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海南黎锦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李卫良 摘要:黎族传统织锦是世居海南岛的黎族古老精湛的手工技艺,是海南岛独特的世界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它充分展现着一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一个民族文明宝库中十分丰富的资源素材和难得的稀缺资本。本文以海南五指山为例,通过开展黎锦产业田野调查,该地区如何对黎锦产业进行传承与开发,助力乡村振兴,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黎族传统织锦上的纹样丰富多彩,种类繁多,蕴含着黎民族的民族文化、历史记忆,以及黎族人民对生活的希望,是表现黎族传统织锦价值的最直观、生动的研究要素。 关键词:黎锦产业;传承与发展;乡村振兴 引言 黎族是一个具有悠久服饰文化的少数民族,有着浓郁的风俗习惯和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历史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而黎锦是黎族人的民间织锦也堪称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历史已经超过3000年,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其色彩绚丽,工序复杂,通过纺、染、织、绣四大技艺,构成飞禽走兽和奇花异草等丰富图案,极富有民族装饰风味。黎锦服饰异彩纷呈,款式具有古老性和多样性,黎族服饰及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其历史研究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及旅游开发价值深远,成为海南本土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 
▲工艺美术大师符关香巧织黎锦。记者容嘉鹏/摄 一、黎锦市场发展现状 海南黎锦自1987年成立专门的科研机构开发以来,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从1987年到2003年,海南只有一个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从事黎锦、民族工艺的研究、开发与生产,2003年后,该所与海南省民族研究所合并,更名为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从1987年自1992年(1992年召开全国织锦专业年会)期间,海南省民族织锦工艺研究所已开发出黎锦产品有挎包(大小)、手提包、壁挂(大小装框)、枕头、沙发坐垫、被单、窗帘布,以及系列民族服装等产品。2004年后,陆续有几家开发黎锦的企业研发黎锦产品。2006年以来,有了政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开发的专项资金扶持,海南省民族地区(原自治州九个市县)都有了黎锦传承开发基地,以及省内几家黎锦开发企业,这都属于黎锦产业开发的前期。 (一)黎锦的工艺复杂、工序繁复而导致的传承困境 黎锦主要以手工制作为主,黎族的民间手工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种类繁多,丰富多彩,包括纺织、编织、独木器制作、雕刻等方面,这些民间工艺好处在手工制作状态,处于原始的发展阶段,尚未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这种手工艺主要是为了满足家庭生活的需要,每个家庭在农业生产之余都从事这些手工制作。这些手工业在民间流传悠久,制作工序复杂,正是因为黎锦的工艺复杂、工序繁复,很多年轻人都望而却步,使得黎锦的技术后继无人,从而有逐渐失传的可能。 (二)原料来源导致的传承窘境 黎锦是纯手工制作,是黎族人民用自己纺织的线一根根亲手编织起来的。这些线的来源一般分为麻和棉两种。麻来自山上的麻藤,采回来后放在锅里煮熟,然后用将皮剥下,搓成麻线。而棉来自于树上的木棉。黎锦的染色全是采自山上纯天然的植物,将植物的汁水熬制成液体,然后将黎锦线放进去染色。这样染制出来后色泽艳亮不易褪色,而且是纯天然的,对皮肤无伤害。但是随着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野生麻藤的逐渐减少,这种以天然材料为主的古老的织物,将面临“无米之炊”的窘境。 2009年,黎锦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此,黎锦开始走向世界,向世人展示海南黎族独特的文化魅力。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黎锦、黎族服饰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光明的前景。 二、黎锦市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黎锦是海南省黎族地区传统的手工织锦,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是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中的珍品之一。然而,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黎锦文化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如技艺传承不易市场萎缩等。 (一)缺乏开发生产的后续思路 在传承的基础上如何去开发黎锦产品,通俗的说法就是“我们该做什么,怎样去做”的概念,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不断努力实现。现在存在的问题是海南民族地区许多乡镇的传承基地传承培训工作结束后,开发产品概念淡薄,下步工作难以进行,不能有效助力民族工艺的产业振兴发展。 (二)系列产品开发力度不够,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开发适应市场化的系列黎锦产品及有黎锦文化元素的本土旅游工艺品是开发产品的首选,目前影响黎锦开发直接因素表现在于原材料开发和生产成本高以及创新产品几个方面,要以结合内地同行业厂家+网络联合创新模式进行系列产品开发。 (三)如何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的优势及海南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开发系列黎锦旅游产品 黎锦旅游产品包括旅游工艺品及黎锦文化旅游产品。海南旅游工艺品,如热带岛服、黎族苗族工艺品、珍珠产品、海产品、花梨木、沉香、降真香、椰子、土陶艺等为主体,可在旅游工艺品方面增加黎锦文化元素。黎锦文化与旅游融合,在乡村生态游方面增加黎族棉纺织技艺的“纺、染、织、绣”工艺的作坊观摩、体验,游客亲自操作,从中体验和感受黎族服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四)缺乏专业性较强的策划设计及营销队伍 以研究所+公司+高校+生产作坊+旅游市场的经营模式,推进黎锦市场化发展,吸收高校人才助力及加大人才培训,针对性地助力产业振兴。 (五)黎锦产品、精品不够丰富 多出黎锦精品,适应高端旅游市场及高端会议产品需求。高端旅游市场包适中大型的旅游集会、游轮盛会、旅游体育运动会,如海南国际旅游岛欢乐节,海南黎族苗族传统节日“三月三”,海南国际旅游岛自行车联赛等方面。会议产品包括会议日常用品、礼品、场所布置、景观等,以办会办展增强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六)传承与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如何把黎锦文化融入到家装和城市建设当中 让建筑从源头上有黎锦文化,将黎族三千年文化的精髓与现代科学技术古今结合,进一步扩大黎族文化与黎锦工艺产品的广泛宣传。 三、推动黎锦产业化发展 促进乡村振兴 保护和弘扬黎族文化是政府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为了更好的保护和发展黎锦,必须要放开思路,引入创新机制,将传统黎锦逐步发展成为特色产业,让黎锦在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力。把握海南省建立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的重大历史机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发展黎锦产业,培育“五指山黎锦”品牌;加强黎锦产业与旅游业、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深度融合,帮助贫困地区农户脱贫致富,在保护和弘扬黎族传统文化同时,为区域经济培育新的增长点。 (一)清晰明确的发展思路。做黎锦,怎样做? 近年来,在传承方面我们已作出了一定的成效,现在每个黎族乡镇基本都有黎锦技艺传习中心。再下一个阶段,我们需要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向市场化发展。创新需要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自然资源、人文发展等方面优势进行产业和产品创新。 (二)适应旅游市场的系列产品开发 产品开发包括已进行的系列民族服装、服饰、岛服及旅游工艺品,配合本地自然资源,如“花梨木、沉香、土陶、藤艺、珍珠、椰雕”等土特产,都可以融入黎锦文化元素,扩大生产范围,丰富产品样式。大型的节庆活动、会议、体育运动比赛等项目,都可以介入黎锦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品元素进行产品开发。 (三)积极推进乡镇黎锦产业化 把黎锦产业化开发融入到农村产业振兴工作中,在农村、乡镇、学校及城市都应开展“非遗”产业化开发,加入专业学校,以及有关专业厂家联合贸易经营企业,融入到国内外知名品牌,把黎锦产业推向世贸港建设的前沿,形成海南独特的靓丽风景。 (四)新形势发展中应有的专业研发团队和先进的营销策略 结合专业高校和吸收国内外同行业厂家先进的管理经验,积极参与国内外专性的学习与观摩,与同行业厂家合作交流,多举措提升自身队伍专业化水平。 充分利用先进团队对黎锦产品的创新研发、品牌宣传及市场开发推广的资源,不断推进黎锦的产业化、品牌化、特色化进程,把黎锦打造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向国内外市场的拳头产品。 (五)把黎锦和“非遗”文化融入五指山地区“六园”建设中 黎锦及“非遗”文化产品不仅可以成为海南重要的旅游工艺品,也可以成为民族服装、服饰、岛服等,丰富海南旅游市场,建设浓郁的黎苗文化精神家园,把黎锦和“非遗”文化融入到家装、城市建设、旅游文化、生态发展中。比如,参与到五指山市革命初心悟园、州府故园、美丽田园及美化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可作为海南旅游文化的标识,助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推动黎锦业业化,带动乡村振兴。 四、海南自贸港独特的“海南锦绣”名片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丰富了旅游的形式,旅游使文化传承与传播更具活力。“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们要让黎锦这一民族文化遗产走进自贸港建设,走进每个家庭美好生活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记忆的承载体,凝结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轨迹,成为当地文化传播的独特“名片”。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好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助力海南自由贸易港文化产业的发展。黎锦作为海南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需整合资源,打造出龙头企业,树立出知名品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不断进行工艺创新,适销对路,才能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打造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向国内外市场的拳头产品。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是黎族人传承了3000年的古老技艺,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锦图案丰富、做工精细、种类繁多,是黎族人民的智慧结晶,蕴含着浓厚的黎族文化。可以说世界上难以找到两块完全一样的黎锦。黎锦手艺人一针一线地勾勒着每一个细节,将黎族历史融入精美的黎锦作品中,也将民族文化传递下去。自2006年黎锦技艺成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以来,愈发受到人们关注。如今,黎锦不仅出现在时尚的舞台上,也以新颖的文创产品形式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在不断的传承与创新中,黎锦正展现出它无限的潜力,逐渐成为海南的一张独特名片,绽放光彩。 在海南民族文化这片热土之上,为黎锦化产业不断付出努力和汗水的追梦者们,在打造文旅新时尚、建设美好新海南的进程中勇立潮头,以坚定的信仰推动海南文化产业的不断向好发展,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为海南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在海南自贸港建设的强劲东风中,将以黎锦为代表开展非遗保护传承的创新实践,以更强声势绘制“海南锦绣”名片,讲好海南自贸港故事,把海南打造成为展示中国风范、中国气派、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 结语 黎锦有着悠久而璀璨的历史,具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唯一性,其独特的社会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海南省政府高度重视黎锦的保护与开发,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产业发展还存在深层发展的潜力。如何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大背景下,以及在建设美好新海南的进程中,充分利用黎锦资源优势,将黎锦产业做大做强,有效融入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并成为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对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坚持系统规划,科学谋划,统筹推进黎锦产业保护与发展。注重市场导向,及时推动传统黎锦技术发展变革,适应市场竞争。进行“新旧”调和,既保持传统黎锦技艺、特色,又在设计销售、生产宣传等方面引入新鲜理念,特别是引进、发展新锐人才,用现代思维为传统技艺助力。 坚持“市场为本、融合为魂、人才为基、政策扶持”的发展理念,根据市场需求促进黎锦发展,让黎锦在发展中获得新的竞争力。保护传承黎锦文化,促进黎锦与先进元素深度融合,让黎锦在融合发展中获得新的生命力。着力构建“人才+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格局,让人才为黎锦发展贡献支撑力。强化政策扶持,切实解决产业发展存在问题,让政策为黎锦发展提供支持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