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随行的由北京玉屏旅游组织的《中国凉都•六盘水康养度假游》之旅,终于进入了尾声。2024.07.24上午10:35,团队一早从六盘水出发,李爱民师傅驾驶大巴车驱车两个半小时,在导游严翠华的带领下,抵达此行的最后一个景点:天龙屯堡古镇风景区。 
天龙屯堡留影(摄影:严翠华)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省西部安顺市平坝区,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距贵阳市72公里。这里地处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 
走进天龙屯堡古镇(摄影:冯赣勇) 这里是一个具有600余年历史的明代古镇,被人类学家称为“明代生活的活化石”。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石头房舍一角(摄影:冯赣勇) 团队乘景区观光车进入天龙屯堡后,人们仿佛进入了一个石头的世界。只见,这里的建筑将石头工艺发挥到了极致,有“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面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的顺口溜为证。 
古镇中的老石屋(摄影:冯赣勇) 石屋体现了居住与军事的结合,石墙高大、厚实且牢固,带有可供瞭望的碉楼和特殊构造的石窗,能有效御敌。石巷纵横密布,使整个古镇连为一体,布局井然有序。人民漫步在这些古老的石屋和街巷之间,仿佛让人们步入了历史的长廊。而每一块石头都好像都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古镇演武堂(摄影:冯赣勇) 景区导游陈燕说,由于景区中每天的“地戏”表演是有时间段的,故此先带大家去演出现场观剧。之后,再进行古镇的观光游。于是,大家在她的带领下穿街走巷,来到了古镇中的地戏表演现场演武堂。这里曾经是屯堡士兵操练和表演地戏的地方。如今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精彩的地戏表演,感受古老戏曲的魅力。 
演出前介绍剧情(摄影:冯赣勇) 陈燕介绍说,屯堡地戏是当地的一大特色,它由原始傩舞的分支军傩演变而来,是集演戏、祭祀、娱乐于一体的古老戏种。屯堡文化中,地戏是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主要演绎古代战争题材,通过这种方式,屯堡人传承和弘扬了明朝的文化和历史。 
演出进行时(摄影:冯赣勇) 表演时,演员们额上戴木雕面具,身着长衫,背插小旗,腰系战裙,手持木制短刀长枪,唱着原始的弋阳腔,表演《封神》《楚汉相争》《三国》《薛刚反唐》《精忠传》等中国古代忠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被称为戏剧史上的“活化石”。 
唱念做打均很到位(摄影:冯赣勇) 当天表演的是表现杨家将故事的《穆柯寨》。演出开始前,先由一名身穿蓝色长袍的村民进行了剧情简介。之后,由古镇中的演员进行了《穆柯寨》的表演。虽然听不懂他们的唱词,但是看的出来,他们表演的都很认真,尽心尽力,唱念做打,一招一式均很到位。获得了现场观众们的热烈掌声。 
地戏剧照选(摄影:冯赣勇) 《穆柯寨》取材于《杨家将演义》故事说的是北宋年间,宋辽开战,辽摆天门阵,杨六郎命孟良搬请五郎助破天门阵,五郎需穆柯寨的降龙木作斧柄,孟良、焦赞去索取,被寨主之女穆桂英所败。焦、孟请杨宗保助战,杨被穆擒去,孟放火烧山,又被穆用分火扇将火扇回,焦、孟大败。 
仡佬族地戏演员合影(摄影:胡晓飞) 记者看了天龙屯堡古镇的地戏表演,让我想起曾经于上世纪的1999年6月25至26日,我们中国民族体育摄制组来到距此不远,也属于安顺地区的一个名叫弯子的仡佬族村寨,拍摄那里极具民族特色的“地戏”表演。我清楚地记得安顺仡佬族的地戏和天龙屯堡的表演很相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天龙学堂留影(摄影:蔡琪) 结束了观赏“地戏”的演出,陈燕开始带领大家观光游览天龙屯堡古镇。天龙屯堡古镇主要的景点有:驿茶站、演武堂、天龙学堂、九道坎、“叶茂思根”碑、治懒井、儒释道三教寺、沈万三故居等。 
天龙学堂图书馆(摄影:王珏) 首先来到天龙学堂,这里是 1934 年建造的石木构架书院式建筑,分为主楼、教学楼、图书楼、宿舍楼及伙房等一系列建筑 
天龙学堂主楼(摄影:冯赣勇) 主楼是恢宏的礼堂建筑,高大雄伟且雕刻精美;教学楼窗户纹样为冰裂纹,寓意“十年寒窗”;图书楼呈多棱形,形似古堡,有上下两层;校门为石牌坊式建筑,气势宏大。学校内的绿化也颇为讲究,天井两侧分植紫薇树、桂花树,有“紫薇高照”“蟾宫折桂”的美好寓意。 
小桥流水景观留影(摄影:冯赣勇) 离开天龙学堂漫游古镇,只见,天龙屯堡古镇的建筑风格融合了许多江南建筑元素,你能在这里看见小桥流水的景象,以及独具特色的“石板房”。其木雕也蕴含着江淮苏浙文明和精湛技艺。 
古镇石头房一角(摄影:冯赣勇) 在这里,人们看到的许多古老的石头房子,它们由石板搭建而成,坚固耐用。屋顶覆盖石板,墙体用石头堆砌而成。建筑布局严谨,建有寨墙、碉楼,体现了明代军事城堡的特点。 
沈万三故居(摄影:王珏) 来到古镇中的沈万三故居参观。沈万三是明初著名的富商。他的故居展示了其曾经的生活场景,让人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商业气息和生活风貌。 
九道坎留影(摄影:蔡琪) 古镇中的九道坎是一段古老而陡峭的石坎路,体现了屯堡建筑与地形的巧妙结合。而驿茶站,则是过去供来往行人休息、饮茶的地方,有着浓厚的历史韵味,让人联想到曾经的繁忙景象。 
屯堡茶社一角(摄影:冯赣勇) 在屯堡古镇,人的服饰也极具特色,屯堡妇女身着被称为“凤阳汉装”的大襟长袍,颜色通常为青色、蓝色或绿色,领口、袖口和斜襟处用彩线和布条滚绣装饰,她们的发型是独特的“三绺头”。 
导游陈燕身着的服装(摄影:王珏) 屯堡人的装饰有“头上一个罩罩,耳上两个吊吊,腰上两个扫扫(shào shào),脚上两个翘翘”之说,即头上罩着马尾纺织的圆网并包上帕子,戴银耳环,系青丝腰带,穿带有倒勾鞋尖的花鞋,鞋尖倒勾内还藏有自卫的利器。 
贵州乌当布依族妇女(摄影:冯赣勇) 但是,看屯堡妇女的服装,让我想起了在贵州乌当拍摄《中国民族体育—布依族》专题片时,布依族妇女的服装的蓝色及头戴的帽子很像。导游陈燕也同意我的这种感觉,但是屯堡人的服装还是自成一体的。 
屯堡镇中的摊档(摄影:冯赣勇) 在天龙屯堡观光有着太多的丰富多彩的内容。人们可以在这里观屯堡居民、品屯堡美食、听屯堡人的故事,领略 600 年前的大明遗风,感受高原秦淮余韵。 
天龙屯堡古镇的文化(摄影:王珏) 特别是这里的旅游商品也很丰富,包括地戏脸谱、鸡辣子、豆腐乳、糟辣椒、绣花鞋、屯堡古酒、真丝蜡染、屯堡银饰等等。如今,这里以“山歌”、“地戏”、“服饰”为主题,构成了独特的天龙屯堡文化,吸引着八方来客纷至沓来。 
天龙屯堡古镇出口(摄影:冯赣勇) 团队在天龙屯堡古镇食为天饭庄用过午餐,乘大巴车前往贵阳。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车程顺利抵达贵阳火车站,大家乘当天傍晚18:16开行的Z150次列车返京。2024.07.25晚上22:00,顺利到达北京西站。至此,为期九天的《贵州六盘水康养度假游》圆满落幕。(图文:冯赣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