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黎锦产业发展及存在问题的思考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容炜俊 摘要:黎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有着浓郁的风俗习惯和古老的民族文化传统。黎锦是黎族人的民间织锦,也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其色彩绚丽,工序复杂,通过纺、织、染、绣四大技艺,构成飞禽走兽和奇花异草等丰富图案,极富有民族装饰风味。“黎锦光辉艳若云”就是古人对黎锦发出的由衷赞美。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进入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使黎锦真正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振奋了黎族人民的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黎锦 引言 黎锦对于黎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这种不可替代性却在近代随工业革命高度发展而日渐衰落、濒临灭绝。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采用田野调查的方式对海南黎锦进行深入地考察研究。通过梳理黎锦的历史、艺术成就和对黎锦传承人的从艺经历、传承脉络等信息的深入挖掘,力图全面记录、研究海南黎锦的传承和发展状况。并针对目前黎锦织造技艺面临失传的窘态,从政府、专家、传承人个人层面分别提出保护对策,为更好的继承和发展海南黎锦的传统艺术和进一步对其作深入研究提供思路。文明是一个不间断的延续过程,让黎锦这份珍贵的传统织造技艺世代相传,既是当代赋予的责任,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使命。 
▲工艺美术大师符关香巧织黎锦。记者容嘉鹏/摄 一、黎锦的保护发展现状 2008年6月,“黎族服饰”被国家文化部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海南省民族研究所被国务院、文化部核定为“黎族服饰”项目的保护单位。 2009年,在海南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省文体厅及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指导下,海南省民族研究所认真部署了“黎族服饰”保护的各项工作,成立了“黎族服饰”保护项目领导小组及黎族服饰普查、征集、研究、展示、传习等工作小组,制定了“黎族服饰”保护工作五年规划,落实了保护经费。从2009年3月开始,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有计划地派专家组分赴三亚市、东方市、五指山市、白沙黎族自治县、昌江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乐东黎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等民族各市县,开展黎族传统服饰的普查及实物征集工作,共征集到黎族五大方言区传统服饰100多件(套)。各专家小组又多次进行重点调查,采访了近百位黎族服饰工艺传承人。至此,该所已拥有了大量的调查采访及实物资料。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2009年,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以下简称黎锦技艺)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黎锦合作社加入,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并伴随着海南经济社会发展释放无限潜力,绽放瑰丽光芒。 2013年,海南省民族研究所织锦工艺设计人员和该所黎锦技艺传承人织造的《锦绣黎家》,历时一年,186.7米黎族民俗风情长卷织锦壁挂制作成功,喜获大世界基尼斯世界纪录证书,《锦绣黎家》已成为世界织锦项目之最。 黎锦技艺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首要问题是在推进黎族技艺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同时,履行好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承诺。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黎锦保护传承工作。加强顶层设计,发动琼中、白沙、昌江、乐东、陵水、保亭、东方、五指山、三亚9个市县共同推进,黎锦技艺保护传承工作掀开崭新一页。 高位推动之下,政府、企业、传承人,环环发力,形成守护合力。如今,黎锦技艺3位国家级传承人、25位省级传承人,以传帮带、合作社等形式带领村民们织锦创业,用黎锦“记录”新的历史。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在做好保护工作的基础上,十分注重推动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黎锦技艺迈释放潜力的第一步,便是成为助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硬技术”。各级政府鼓励传承人成立合作社、个人工作室。截至目前,全省建成黎锦技艺传习所65所。 二、黎锦保护传承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黎锦的传承与发展正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黎锦是中国最早的棉纺织品,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度领先中原地区。随着时代的进步,黎锦的外部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纺织品已实现机械化大生产,种类繁多、风格万千,生产技术和规模远胜于黎锦。使黎锦的外部生存环境越加恶劣的因素还包括: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加大了黎锦传承的难度;传承人数量的减少;供需不平衡;产品缺乏创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外来文化的冲击;现代教育理念的影响等等。 (一)自觉保护传承内生原动力不足 一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部分黎族家庭更愿意“理性”地通过市场交易快捷地满足家庭成员的着装需求,将更多的剩余时间用于其他家庭事务上。二是黎锦传统工艺繁杂、耗时费工,影响学习技艺的热情。三是黎族年轻人已不愿意穿戴传统服饰,长辈们也只在节庆活动、重大典礼时才偶尔穿着,珍贵的物质载体正在逐步消失。 (二)黎锦产业发展经营困难多 一是黎锦产品以观看收藏功能为主,使用功能弱化。二是黎锦产品价格昂贵,消费市场规模不大。三是研发创新能力弱,发展后劲不足。黎锦设计、包装、宣传、品牌推广专业人才缺失,产品花纹图案传统、款式单一、包装简单,与高昂的价格、消费者的期待不相适应,进一步限制了产品的销售面。 (三)保护传承发展资金有限 保护传承动力不足、开发利用效益不高、经营单位生命力不强,导致黎锦的保护传承发展主要还得依靠政府保障和扶持。 (四)材料和工艺的外来冲击 一是传统材料存在缺陷。黎锦染料需要从假蓝靛、苏木、牛锥木、姜黄、乌墨木、谷木等植物提取花、叶、果、皮、茎、心材,经过煮沸、浸泡等工艺制作而成,程序复杂、费时耗力。纯手工技艺产品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无法满足大批量的市场需求。各种大型活动和学校服装定制的黎族衣帽服饰,所采取的都是现代工艺。 (五)社会各界对保护传统与开发创新如何平衡看法不一致 政府部门和研究机构更偏向于保护传统技艺,市场和企业则更偏向于技艺发展的与时俱进,然而过分追求原汁原味,可能导致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过分强调市场开发,可能导致割断历史迷失自我。另外,社会各界对政府扶持与市场自主经营的平衡点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和态度。 三、加强黎锦保护传承发展的建议 为了突破发展瓶颈,进一步促进海南黎锦文化产业化,提高经济效益,从而反哺、保护传统黎锦文化。为此建议: (一)强化资金与政策支撑,加强政府支持引导 设立政府专项扶持基金,整合各部门资源,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上市公司,对黎锦文化产业开展多种形式的长期投资合作,鼓励小微黎锦文化企业以创意创新为驱动,走“专、精、特、新”的产业化道路。出台扶持性政策及法规,围绕扶持创意设计产业、文化旅游产业、文化品牌培育等重点,在用地、财税、融资、基础设施等方面出台一些支持力度更大的政策措施。建议完善组织领导和工作推进机制,定期协调和推进黎锦文化产业化的困难与堵点,有利于支持产业化发展。发挥党政机关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作用,在适当场合身着特色黎族服饰,如开展民族活动、接待宾客、参加两会等,彰显黎族服饰的独特魅力,为黎锦文化产业化的贡献力量。 (二)打造黎族文化名片,扩大消费市场 黎族纺染织绣技艺是海南一张重要的文化名片,建议深挖黎族故事,盘活黎族图腾,把黎族的传统文化、传统图案、传统服饰、传统物品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使用方式和场景上进行创新设计,更多地作为海南的代表性形象进行文化产品输出,让黎锦文化的价值上升到海南的个性名片。通过这些形象化、可触摸、可使用的物质载体来了解海南风情、理解海南历史文化,可应用于国家级会议纪念品、旅游文创产品等方面,助力黎锦文化走出海南,提高黎锦文化知名度,扩大消费市场。 (三)加强推广宣传,吸引青年消费群体 通过和青年人同频共振来保持黎锦文化的活跃度,刷新形象,营造良好的口碑,为消费群体迭代做准备。打造特色黎锦文化品牌及代言人,将黎族图腾与时下流行的咖啡、美甲、喷绘纹身、运动品牌等进行联名,通过抖音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渠道进行推广宣传,吸引岛内外青年人。创新产业化形式,迎合青年人喜好,将黎锦文化融入沉浸式推理馆、房车露营、风情拍照等休闲娱乐方式,注入海南特色黎族元素,深入挖掘青年人消费市场。加强与社区、学校、旅游、民宿、酒店、景区及更多商业机构进行跨界融合,举办特色民俗活动,吸引广大青年人参与。 (四)加强与名企合作,形成互惠互利产业链 借助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东风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政策红利,汇集民间力量,联合当地知名企业协会,开展文化产业化合作。如海南三亚市吉阳区博后村,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浪论地,皆是纯黎族聚居村寨,如今已通过发展民宿产业带动村民致富。黎锦文化公司或合作社可与其合作,通过设计黎族风情客房、发展黎族风情旅拍等方式,互帮互助、互惠互利,实现海南黎锦文化产业化。 (五)建立黎锦非遗传承人(大师)工作室,助力传承与创新 黎锦非遗传承人(大师)工作室是宣传、推广、发展、创新的动力源头,在保持传统技艺的前提下创新产品,使得黎锦与黎族服装及衍生品从图案和器型的设计,向材料、结构和功能的设计拓展,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工艺发展中面临的瓶颈,让黎锦文化产品形态更受现代社会、现代生活接受和欢迎。传承人(大师)工作室能够引领黎锦文化艺术产品扩大生产和销售,增加从业人员的收入,并能得到当地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也有助于培养黎锦文化传承人及黎锦文创产品研发人才,助推黎锦文化产业化更好更快发展。 (六)处理好保护、传承、发展关系 一是严格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的规律。处理好黎锦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尊重黎锦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二是不断深入研究和创新开发。以黎锦制作工艺为根本,市场需求为引领,结合现代生活进行创意提升,开发和生产新产品。 (七)加强官方主导下的社会保护传承发展机制建设 根据各级政府、各部门的产业规划和黎锦保护传承发展工作计划,精心统筹、设计、整合,建立“共同研究、统一规划、重点发展”的工作制度,全省一盘棋,各市县根据相对优势各有侧重。 (八)推动产研学形成合力 一是加强黎锦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大中专院校、专家学者、黎锦传承人等优质智力资源,组建黎锦专家库,推动黎锦市场研究和黎锦技艺课程开发。 (九)搭建黎锦展示销售平台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黎锦技艺展示宣传、黎锦产品销售服务提供渠道平台,建立黎锦技艺数据库、网上黎锦博物馆和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产品供销服务网络,积极探索发展电子商务,助推黎锦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十)制定黎族五大方言黎锦系列标准 通过黎族传统织锦标准制定,对民族元素等进行规范,既增强黎锦的普适性,使之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又加强对黎族传统织锦的保护和传承。加大黎锦保护力度,促进黎锦规范化,对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影响深远。 作为海南岛重要的文化符号,黎锦在重要的展示平台上从未缺席。“国潮”风之下,黎锦技艺也在迸发鲜活的生命力,创造更多效益。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海南用心、用情、用力开展一场静水流深般的守护,守住传统,护住特色,让属于海南黎族的民族记忆成为新时代中华绚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结语 黎锦是黎族文化的一个载体,要保护黎锦,就必须注意到蕴藏在黎锦背后的丰富的文化要素,这就要求必须深刻理解黎锦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的丰富文化内涵,准确把握其非物质性及其表现要素,以保护、抢救原生态黎锦技艺为基点,围绕黎族生存方式及生存观念拓宽视野,将文化传承与文化保护的触角深入到黎族文化空间中去,不断优化原生态黎锦生产、生活形式的文化展示,立足黎族村落、黎族家庭,发展原生态黎族文化,促进外族文化对黎族生产、生活、教育、文化的认同与理解,同时提升黎族本民族的文化价值认同与文化自觉。 黎锦技艺的保护,不仅要保护黎锦,更要保护黎锦赖以生产、传续、再生的整体文化生存环境。概言之,黎锦文化的保护,是对黎族人整体的、原生态的文化生存环境的保护。从技艺看,黎锦技艺的产生、发展、生产、传承既需要一定的空间范围,也需要相应的时间。究其本质,黎族文化空间是指包括黎族人、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观念、织锦劳动、家庭教育、民俗信仰、禁忌仪式等种种元素在内的关系世界,这些要素在这个空间内部复杂地联系着,或者说,正是这种复杂的联系构成了黎族文化空间。 黎锦,源于过去,传承至今,更要走向未来,黎锦技艺的传承和黎锦文化的传播任重而道远。开展黎锦发展保护工作,需要政府在借鉴国内外成功的非遗保护经验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完善各项政策措施。通过不断提升黎锦文化的人文意识、重点保护传承人和培养继承人、开展多样化的民俗活动、拓展现代化的传播媒介、改进黎锦产品的市场营销理念等方式,不断深入挖掘黎锦的艺术、文化价值,传播黎锦文化魅力,使黎锦得到科学、合理的保护与可持续的发展。 黎族文化包括黎族的历史、神话、宗教、禁忌、信仰、技艺、传统和民俗,因此,必须走进黎族的历史,梳理它的传奇、故事、传统、民俗、技艺、信仰、禁忌,去认真地挖掘、恢复、拯救、保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