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5月25日;
地点:江苏宜兴。
随着2023年芳庄村被评为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许多人慕名来到宜兴西部的千年古村,品尝舌尖上的美食——芳庄羊肉,踏访水乡特色遗存——水码头。这些操着不同口音的人在为这些分布在各处河浜,大小不一、规制各异的水码头惊叹的同时,不免也会产生一些想法:作为宜兴最大的自然村落,古村芳庄到底有多少只水码头?
带着这些疑问,今天上午云泾书友会组织村里部分网格员和古镇文化研究者踏勘现场,通过现场测量和询问的方式对古村水码头的数量和现状作了专题调查。
听说我们到后埠头去了解情况,村民吴阿南自告奋勇走在前面带路。70多岁的他是土生土长的芳庄自然村人,对后埠头浜水码头的情况了如指掌:“浜东面三只,西面也三只,规模差不多,位置基本对称。最东面还有一个专门用来挑水的码头......”我们一遍遍和他核对,他一句句不厌其烦地确认,边上一位女村民也跟在后面和了起来。当老吴走到一座民居旁讲到这堵墙上原先还有一方古碑,这位女村民声音高了八度:“这方古碑就在我家里,我开门给你们看!”
几年前,我们曾经听说过这方古碑,但从来没有见过其庐山真面目,今天真是天赐良机!轻轻拭去覆盖在碑上的灰尘,这方刻于道光九年(1829)的古碑上规范公正的文字赫然出现在我们眼前:“为严禁浜内堆积草荡及放鹅鸭......禁后,堆积草塘于埠之外,不得进浜。其有鹅鸭入河,任凭驱逐......又並禁塘网船,不许进浜。”100多年前,古人保护河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们共同家园的意识依然值得我们敬仰!
在芳西自然村王家码头,我们偶遇了老朋友李春良。他饶有兴致地跟我们分享王家码头的故事,还提起当年河中心古人造的亭子和分水墩。怕我们理解不清,他手拿着砖头在地上画着示意图。在蒋巷自然村,两位尹姓老辈说起水码头的事来,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让。多少年过去了,有些水码头依然青春焕发,有的已经湮没或消失殆尽,回忆起来有些偏差是很正常,但村民们对家乡风土的这份热爱发自肺腑,这种感情热辣滚烫。
古村芳庄到底有多少只水码头?据初步统计有20多只,它们的规模、大小等情况也基本清楚。不过,我们的调查还只是开始,他们分别建于何时?如何来放大这些水码头的功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下一步的研究还在路上。
文/张建伟 陈晓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