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走进大陆 > 社会视点
 
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时间:2023/11/15 16:16:07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容炜俊 容嘉鹏

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容炜俊

摘要: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国特色民族关系的发展方向。促进民族的“三交”需建立在正确理解和把握其内质和蕴涵的基础上,本文就中国多民族的实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和制度;“三交”的主体是民族个体、民族整体及国家;“三交”的主要内容是民族的经济、文化和社会交往;“三交”的归宿是中华民族是一体。同时指出,“三交”的前景有赖于国家、民族和个体各司其职、各尽其力。

关键词:共同体意识;民族交往;文化认同

引言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五个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

新时代背景下,各民族交往交流中的共同性现象不断增加,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和亲近的趋势发展,交融程度不断加深。从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层面呈现,不同维度的文化交融存在层级性和差异性,具有非对称性等特征。基于自然环境和历史记忆的共同区域认同的基础性原动力,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外在动力,以及文化尊重、认同和共享的内在动力,共同促进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交融,进而形成区域文化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祝福祖国1.jpg

▲祝福祖国。记者容嘉鹏/供图

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友好相处、共同发展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过程。交往、交流、交融三者呈现出由初级到高级的依次递进关系,具体表现为交往的程度由浅入深、交往的范围由小到大、交往的频次由少到多。三个层面逐次推进提升,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民族交往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不同民族个人、组织、群体之间的相互来往和互动。这种交往的层次较低、波及面小、领域狭窄,交往内容比较单一,主要以物质产品及服务的交换与合作为主,是民族之间初级阶段的生存性来往,属于浅层次物理空间起基础性作用的交往。

民族交流是一种较高阶段、较深层次的民族交往。这种交往的频率较高、波及面广、领域广泛,交往内容比较丰富,在物质、服务的交换与合作基础上,逐步发展提升为包括精神文化、思想艺术的交流与相互传播等形式,进而逐步实现民族之间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关系的全面交流,属于较高水平的文化空间层次。

民族交融是指在交往交流的基础上,不同民族之间通过频繁接近、了解、学习、认同,民族特征不断趋同、民族边界日益模糊,逐渐形成一个更大的相互包容的民族共同体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各民族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取得广泛的一致性和共识性,形成强烈的集体身份认同和归属感,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精神家园和心灵归宿,属于更高位阶的心理空间层面。

正确把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需要厘清民族交融不等于民族融合,二者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范畴。所谓民族融合,是指两个以上的民族,由于相互接近和影响,在自然、缓慢、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随着民族特点和差别消失,融合成一个民族,到最后会形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指出的,共产主义社会在全世界建立后,各民族融合成没有民族界限的人类整体。民族交融与民族融合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的是过程,随时随地都在进行,是进行时;后者强调的是结果,需要经历漫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是完成时。民族交融与民族融合的联系在于,前者是后者的必由途径,后者是前者的必然结果,是一种从量变到质变演化发展的进程。

正确把握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还需要辨明民族交融绝不是民族同化,二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所谓民族同化,是指一个民族接受另一个民族的民族特征,渐丧失自己的民族特征,最终变成另一个民族的现象。新时代中国的民族交融是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自然的、历史的进程,其结果是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中,差异性逐步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这不是“汉化”,也不是“同化”,而是共同走向现代化。

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于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于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的必然方向,是我国民族工作的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同时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继续在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上走在前列。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民族工作,不断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问题和认识问题。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之后,地区封闭的壁垒被打破,民族交往交流进一步增多,相互取长补短、不断交融,逐步相互认同。民族交融是通过各民族长久以来共同居住生活、共同学习工作等交往交流活动,在保持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其他民族的特点与文化,借鉴学习其他民族优势,使每个民族的优势为其共赏共享,进而达到一种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和谐发展的状态。

交融的结果是各民族共同因素的增加,差异性的减少。当然,差异性并非不可逾越,共同性不会一蹴而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尽管各民族的共同性不断增多,但民族差异还将长期存在。尊重差异是我国重要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是历史的,而不是人为的。要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反对“固化论”,对民族成员间自愿自然的交往、互动和学习不支持、不引导,反而采取各种措施强化民族差异,以为这样才是团结和尊重。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在构筑民族的界墙,固化民族身份,与大势背道而驰。二是反对“同化论”,就是把促进交融等同于推进同化,试图用行政手段强行推进,消除民族差别。我们需要清醒意识到,必须尊重规律,正确处理差异性和共同性,把握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方向,既不能无视民族共性放弃引导,也不能超越历史阶段、忽视民族差异。总之,在具体实践中,既不能持消极论、无所作为,也不能犯急躁病、胡乱作为,要把握好界限、拿捏好分寸。这是增进各民族共同性,促进民族团结的根本保障。

三、坚定不移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五个认同”,是加强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古往今来,中华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开辟了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三交”之路,留下了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进藏、锡伯族万里戍边等历史佳话,呈现出频繁互动、交融共生的历史格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

民族交融则指各民族交往交流中的族性转换带来共同性。也就是说,民族文化成为民族交流的核心所在,其意义不言自明,民族交流的实质在于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是中华各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基础性纽带……只有中华各民族间进行平等的、包容的多向交流,在彼此尊重、相互借鉴中取长补短、共同发展,才能产生情感的联结和内心的共鸣,形成较为稳固的中华文化认同和文化共同体意识。民族文化交流是形成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条件,通过民族文化交流,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文化认同和结构交融。显然,民族文化交流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关键环节与核心内容。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再创造的动力和资源。在交流的基础上,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吸收,进而实现交融,同时也促进了民族文化的创新。需要注意的是,民族文化交融是通过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实现的,又对民族经济文化交流有促进作用。民族文化交流的内容不一定成为交融的内容,民族文化交流是一个了解、认识的过程,而民族文化交融则是一个内化、吸收的过程。文化交流是民族文化交融的实现手段,文化交融是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结果。

民族交融一般是指不同民族的相互接纳、吸收、包容和认同,更多体现在文化层面上,既有物质文化,也有精神文化。有学者提出:交融是交往交流落实到文化层面的成果,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换言之,民族交融在很大程度体现为文化交融,基于文化交融而形成的各民族共享共有文化则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前提。依托交往交流开展的民族文化交融是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民族交融的直观体现,这种交融能够保证民族文化的生命力。显然,民族文化交融既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方式,也是民族文化发展和保持生命力的动力所在;民族文化交流是实现民族文化交融的手段和前提,民族文化交融是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和目的。

民族交融在结构形式上体现为多元互嵌的文化样态,在内容上表现为文化的共享和认同,即文化交融,在目标上则呈现为强化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体而言,民族交融的结构是差异性文化与多样性文化并存的族际共生社会结构,而其表现形式则是文化共生与共荣的交融状态,并不是把民族自身的文化“融”没了,而是进一步发扬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为各族人民共有、共赏、共享。实际上,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民族交融的重要内容和表现方式。民族交融由血缘交融、习俗交融、信仰交融及心理交融等层面构成,其中,血缘交融是跨民族通婚的结果,而习俗交融、信仰交融以及心理交融等都是文化交融的内容和结果。还有学者认为,民族交融的主要形式有血缘交融、文化交融和居住交融三类,文化交融通过语言文字、伦理道德和文化教育等实现,居住交融指各民族在物理空间中的混合居住,也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手段和形式。由是观之,文化交融是民族交融的重要构成和体现指标,通过民族文化交流实现的民族交融表现为文化交融。

结语

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当前民族工作的重点所在,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同体意识的重要推进路径,各民族群众的交往交流交融状况已经成为衡量新时代民族关系融洽程度的标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而这种差异性和包容性是通过文化来体现的,因此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尊重民族文化差异,包容文化多样性,最终通过文化交流、差异互补的方式,在互相尊重、认同的基础上,实现增加共同性、减少差异性的目标,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当前,我国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政治、物质、思想、社会、制度、文化等基础逐步夯实,但民族工作发展水平总体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民族工作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丰富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理论内涵,进一步引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政策实践。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交往是形式、交流是内容、交融是本质。我们要不断总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并从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优化其实践路径;要进一步加强新常态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拉近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距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从而更加有力地铸牢民族团结的钢铁长城,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

 

 

参考文献

[1]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2014.

[2]梁云 白絮飞.围绕主线,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J].2021.

[3]陈宗荣等.如何理解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J].2021.



网络——中华时报标志.jpg



责任编辑:荣耀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
2 2023维多利亚(香港)摄影大赛
3 2023维多利亚(香港)摄影大赛
4 凝心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5 安徽太和县倪邱镇北门居委会开展脱
6 黎平县:保护修复天然林 
7 湖南张家界武陵源:入冬后迎来第一
8 太和县桥西社区关工委开展“家教伴
9 怀仁市人民医院开展联合国糖尿病日
10 海南黎族婚姻与丧葬习俗考略
版权所有@中华时报传媒集团(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