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社会万象 > 人间万象
 
江西旅游:从古窑民俗博览区到御窑厂(图)
时间:2024/4/23 20:18:17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冯赣勇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与御窑厂是记者六到景德镇的最后两个行程。这两个地方也是我三次参加历年举行的“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上的一些如“千年窑火传递‘瓷业三圣’公祭”等相关活动,基本上必到的地方。

古窑民俗博览区(摄影:冯赣勇)

在这两个地方印象最深的是于2010年10月19日上午,参加第七届“2010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期间,出席在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内进行的景德镇明代葫芦窑暨清代镇窑(第3窑)复烧点火仪式。在活动现场与老友唐国强意外相会并留下了一张合影。

当年古窑留影(摄影:张洪)

2024.03.28上午09:20,记者一行从入住的酒店首先来到古窑民俗博览区观光。距离最近来此的时间已过去了12年,故此,当年的印象已经荡然无存。

古窑博览区留影(摄影:路人)

景德镇古窑民俗博览区是全国唯一一家以陶瓷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旅游景区。这里主要分为历代古窑展示区、陶瓷民俗展示区、水岸前街创意休憩区三大区域。


水岸前街一角(摄影:王珏)

在古窑展示区,人们可以看到从宋代到清代的古窑。汇集了古建筑,古作坊,古工艺,古窑房,古园林,是景德镇陶瓷文化的缩影。浏览景区内瓷器品种多样,有清代镇窑、明清御窑、明代葫芦窑、元代馒头窑、宋代龙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景点,以及明清时期景德镇手工制瓷的工艺过程以及传统名瓷精品。

风火仙师庙(摄影:冯赣勇)

宋代龙窑陶瓷民俗展示区有十二栋明、清时期古建筑,有陶瓷民俗陈列、天后宫、瓷碑长廊、水上舞台瓷乐演奏等景观。水岸前街创意休憩区内有昌南问瓷、昌南码头、耕且陶焉、前街今生、木瓷前缘等瓷文化创意休闲景观。

古窑内景区亭台(摄影:冯赣勇)

记者一行走进位于青山环抱中的景区,顺着观光道漫步而行。透过左侧松竹掩映的后面是一片碧绿的湖泊,景色秀丽。

古窑湖畔码头(摄影:冯赣勇)

来到湖畔,只见旗杆上迎风飘扬着一面黄底红边的旗帜,中间绣着两个黑色的繁体字“码头”,透着一股浓浓的古韵遗风。

童宾塑像(摄影:冯赣勇)

再往前行就来到一座广场,正中是窑神童宾的巨幅雕像。只见一手擎着火炬,一手攥着拳头的童宾,两眼炯炯有神看着前方。整座塑像的人物栩栩如生,十分壮观。

童宾塑像留影(摄影:路人)

在瓷都制瓷历史上,童宾和督陶官唐英是深受景德镇人敬仰的。童宾,当地里村人,明代烧瓷技师。明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奉命到景德镇督造青花大龙缸。龙缸大而厚,入窑经高温烧制,不是变形就是坼裂,烧造十分困难。

古窑炉火(摄影:冯赣勇)

潘相为尽早完工,用各种方法紧逼、残害瓷工。童宾为了表示反抗,纵身跃入窑内,以身代薪,被窑内炉火烧死。没想到众人次日开窑,发现龙缸奇迹般烧制成功。为了纪念童宾,当地人为他建庙,敬他为窑神,又被称为“风火仙师”。

唐英督陶壁画(摄影:王珏)

而说起名誉全球的景德镇陶瓷,更是不得不提对景德镇的陶瓷产业,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位人物唐英。公元1728年,唐英因其能诗善画兼长篆刻,加之做事踏实,深得皇帝的赏识,因而被雍正派驻景德镇御赐窑厂监督。也因此机遇,唐英与景德镇陶瓷结缘,并将景德镇陶瓷推至中国陶瓷工艺顶峰,闻名中外。

古窑博览区一角(摄影:冯赣勇)

由于雍正皇帝极高的审美追求和唐英做事的认真踏实,唐英监管的景德镇御窑厂造出的官窑瓷器既保持了皇家御用之物的富贵大气,又不失文人阶层的儒雅意趣。几乎达到了“增一分则拙,瘦一分则陋”的境界。

清园(摄影:冯赣勇)

经过古窑火炬广场继续往前行就来到了清园。清园有玉华堂、大夫第、沧溪民宅、窑柴行老板住宅四栋清代建筑。明园有闾门、店铺、祠堂、民宅等八栋建筑。


古窑内遐想(摄影:冯赣勇)

清园、明园有保留的和整体搬迁来的明清里巷和古建,内有陈设与附图,再现了十五六世纪景德镇制瓷业的风貌,古老的烧窑手工技术与过程,呈现古人们烧窑的艰辛过程与生活场景。

走进历代瓷窑区(摄影:冯赣勇)

走进历代瓷窑展示区,这里展示有古代保留下来的和复建的宋代龙窑、元代馒头窑、明代葫芦窑、清代狮子窑、清代镇窑、以及明清六座御窑共11座瓷窑。

古窑景区留影(摄影:路人)

龙窑(宋代,复建)为中国传统陶瓷窑炉之一,利用自然山坡砌筑,形状似龙而得名。龙窑结构简单,一般以茅草、树枝等为燃料。造价低、装烧量大。


馒头窑(摄影:冯赣勇)

馒头窑 (元代,复建)是景德镇宋元明时期使用的典型瓷窑之一,窑形似馒头而得名。有的馒头窑窑床平面呈马蹄形,又称马蹄窑。


葫芦窑(摄影:王珏)

葫芦窑(明代,复建)因窑状如葫芦,故称葫芦窑。葫芦窑分前后两个椭圆形窑室,前室高,后室矮,且前宽后窄,前短后长,形似半个葫芦卧于地面。


狮子窑(摄影:冯赣勇)

狮子窑(清代,复建)又称槎窑,用于烧造民间日用瓷的窑炉。以树枝杂木为燃料,因投柴口大,外形像狮子,故称狮子窑。明清六式御窑(复建)专门烧造皇家御用瓷器,皇家御瓷仅供宫廷使用,严禁流向民间,它们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制窑水平。


镇窑(摄影:冯赣勇)

六式窑炉各有不同,每个窑炉只能烧制一个品种,名为青窑(烧制小件青花瓷)、龙缸窑(烧制大龙缸)、风火窑(烧制多品种瓷器)、色窑(烧制高温颜色釉瓷)、爁熿窑(烧制中低温瓷)、匣窑(烧制窑具匣钵)。

镇窑内一角(摄影:冯赣勇)

清代现存的镇窑是景德镇清代蛋形窑的唯一遗存。镇窑是一种窑式类型,因景德镇首创而被冠以“镇窑”。此处的这座镇窑是现存最古老、容量最大、烧造品种最多的柴窑,一直用到上世纪90年代才停窑。

窑柴(摄影:冯赣勇)

窑房是穿斗式木构架建筑,烧炼以松柴为燃料,故又称“柴窑”。从装窑—烧窑—冷却—开窑,要一个月的时间。手工制瓷技艺,清代琢器作坊,世界最古老制瓷生产作业线。

古窑民俗博物馆(摄影:王珏)

当日上午10:40,结束了古窑民俗博览区的参观,记者一行来到第二个景点:御窑厂官窑,这里即古代官方创办的窑厂。记得“2010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中的“千年窑火传递暨‘瓷业三圣’公祭”仪式,就是在景德镇御窑厂拉开的帷幕。这里也是我不止一次来过的地方。


景德镇御窑厂(摄影:冯赣勇)

整个御窑厂遗址博物馆景区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序列展示,这里内容大致包括三馆、两房、两“人”、一中心。三馆是:景德镇御窑厂历史陈列馆、景德镇御窑工艺博物馆、景德镇官窑博物馆。

走进御窑厂景区(摄影:王珏)

两房为:遗址西侧明代窑炉遗迹保护房和珠山北麓遗址保护房:两“人”指:明代御窑厂窑工童宾(佑陶灵祠)和清代御窑厂督陶官唐英(碑廊与唐英广场);一中心即:文物修复中心,展示出土官窑陶瓷修复的全过程。

明代制瓷作坊遗址(摄影:王珏)

进了御窑厂大门的左侧就是明代制瓷作坊遗址区。遗址的考古发掘面积约300㎡,其中有宣德、正统及明中晚期墙基、地面等建筑遗存;发掘出宣德或正统时期澄泥池、明中晚期辘轳坑等成型作坊遗迹,以及大量明中晚期匣钵、陶缸等生产工具,还有宣德、正统、成化时期的御瓷碎片等。

佑陶灵祠(摄影:冯赣勇)

继续往前走就来到了佑陶灵祠。佑陶灵祠的清代遗构已毁,现存的地面建筑是于2002至2009年间御窑厂遗址大规模保护工程实施时重建。历史上的佑陶灵祠由牌楼、广场、祠庙和7尊窑工神像构成。

御窑厂景区一角(摄影:冯赣勇)

祠堂大门前矗立两方石碑,分别刻有唐英《火神传》和年希尧《重修火神庙碑记》;祠堂大门上方悬挂“佑陶灵祠”青花牌匾,为清代督陶官唐英的手笔。传说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太监潘相来到镇上督造青花大龙公祠。

御窑工艺博物馆(摄影:冯赣勇)

继续顺路而行,经过中国御窑工艺博物馆之后,迎面看到一座高大雄伟的楼阁,它就是龙珠阁。在距离龙珠阁前方有一处御窑厂地形的瓷片,透过中间镂空的地方,正是龙珠阁的主体建筑。大家纷纷在此拍下一张龙珠阁的艺术照。

龙珠阁艺术照(摄影:王珏)

坐落于御窑厂珠山山丘之上的龙珠阁为上世纪1990年仿古重建,阁高三层,广阔数丈,围以红墙,复以黄瓦,气象威峨。阁之大门及内殿梁柱均髹以红漆,金碧辉煌。


龙珠阁留影(摄影:冯赣勇)

追溯历史,20世纪40年代尚存一组二层木构建筑。清嘉庆二十年《景德镇陶录》中称这组建筑为“朝天阁”,原文记载“珠山上有朝天阁,有冰立堂,有环翠亭,今并改替,惟厂署规制如旧……

龙珠阁前景色(摄影:冯赣勇)

龙珠阁北面阁基内出土光绪年款白釉瓷片,其它地段发现清代御窑支烧窑具。今日重建的龙珠阁高大华丽,内部空间宏阔,现为御窑遗址内地标性建筑,为御窑厂代表性建筑,不仅是一处重要的展览场馆,也成为景德镇的城徽。

走进龙珠阁(摄影:冯赣勇)

走进龙珠阁一楼大厅,这里展示的是清代御窑厂陶瓷雕塑微缩景观,后面的梁柱上有一副对联,上书为:景德官窑烧御器龙珠翠阁列珍陶。阁内还有《唐英督陶》《景德瓷韵》等一些壁画。

景德瓷韵壁画选(摄影:冯赣勇)

走出龙珠阁来到御窑厂的东侧是一片利用了老城区的老弄堂进行了遗址配套的改造的区域。狭长的龙缸弄与弄口的龙珠轩是两层的砖木结构建筑,该建筑原来是著名的中国陶瓷肖像画的一代宗师吴康的住所,是中华民国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的金融商贸建筑。

御窑厂老弄堂景区(摄影:冯赣勇)

景德镇的里弄因瓷而生,为了方便瓷器的制作和销售,一些工匠和作坊主,在瓷窑周围建起了一些民房、店铺,渐渐的,一座座紧密相连的民窑和作坊形成如今的里弄和老街的雏形。而远古与现代的交融景象,也在这片区域内从一个侧面得到了展现。

龙缸弄留影(摄影:冯赣勇)

作为封建社会的官窑是专为皇宫内院制造皇上用的瓷和皇帝赏赐臣僚的御瓷的御窑厂。由于御窑厂的特权所在,历来荟萃着景德镇的陶艺精英和能工巧匠。它虽然专为皇帝烧制瓷器,而客观上则为中华民族创造了大量瓷文化的奇珍异宝。

御窑厂老弄堂街巷(摄影:王珏)

回首历史,除了不少瓷器珍品流失于海外,至今尚有许多陶艺珍稀品为故宫博物院所珍藏,并向海内外游客作展示。御窑厂是官窑的象征,是陶艺瑰宝的摇篮。总之,参观瞻仰御窑厂,也为我六到景德镇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归途景色(摄影:冯赣勇)

当日下午17:38,结束了皖赣行的记者一行,由表侄子李少治送我们到景德镇北站返京。乘上通往北京的G2566次高铁疾驰向前,窗外视野所见,列车从油菜花海中穿行,行驶的动车组与金色的花海构成一幅美丽和谐的画卷,令人赏心悦目。有人说皖赣线沿途风光无限,真是名不虚传啊……(图文:冯赣勇)


责任编辑:米娅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江西旅游:从古窑民俗博览区到御窑
2 江西旅游:又见仿古陶瓷艺术家熊璧
3 湖南隆回羊古坳镇:创建再生稻示范
4 太和县直幼儿园走进新华书店开展研
5 安徽太和:集南小学开展法治教育报
6 安徽太和县倪邱镇开展校外托管机构
7 内蒙古乌兰浩特市“医共体”家庭医
8 安邦护卫:以爱心公益活动感恩社会
9 迫不及待!冰城的丁香花提前绽放
10 卫江安受聘原平市高质量发展智库专
版权所有@中华时报传媒集团(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