在实行书法训练活动之后,所产生的具体成效,简单地举例,供大家參考: 1.事业之主管与行政经理在状态焦虑、心情维度中的愤怒、疲劳、迷惑与紧张得以减缓;A型性格的压力減减低情形及幅度较大;整体心理健康增强。此外,外向性格者及具精神症状者,书法练习能有效地降低其焦虑情绪状况。 2.军校大学生在情绪的调节方面的心理健康状态普遍增强;强迫症、人际关系、偏执与精神状态等四方面显著地产生调节效果。 3.一般大学生进行书法训练,可以对“状态焦虑”产生明显的降低效果,但对“特质焦虑”没有变化。而在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与精神病性等几个方面,取得有效的调节效应。老年组在上述六项心理状态上, 也同样得到相关效应之外,他们在“偏执”方面也得到显著的作用。另外,书法对于青年人以及老年人的注意方面也有稳定的增强。 4.在对非中文母语外国人的书法练习研究中,其“状态焦虑”得到降低;而在心情维度上,焦虑、抑郁、精力、疲倦及困惑在训练后,都出现减降的调整;这些是外国人懂中文被试的表现。而不懂中文的外国人被试,在训练后的焦虑、抑郁、敌意与困惑,也得到改善。 5.对于一般儿童而言,书法练习可以减少其在校或家居时的负面行为,降低焦虑及精神紧张状态。另外,也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专注,同时也减少他们的不注意、冲动行为。同时我们也发现,书法不仅能增强儿童的自我意识及自我概念,且能改善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趋向正面的发展。具体改变方向有注意外表、自我满意、加强自己成就感、互助、处人态度、积极、自我快乐感等。这些相关的变化,具有重要的行为矫正上的意义。此外,我们亦对儿童的人格特质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日常练习书法的儿童比较聪慧、正向,学习能力普遍优越、自主性高、整体行为、心理健康良好。 
为宣扬中国传统书法文化,香港举办的3000人儿童书法挥毫大会 问: 您在书中的观点是,书法;练习的保健及治疗呈现出整体功效,请问如何理解这种整体功效呢? 高尚仁:整个来说,书法操作效应是全面的、整体的,涉及所有的生理、行为及心理现象等等。在写字的过程中,皆是即时、同时地出现,并发挥其各种作用及功效。对正常练习或有书法习惯的人来说,它的作用就是保健;但对在疾病状态下的病人,它的效应则是治疗功能。因此书法的本质及影响,具体有两面, 那就是保健与治疗,最终要看个人情況,以及书法的适用的对象和目的。对于长期致力于书法练习的人来说,练习越久,他在身心两方面所获的益处,必能因此可产生整体的变化及发展,成为一个更加健康、乐观、正向的人,对疾病具有预防的意义和实效,这也是书法训练的另一层次的功能。 研究显示,人们在书法运作的过程,其身体和心理状态是不同的。我们的身体一致趋向平静、稳定、规律化,但同时,我们的大脑及认知活动却是处于高度醒觉、注意集中、反应敏捷、思维清晰而灵活的状态。这是极为少见的现象,但也展示出一种身心同步和谐及整体产生不同的反应的现象。 在身体的各种状态平静的同时,我们的大脑是充分的激活的,故而同时出现了书法的身体功能来类別。我们可以归纳出心理学方面的知觉、认知、 生理、动作、情绪几个层面的行为改变,作为书法行为与保健、治疗的核心机制。而每一层面,我们的书法研究及应用都又提供了确切的实证与结论。这几项心理层面的反应,在书法过程中,必定在我们高层的神经活动系统中,能够找到关键性的控管中心。 早期我们发现书法过程中的脑电波变化,可以说明身体趋静现象的核心在慢波的出现。近期的实验更证明书法过程中的快波型态也同时冒现。这个现象即很能说明为什么身体的变化与脑认知活动的变化,可以同步地在书法活动中发挥作用。这个情况,为我们提供了进一步从认知神经学的观点,深入探讨书法行为的核心科学的意义,并提供了有力的解释,为何书法这项看似简单的文字操作,却能够产生如此突出、基础,及有效地帮助人们经由此一文化行为获得身心保健、治疗和行为矫治的整体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