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白沙“非遗”生机勃勃 延续历史长河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容炜俊 白沙黎族自治县地处海南省中部偏西,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一直以来,白沙人民世世代代都在这片热土上开拓耕耘,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特色文化。其中,以黎陶、黎族骨器、黎锦等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也映照着文明的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风采 白沙素有“山的世界、水的源头、林的海洋、云的故乡”之美誉。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和传递着一个民族和地域的历史记忆、共同情感、经验智慧。渡水腰舟、鱼茶肉茶、黎族双面绣……历史凝结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见证着白沙文化之美、城市发展之变。 揭开白沙的“非遗”面纱,展示白沙“非遗”美丽画卷,讲述白沙“文化故事”,践行“非遗传承”使命,在展现白沙传统文化之美的同时,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时代风采。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记者容嘉鹏/摄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 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的历史悠久,至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棉纺织绣技艺之一。该技艺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 工艺流程 麻原料先要经过捶打、搓麻、煮麻、划皮、晒干使麻纤维分离成麻丝。棉花原料则先要脱棉籽和弹松棉絮,然后进入纺染织绣四道工序: 纺:用纺轮或脚踏纺车纺线。 染:用野生的板栗树皮、苏木材、黄姜茎、枫树皮叶、谷木叶、蓝靛叶等植物原料染色。 织:用腰机或脚踏织机织布。 绣:在织物上以针线按构图的思路进行穿刺,织成各种特色图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泥片制陶技艺” 黎族泥片制陶技艺是海南黎族人民使用泥片贴筑制成陶器的一种传统制陶方法,是最古老的制陶方法之一。主要流传于海南岛中南部黎族聚居的地区,现只有在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尚存泥片贴筑法制陶技艺,该项目于2010年入选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老鼓舞” 老古舞亦称告祖先舞,广泛分布于黎族聚居的地区,它源于黎族原始社会的祖先崇拜。2010年入选为国家级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老古舞是黎族人民使用面具等道具,配用民族乐器伴奏,集体参加的一种古老的民间祭祀舞蹈。老古舞由村老主持,村民自由参加,人数不限,一般在十二人以上,有民族乐器伴奏,还使用红绳、竹子、面具和春白等多种道具。黎族老古舞在当地影响非常广阔,凡人患病做噩梦或有不吉利之事发生,都要“告祖先”,求祖先保佑平安。如果没有发生特别事故也要每三年全村举行 一次“告祖先”的活动,跳老古舞。老古舞传递着原始社会人类繁衍、生产和生活、宗教信仰等许多重要信息,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对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研究有重要艺术价值。老古舞以祭祀仪式为平台,追念先祖,安抚人心,体现对人性的关怀,娱神又娱乐人,有助于社会和谐。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骨器制作技艺” 黎族骨器制作技艺是海南黎族人民以动物骨骼为主要原料加工成各种用品的传统技艺。在海南黎族地区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古老的制骨工艺,其中骨簪、骨梳为骨器中最精美的骨雕。黎族骨雕制作主要流传于白沙润方言地区。该技艺于2020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渡水腰舟习俗” 渡水腰舟又称渡水葫芦,葫芦舟。黎族很早以前就普遍使用渡水腰舟渡水,也是黎族先民在海南岛赖以生存的水上交通工具之一。海南岛的黎族是保留和使用渡水葫芦最多的民族,至今还在黎族地区使用。黎族渡水腰舟习俗主要流传于海南白沙等地,该项目2007年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名录。黎族制作葫芦舟,一般采用高50至60厘米、腹径40厘米的成熟葫芦制作。周身用藤或竹编结网套住,底部编织竹圈以便于在水中抓紧葫芦。然后在颈部开口,取出瓜瓢,颈部开口口径10至13厘米,外面套以皮盖,过河前将衣物、食物放在葫芦里,加上盖,人抱葫芦而渡便不怕衣物受潮。葫芦舟至今黎族偶有使用。它是研究史前水上交通的“活化石”,对船只的发明也有重要影响。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民间故事” 白沙是黎族聚集的山区,黎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故事更是源远流长至今流传的民间故事有几百个。黎族民间故事大体可分为神话、传说和故事三大类。 白沙民间故事丰富,主要有:《仙婆岭的传说》《马岭的传说》《甘工鸟传说》《山蟆的传说》《雷公蛇和乌龟》《白石仙婆》《二姑娘和龙子》《雷公蛋》《宝石仙女》《帕龙萨掘井》《蟾蜂求婚》《孤儿与螺女》《猎手斗鬼》《渔夫与鬼》《阿清与八哥鸟》《总管四》《帕采与黑蛇》《聪明的奴子》等。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黎族民歌(润方言黎族民歌)” 黎族民歌题材广泛,音乐形象多变,风格多样。结构及演唱形式和发声方法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反映了黎族人民各种各样的思想情感和风俗习惯。黎族民歌主要是在喜庆时,如建新房、举行婚礼、节日戏会、访亲会友等场合,有男女对唱,往往唱到天明。尤其是每年的”三月三"这个黎族传统节日,青年男女聚会在山间坡野,以歌为媒,交流感情。 近年来,白沙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不断加大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力度,让非遗焕发生机。白沙现有125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代表性项目32个。其中有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老古舞、黎族泥片制陶技艺、黎族骨器制作技艺等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更是在2010年就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名录。此外,还有黎族民歌(润方言)、黎族民间故事、黎族渡水腰舟习俗等3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以及黎族白茶制作技艺、啦奥门庆丰收习俗、黎族润方言婚礼习俗等25个县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白沙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硕果频结,令人瞩目。 在近年的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白沙将继续挖掘非遗项目,抓好传承和保护工作,让非遗活起来、动起来、亮起来。继续加强非遗人才培养,深挖民间资源,壮大保护和传承力量,通过非遗+旅游、非遗+教育等多种有力措施,把非遗项目的文化价值转变成经济价值,推动白沙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