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走进大陆 > 社会视点
 
试论黎锦技艺探索与传承发展
时间:2023/11/17 4:31:07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容炜俊 容嘉鹏

试论黎锦技艺探索与传承发展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容炜俊

摘要:海南黎锦,源于我国海南省黎族的传统手工艺,拥有悠久的历史。黎锦不仅是黎族人民的生活用品,更是承载着丰富的黎族历史文化信息。从黎锦的纹样和色彩中,我们可以窥见黎族的历史变迁、民族信仰和审美情趣。

黎锦的制作工艺独特,主要采用棉线、麻线等天然材料,通过织、染、绣等多种手法,创作出图案丰富、色彩艳丽的黎锦。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黎族的“缬染”技艺,将植物染料与织物相结合,使黎锦呈现出自然的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黎锦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也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如今的黎锦不仅仅是传统的衣物和饰品,还发展成了家居用品、艺术品等多种形式,让黎锦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传承和发扬黎族文化。

关键词:黎锦技艺;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

引言

海南黎锦,源于我国海南省黎族的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黎族人民将黎锦视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世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黎锦艺术风格。黎锦不仅仅是一种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黎族人民智慧和情感的结晶,承载着民族的历史记忆和文化精神。

黎锦的制作工艺独特,从纺线、织锦到图案设计,均由手工完成。其中,织锦技术最为精湛,以经纬线交织而成,图案精美,色彩艳丽。黎锦的图案主题涵盖了自然、动物、人物、器物等方面,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展示了黎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黎锦的织造技艺源远流长,在中国棉纺织品发展史上有极高的历史和工艺价值,是黎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民族文化的沉淀和智慧的结晶。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工艺美术大师符关香巧织黎锦1.jpg

▲工艺美术大师符关香巧织黎锦。记者容嘉鹏/摄

一、黎锦特点概述

黎锦起源于中国海南,是一种黎族妇女手工织绣的传统棉布,经纺、染、织、绣四步制成。黎锦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也被誉为中国纺织史上的“活化石”。黎锦不仅是黎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更是人类文明重要的文化遗产。

黎族聚居区主要分五大方言区,分别是哈方言区、杞方言区、赛方言区、润方言区、美孚方言区,各方言区的织绣纹样各不相同。因为黎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服饰上的图案就成为大家认同的符号,也是区分各方言区的重要标志之一。

黎锦的图案纹样取材广泛,生动体现了黎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感悟,是黎族人民审美情趣、宗教信仰、民族风俗的反映。黎锦的图案纹样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分别为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几何纹和汉字纹。

黎锦色彩鲜艳,清朝诗人程秉钊以“黎锦光辉艳若云”称赞黎锦之美。传统黎锦纱线的染色颜料多取自天然植物,其色彩风格以黑色、棕色等为基本色调,再配以红、橙、白、青、蓝等艳丽色彩。织造黎锦所用的工具、原料、技艺基本相同,由于黎族各方言区的喜好、习俗不同,在色彩搭配上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不同方言区的黎锦在图案纹样、色彩风格上各具特色。

黎锦的色彩、图案、工艺无不体现了黎族人民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由于其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工艺价值,黎锦在2006年被我国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黎锦传承与发展的困境

黎锦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度领先中原地区。随着时代的进步,黎锦的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纺织品已实现机械化大生产,种类繁多、风格万千,生产技术和规模远胜于黎锦。使黎锦的外部生存环境越加恶劣的因素还包括: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加大了黎锦传承的难度;传承人数量的减少;供需不平衡;产品缺乏创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等等。

(一)传承的困境

因为黎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制造技艺缺乏文献资料记载,黎锦的制造技艺以黎族妇女世代手口相传的模式进行传承,这种古老的模式加大了黎锦传承的难度。

传统的黎锦纱线采用植物染色法,染料就地取材,天然环保,色彩不拘泥于现代配色的法则,呈现出鲜艳生动的效果。天然染料为有机染料,取自自然,安全度高,但是天然植物染色法也存在局限性:一方面,原料的数量受植物产量的局限;另一方面,染料的制取工艺繁复、生产周期长、成本相对较高。天然染色的纱线几乎已被化学染剂染制的纱线所取代,天然染色技法几近失传。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黎族人民也有了更多样性的出路。对年轻一代的黎族人来说,读书、外出务工等成为了他们更好的选择,黎锦技艺的传承一度面临后继无人的局面。

(二)市场发展的困境

市场上黎锦产品的用途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黎族人民自产自销的生活用品,另一类是旅游纪念品。

黎锦多是由黎族妇女在农闲时织造,生产规模小、产量低,而且各家的产品类似。传统模式下生产的黎锦生活用品价格低、利润少、式样单调,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随着现代通讯业的发展,黎族人越来越多地接触并接受了外来文化,大多数年轻的黎族人追求轻便和时尚,穿着打扮与汉族人无异,只有在节日或在旅游景点进行民族表演的时候才穿黎锦服饰。

黎锦旅游纪念品的情况也一度不容乐观。普通商品价格低廉、品质粗糙;精品的价格虽高,但生产周期长、产量低,且品类单调,缺乏个性化设计,基本都是筒裙、披肩一类的常规服饰品,难以让外来游客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三、黎锦的发展保护之路

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社会上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文化交流传播的趋势越加明显。放眼全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已经不仅仅是个别国家和地区的事务,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和国际性。对非遗的保护和发展,世界其他国家有着各具特色的方法和经验,所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国的非遗保护经验,对我国非遗的传承与发展有着相当的启发和参考价值。

(一)教育传承

海南地区一些中职院校开设了黎锦专业,黎锦专业班内除了应届学生还招收成人学生。黎锦专业班的优势在于汇总整理了黎族不同方言区的黎锦技艺,有助于学生全面地学习黎锦技法。但是中职院校的黎锦专业,在授课内容中未设置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内容。具有手艺的黎族女性始终处于产品生产链的低端,并不懂得如何将技术转化为财富,这就需要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课程设置。可以通过实习、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与市场紧密对接,避免与社会需求脱节。实际上,如何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是各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共同面临的议题。

海南省五指山市开设了黎锦技艺传习所,将黎锦的传承融于学校的教育体系之中,对青少年从小进行黎锦文化的宣传教育和织造技术的启蒙,增强少年儿童的民族文化自信心和保护传承意识。但是,目前我国黎锦文化的宣传教育范围主要集中在海南地区的中小学,存在局限性。应进一步扩大宣传教育范围,让全国人民都能有机会感受黎锦的魅力。

(二)法律政策及相关制度的完善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正在逐步完善。我国于2011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地方非遗保护政策体系也逐步健全:2009年1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2011年又制定了《海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办法》,其中对黎锦传承人的认定、黎锦传承村的命名等作出了规定。目前,海南省黎族聚居的各市县都设立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传习所,由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收徒授艺,教授传统的纺纱、染色、织布、刺绣等技艺。但是一些黎锦传习所存在形式主义的问题,应付演出活动和新闻采访成了一些非遗传承人的主要工作,根本无暇收徒传艺。政府对于非遗保护工作的监督管理还有待完善。

我国在利用中央立法的同时,还可以适度加强地方立法以保护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立法、执法、司法等多方面强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治建设保护。

(三)旅游开发与非遗保护的结合

海南的黎族聚居区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旅游特色。在特色的民俗节日,比如农历三月三的迎春节、农历六月二十的军坡节等,黎族人民都会穿着黎锦盛装,载歌载舞游行表演。传统黎族手工艺除了黎锦还有藤编、制陶、编席等,也可作为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然而,目前我国非遗保护与旅游资源的结合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游客的参与度不强、当地居民的参与度低、知识产权制度不完善、创新旅游商品少、缺乏科学规划管理等。

(四)黎锦产品的创新

目前国内一些设计师、企业和政府组织已经开始着手开发黎锦创新产品。2020年11月19日至11月24日,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海口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了2020海南锦·绣世界文化周。其间,“2020海南黎锦及纹样服饰创新设计征集遴选活动”以“黎锦传承与创新”为征集主题,面向全球征集佳作,旨在推动社会各界对黎锦图案纹样的社会学研究和美学价值的传播,让亟需保护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织锦的纺、染、织、绣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激发古老服饰文化和黎族纹样在当代社会延续的生机活力。

五指山市的85后黎族女子创办了一家黎锦公司:海南山上黎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工作团队里既有老艺人,也有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不同年龄层在交流中碰撞出新的火花,带来出其不意的效果。“我演奏黎族鼻箫时,团队中的90后成员抱着一把西洋吉他在旁边伴奏,这种跨界合作很奇妙。”拥有数十年黎乐演奏经验的老艺人符亚荣说。近两年来,他常常与卓书颜工作团队中的年轻人到五指山市街头或黎寨进行“快闪式”的创意表演,收获了不少人气。这种人气,意味着受众对传统文化的接纳与理解,进一步架起了文化传承的桥梁。

五指山市陈孟丽所织的黎锦就十分别致:她把传统的黎锦元素和时尚潮流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适合当代年轻人审美的服饰和文创产品,让黎锦以一种更年轻化的方式,被更多年轻人所接受。

(五)数字化保护与媒体推广

在新媒体时代,用数字化手段为广大人民群众甚至世界人民构建一个认识黎锦的空间,将极大推动黎锦文化的传播。在媒体推广方面,黎锦文化的传播急需一个现代化的新窗口,可以通过专业团队用音乐、影视等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将黎锦之美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大众面前,为其赢得更多的关注目光,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搭造一座沟通的桥梁,以一种当代人民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宣传和保护黎锦。

四、结语

黎锦,源于过去,传承至今,更要走向未来,黎锦技艺的传承和黎锦文化的传播任重而道远。开展黎锦发展保护工作,需要政府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非遗保护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不断提升黎锦文化的人文意识、重点保护传承人和培养继承人、开展多样化的民俗活动、拓展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改进黎锦产品的市场营销理念等方式,不断深入挖掘黎锦的艺术、文化价值,传播黎锦文化魅力,使黎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可持续的发展。

黎锦作为黎族文化的载体,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黎锦工艺的发展,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黎锦作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代表,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可以增进国内外文化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网络——中华时报标志.jpg



责任编辑:荣耀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河北邯郸交警支队魏县大队治源头、
2 文化大學華語教學講座:開啟教學創
3 青連兩岸閩都尋福 20
4 深圳高校臺灣師生嘉年華 
5 第四届「心心相印」深台兩岸青年交
6 聚焦高质量发展,推动香港由治及兴
7 第4屆海峽兩岸學生棒球聯賽&nb
8 邮政“绿”滋养蜜桔“红”
9 海峽兩岸交流融合月 深圳盛大開幕
10 浅论海南黎锦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版权所有@中华时报传媒集团(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