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社会万象 > 教育
 
青春与乡村同行——东华理工大学“青骑兵”开展沉浸式暑期社会实践
时间:2024/7/11 11:40:51      来源: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朱天星 彭小雨

中华时报/中华新闻通讯社江西讯 今年暑假,在景德镇浮梁县江村乡诰峰村、上饶市横峰县莲荷乡杨家村文明实践站先后迎来了一群朝气蓬勃的大学生,他们是来自东华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的学子。在这里,这群年轻人在为期一周的暑期文明实践中深入当地,针对红色基因传承、传统村落活化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安全教育,在乡村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彰显青年担当。

 

追寻红色足迹  汲取向上力量

 

夏日的赭亭山保卫战遗址矗立在上饶市横峰县信江河畔,在烈日下尽显庄严肃穆。悠久丰富的红色文化,是当地人最引以为豪的地方。在这片方志敏精神首创地和清贫精神发源地上,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能如数家珍地说出几段红色故事。

 

实践队成员从赭亭山山脚出发,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拾阶而上。险峻的山石诉说着那段沉重却璀璨的历史,也传颂着先烈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遥想当年战斗场景,历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再俯瞰湖塘等村落,想到这是先辈们用鲜血用生命筑就的,同学们心中五味杂陈,深受震撼。在战争遗址前,实践队成员们怀着沉重而崇敬的心情向革命烈士鞠躬默哀,传承红色记忆的坚定信念在无声之中被反复吟诵。

 

360截图20240711113904837.jpg

 

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一件件珍贵的革命文物、一页页影印的手稿……“红色走读”的脚步每行进一步,红色基因的传承就更深入一步,实践队成员们在红色遗迹中汲取创新力量、从红色资源中寻找初心源头。

 

“来江西读书后,我深刻感受到红色文化远远不止是语文和历史书本上的插图和文字”,来自山西的实践队成员王宸说,尤其是亲眼看到战役遗址上依旧清晰可见的三道关卡和工事时,听到当时坚守阵地的红军战士与敌人同归于尽的事迹和当地古建筑在战争失守后被敌军悉数焚毁,深刻感悟老一辈革命先驱为实现“可爱的中国”所体现的大无畏精神。

 

“这些烈士牺牲时大多才20来岁。他们以短暂的一生,用热血青春书写了那一代青年的生命华章。”大二学生张皓然说,擅长短视频制作的他,决定用手中的镜头讲述红色故事,透过年轻一代的视角表达自己的红色感触。他说,“先烈们的热血至诚让我深受触动,作为年轻讲述者,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讲好青年革命者的故事,触动和影响更多人”。

 

走出课堂对话历史  践传统村落保护之“行”

 

从有着“瓷源茶乡”美誉的千年古县浮梁,到“红色省会”上饶横峰,一个个传统村落、一座座红色古建筑如明珠散落,飞檐斗拱处,雕梁画栋间,见证革命历史,书写悠悠岁月。但数百年来,有些砖木结构的建筑饱经风霜、雨雪、暴晒,出现各种各样的“病痛”,有的甚至因年久失修成为危房。

 

在实践中,实践团成员们参观了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省级红色名村诰峰村,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严台村,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前哨阵地杨家村等50余处历史建筑。同学们对红色古建筑风格、历史由来、院落布局、红色故事、红色人物以及建筑中展现的中华建筑美学景观元素等进行了详细记录,拍摄照片累计800余张,获取影像资料30G,完成问卷调查200余份。

 

360截图20240711113753734.jpg 


 

针对所学专业,实践队成员们集思广益,就红色古建筑的墙体保护、修缮工作进行了相关的了解和认知,并分析探讨了建筑岩土保护、土体结构受力、房屋顶部渗水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接下来同学们将利用专业优势,从建筑活化、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方面为江西红土地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提出合理化建议。回到学校后,同学们还将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通过建筑信息模型软件(BIM),真实还原建筑风貌及内在结构样式和文化元素,实现影像再现,以数字赋能江西传统红色村落保护与活化。

 

“与历经数百年的红色古建筑面对面对话,让我们见识了古人智慧。一砖一瓦、一木一梁,每一道工序都是匠心呈现,蕴藏着我们土建类专业特别需要传承弘扬的工匠精神”,实践队成员、全省红色班级“钱七虎班”学生黄嘉伟表示,“我们也在调研过程中思考建筑与文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更深入地思考如何挖掘当地建筑文化价值,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青春“筑”力童心梦 古建筑保护焕新芽

 

“小朋友们观察自家的房屋有什么特点?”“这种精巧的梁架结构有没有见过?”“大家在村里什么地方见过天井?”文明实践站内,连续多场“探寻古建筑之美”的建筑科普课堂火热开展。大学生志愿者吴邦欣就地取材,从赣东北当地房屋结构特点入手,结合自身研学时的见闻,发挥建筑学的专业特色优势,通过图片展示、视频讲解向留守儿童们讲授中国传统建筑的巧妙绝伦与劳动人民的匠心智慧,在为留守儿童提供关爱成长服务的同时,宣扬古村落历史文脉,传播古村落保护理念,让守护历史文化遗存的意识渗透进村镇的最小“单元”。 


 

360截图20240711114031878.jpg

 

为了引导孩子们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志愿者们还带领孩子们进行了榫卯结构拼装比赛,孩子们在拆装过程中积极热情,在小游戏和互问互答的环节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古建筑文化知识,用实际行动唤起公众对古村落保护的关注与参与。

 

“每次开展建筑科普志愿服务,我们都是自己动手制作模型、查找资料、打磨课件,虽然要花很长时间,但刚听到小朋友问‘哥哥,你们明年暑假还会来吗?’,我觉得一切都很值得。”大学生志愿者吴邦欣说。同为主讲的大学生志愿者张力予深感认同,“在这个‘学’与‘教’的身份转化过程中,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先辈们筚路蓝缕搞建设的艰辛,也越发深刻认识到,这些建筑背后的意义和价值。我希望以后能用自己的所学传递更多‘古建筑之声’,坚定理想信念,汲取文化自信,我们一直在路上。”

 

据悉,建筑科普进校园是该社会实践团长期开展的一项致力于科技文化传播的志愿者活动。截至目前,大学生们已在南昌、萍乡、景德镇、宜春等江西多地开展了80余场科技下乡活动。

责任编辑:李诗语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青春与乡村同行——东华理工大学“
2 2024智能计算与决策技术论坛在
3 以我为名 为国而战2024中国乒
4 吕国英:艺术,“自由”是“完美”
5 东华理工大学青年志愿者开展智慧农
6 如祺出行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挂牌上市
7 图∣中华诗苑:山翁《七绝•咏荷花
8 华东交通大学装备制造卓越工程师学
9 秋浦有嘉鱼
10 内蒙古一基层医疗机构开展“中医药
版权所有@中华时报传媒集团(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