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黎族婚姻与丧葬习俗考略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容炜俊 摘要:婚姻和丧葬习俗是黎族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丧习俗在保留了较为浓厚的传统色彩的同时,随着外部环境冲击的加剧与黎汉交往的进一步加强,部分地区的黎族婚丧习俗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变化,形成了独具时代特色的习俗文化。本文运用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黎族社会的婚姻和丧葬习俗进行了论述,注重对黎族社会内部存在的习俗差异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并对婚丧习俗发展演变和地区差异背后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黎族;婚姻;丧葬;习俗 引言 “大杂居,少聚居”是黎族居住的显著特色,因此便形成了独树帜的黎族文化。黎族向来就是一个注重礼仪的民族,因此婚丧习俗更是独具黎族地方特色。婚姻模式表现其传统保守的婚姻观,以及婚礼情节展现其乐观而富于情趣的生活态度;丧葬礼俗诸情节表达对生命的关怀与尊重。 
▲黎族传统婚俗。记者容嘉鹏/供图 一、黎族的婚礼礼仪 黎族婚礼隆重、热闹而有趣。结婚前,男方家要做三件事:第一要向女家送聘礼;第二,要筹备婚礼物品;第三,要动员众亲属为新郎盖新房。女家也要办两件事;第一,要备好酒菜招待接亲队伍;第二,组织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队伍。每年秋收后至春节前夕,是黎族人结婚的旺季。 1. 接亲 婚礼当天上午,男家派出3-5名男女,前往女家接新娘。其中1名男子被选为“帕开”(phakhai,为接亲队伍的带头者,是个能说会道之人,负责婚事商议、联络等事宜),作为男方家代表,女子负责陪送新娘。接亲时,女家置办酒席款待接亲队伍,在受汉文化影响的地区,还会请来民间八音乐队吹吹打打。新娘姐妹召集亲戚朋友和村里妇女参加送新娘的队伍,人数越多新娘身份越高,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新娘出嫁前3天要洁身,请人妆饰打扮,拔脸汗毛,修眉等。 结婚时新娘身穿艳丽衣裙(多为传统民族服装),头披花巾,戴耳环颈脖戴银项圈、玉珠圈,胸前挂银牌、银铃、珠链,腰系银链、银铃手戴镯子、戒指,脚戴银圈。合亩制地区的新娘,还要腰挂精致的小腰篓和头戴闪光的镶嵌云母片的草笠。新娘离开父母家时,由陪娘护送,男家接亲人员带路,行走在队伍的前头,乐队吹吹打打,场面十分热闹。黎族地区流行新娘不见新郎不露面的婚俗,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陵水黎族自治县地区的新娘用雨伞遮脸,合亩制地区的新娘用草笠遮脸,并佯装哭骂娘家把她嫁到远方。如果新娘不哭不骂,众人会说她“想老公”,不孝顺父母亲。白沙黎族自治县南开地区的新娘,由4个陪娘各拉着红四角,新娘躲在里面。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和沿海地区的黎族新娘,则披着纱巾不露面,同去的陪郎和陪娘,要与新郎、新娘同年出生,且身材和相貌与新郎、新娘大致相似。赛方言区黎族,由新郎带领接亲队伍到女家把新娘接回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个别黎族地区还有象征性的“抢婚”习俗。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地区的黎族,当男方接亲队伍进村时,新娘故意躲避不出,接亲的妇女找到新娘后便把她拉出村庄,新娘还佯装哭着作挣扎状。快到傍晚时,接亲队伍便要返回,女方家派出由女性为主的送新娘队伍跟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抢婚”习俗已不存在。 2. 迎亲 送新娘队伍于傍晚到男家的村口,男方即举行迎亲仪式。“奥雅”(主持仪式的男性老人)身穿祭服,手持1把尖刀,在进村路口中央铺1片芭蕉叶,放上1个鸡蛋,面向送新娘队伍,念祈平安语(黎语意译):“天鬼地鬼凶魂鬼,不得阻路卡寨门;尖刀砍蛋见大红,刈叶脱销开寨门。鸣枪点火赶邪恶,火把照路引亲行;婚礼喜事人人乐,新郎新娘永幸福。”“奥雅”祈祷之后,用尖刀剖开鸡蛋,点燃火堆。这时站在路口两旁的男子朝天齐放粉枪,宣告送新娘队伍平安进村。新娘和送亲队伍都要从火堆上跨越,方能进入村寨。新郎父母亲在家门口迎接新娘和送亲人员,新郎的姐妹把新娘的行李搬进家里,并安置送亲人员就座。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红岛、和平等地区黎族新娘进入男家时,新郎父母亲站在家门口,男左女右地举着手,让新娘低头走进家门,意为婆家保护媳妇。 三亚市、陵水黎族自治县、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东方市等地的黎族,新郎新娘要祭拜祖先神位,有的还要拜天地。三亚地区的新娘到男方家后,先要把槟榔分给大人们吃,然后到厨房观看兄嫂为其表演烹饪俗规,要学会点火、煮饭,懂得饮食用具放置的位置为日后的操劳家务作准备。 合亩制地区的黎族,由不同血缘的妇女伴送新娘到男方家,到男方家后大家入室一侧面壁排列静坐,男子走开。一会儿后,新娘及伴送的妇女到屋外空地上作“舂米”动作,每组四五人或七八人不等。之后,新郎村内的妇女也来参加这个活动,以此来表示丰收和祝福新郎新娘之意。 3. 饮福酒 婚礼酒席分宾主座位,主座前放置着高60厘米的酒罐,插着2支饮酒用的竹管,俗称“福酒”。饮福酒要举行仪式,合亩制地区杞方言、白沙黎族自治县润方言等地,由家族“奥雅”(男性老人)祭拜先祖向先祖报上新郎和新娘的名字,祈求先祖赐新人幸福、成家立业、生儿育女。接着,新郎新娘在母亲的陪同下共饮福酒,席间众男女掀起请酒对歌的热潮。其他地区的黎族婚礼,流行新郎新娘用碗共饮福酒的习俗。赛方言区的黎族婚礼,男家请送新娘的人员吃饭时,要在每个饭碗下面放上钱,数量2-10元不等。 4. 逗娘 逗娘是黎族婚礼中非常有趣的过程。各黎族村寨的逗娘形式有所不同。五指山地区送新娘队伍中的姑娘们,用草笠或雨伞遮着脸蛋。小伙子们不断地用烟雾熏她们的脸,让她们解下草笠,露出脸庞。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赛方言区的黎族婚礼,新娘吃饭时由新郎家成员把米饭一点一点盛人碗里,并要求新娘和陪娘每口只吃1粒饭,众人围观,让新娘和陪娘不敢大口吞吃,饿着肚子度过婚礼之夜。乐东黎族自治县哈方言的婚礼,新郎和新娘共饮 1碗福酒时,要一饮而尽,不许吐出。如果碗中有1滴酒落下,就得重饮1碗酒。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杞方言群众举行婚礼时,在洞房里点1盏油灯,对着灯光放置2张椅子,意思是坐在前位者的身影遮着后位者,后者日后就会受欺负。因此,进洞房时,新娘害怕婚后受丈夫欺负,往往拼命抢坐前面的椅子。东方市美孚方言区的黎族婚礼,女家由1位妇女为新娘挑着象征行李的“阁堆”(装有2条筒裙的网袋)到男家门口。男家的汉子把“堆”抢走,并将1盆猪肉从妇女的头上倒下来,说是应得的报酬。此刻,动作敏捷者就提起衣角接住猪肉,动作迟钟的就被肉汤淋遍全身,逗得众人哄笑。合亩制地区举行婚礼时,送新娘的妇女把新郎家蒸熟的糯米干饭放在木臼里舂成糯米饭团,以备带回去分给没有参加婚礼的大人小孩。参加逗娘的小伙子们总是千万百计地去抢糯米饭团,妇女们则保护这些糯米饭团不被抢走。小伙子抢饭团时,如果不留神,往往会被姑娘用木杵击打头和手。如果被逮住,姑娘们会用糯米饭团粘满小伙子的头发,3天都洗涮不净。 白沙黎族自治县润方言的婚礼,不是“逗娘”而是“逗郎”。送新娘队伍到达男家时,先由新娘和能说会辩的陪娘检查席上的饭菜,如果有夹生米饭或是菜里没有猪肉,则认为男家降低了新娘的身份,陪娘就会出言责难,甚至把席上饭菜倒在地上。此时,男家只好忍气吞声地重新做饭菜。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族婚礼中的这些逗娘习俗已逐渐消失。 5. 对歌 对歌是黎族婚礼中最热闹的程序,也是婚礼的高潮部分。送新娘的女家代表到新郎家后,新郎家于晚上举行结婚酒宴。席上送新娘的妇女与新郎家的男子对坐对歌,送新娘的姑娘们则与新郎家的小伙子们对坐对歌。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歌时唱的多是黎族民间歌谣。20世纪80年代后,流行歌曲进入黎族社会,年轻人对歌时多以流行歌曲为主,中老年人仍然用民歌对唱。黎族婚礼中的对歌贯穿婚事的全过程,时间可达2天左右。婚礼酒席上,老人以对歌来叙感情,中年人以对歌来增强感情,青年人以对歌来表达感情,新郎新娘以对歌来表忠情。 6. 送亲 婚礼进入尾声时,前来参加婚礼的亲戚朋友以及新娘家的送新娘队伍都要回去了,此时就是送亲的阶段。送亲有两种形式,哈、杞、润、赛方言的婚礼一般在晚上举行,次日送新娘队伍回去。选择晚上举行婚礼的意思是太阳下山了,鸟归巢人归家,姑娘出嫁也要回夫家。美孚方言的婚礼在白天举行,当天傍晚送新娘队伍回去。美孚方言的黎族人认为在白天举行婚礼,新娘不会认错丈夫的家门。五指山地区的杞方言黎族,送新娘队伍离开男家时,男家的人都要手拿着酒和菜,到村口去等新娘家的人,给她们敬酒吃肉才放她们出村,有的还派专人带着黑木炭给每一个新娘村的人涂抹,让她们平安到家。美平方言区的送新娘队伍离开男家时,妇女带回的礼物是1对盛满酒的罐,1排猪肉或牛肉,1担糯米团,以及槟椰和烟草等物品。送亲时,宾主互相敬酒和唱歌告别。 7. 收席 婚礼结束后,男家另设收席宴,俗称“婚礼尾酒”,以答谢在婚礼期间送钱送物和帮忙的亲友。在收席宴上,新婚夫妇要聆听亲友们的教诲,如要求新婚夫妇勤俭持家,恩爱偕老等。男家亲友多者,婚礼后数天仍有人登门拜贺,因此,收席宴有的长达3天3夜 8. 回门 婚礼结束后,新娘在婆家居住一段时间,便回娘家去,向父母通报在男家的生活情况,以及丈夫对妻子的好坏。新媳妇回娘家,所带礼物是1小罐糯米酒、1小箩糯米团和槟榔、烟草等物。在娘家居住数日,等候丈夫接回去。如果新婚夫妇感情不好,新娘可以抗婚。五指山地区黎族新娘回门的时间是婚后第4天。新娘带的礼物是1小罐糯米酒、1腰篓米,随行的是新郎家的一两名女性亲属(一般是新郎的妹妹等)。 9. 请妻 结婚后,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时,新郎必须到女方家把新娘请回家。请妻时,新郎到岳父母家要讲究人情礼貌,行为要符合礼仪,要懂得女家大小各人的尊称,还要能饮酒唱歌。在宴席上,新郎往往被女方村里姑娘们缠住斗酒斗歌。请妻时,新郎表现得好,女家就很高兴,说是女儿找到了“新帕曼”(degphama:n,意为“好丈夫”),新娘当天就随同新郎回去,有些怕羞者次日才回。此后,妻子回夫家就不必再去请回了。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时,如果丈夫去请妻而妻子不愿回夫家,说明双方感情不好,有可能要闹离婚,这是经常有的事。 二、黎族的婚礼特点 1. 吃物订亲 黎族青年男女恋爱自由,可结婚却不那么自由。男女之间婚姻的结缔,大都要经过父母的同意。如果男家看中了某女子,就得请媒人带酒、茶和槟榔前去说亲。说亲一般要经过四次。第一二次,主要说明来意,而女方父母也不表态。不过,女方的父母可以接受媒人带来的东西,但姑娘则不可以吃。因为父母尚未表示同意。到了第三次上门,女方父母同意了这门亲事,俗称“吃物订亲”。吃物,主要是吃男方送来的槟榔。相传,嚼槟榔在北宋时代就已成为黎族人民的一种嗜好。求亲时,以嚼槟榔作定情,已相沿成俗。这样,待第四次媒人再上门时,不光带食品、槟榔,而且要带钱、服饰等物。同时,和女方父母商议礼聘和吉期。谈妥之后,媒人再回去告诉男家。这样,订婚手续便告完成。 订婚有很多禁忌,如果女方家死了人或死人的周年忌日,男家不能去说亲。订婚的那天,双方父母不能梳头,否则,认为子女会染病。 订婚以后,一般在三四年之后结婚,也有五六年之后结婚的。婚期也有禁忌,如忌在单月举行婚礼等。不过,新中国成立后,这种状况已有了很大的改变。 2. 舂米声中庆婚礼 黎族婚礼,宴席设置排列成一字形。然后,按照习俗:男女两家的亲朋及好友分坐两旁,中间一对“正座”是新郎新娘的席位、母亲和伴娘、伴郎分别坐在“陪座”上。新娘子和伴娘们入席后,先是面壁而坐,待至“咕喔咕喔”的舂米声起,才转过身来,开始饮宴。 舂米队伍是由男女两家的妇女6至8人组成的。各人手持木杵轮番舂击木臼。舂一下,又大白沿上碰一下,发出“咕喔咕喔”的响声节奏明快,声调和谐,象征双方的新生活开始。 3. 逗婚 黎族人的婚礼,独具一格,十分风趣,而以“逗婚”为高潮。 新婚过门的翌日,一早就得起床,为娘家做第一餐饭,以示勤快;还借这机会显示显示一下自己的才华。在新娘进入厨房时,伴娘们拿着小木棍跟着“保护”,以防小伙子们把锅底黑涂到新娘脸上,当小伙子们要来抹黑时,伴们便使用小木棍,冷不及防的给敢于来犯者以迎头痛击。有的小伙子,可真的被打得鼻青脸肿,也有些姑娘被抹成花脸。之后,双方便兴高采烈地谈论起自己的“战绩”来。经过这场“混战”之后,新娘方开始做第一餐饭。吃完饭,开始送亲。实际上,这种“逗婚娘”的活动,其意义还在于为未婚青年举办村际联谊会。这是青年男女寻求爱情、幸福的一个良好机会。 三、黎族婚丧的风俗 陵水黎族的婚姻,就某种意义上说,比其他民族尤具进步性。首先,黎族的情侣,是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他们通过对唱山歌,串“布隆闺”,俗称“顾隆闺”(海南话叫“放寮”,即到闺女独居的小草房旁唱山歌求爱)培养感情,选意中人。 当男女双方情投意合之后,才分别告诉父母,由男方托媒求婚。“布隆闺”是父母为女儿安排的,而女婿却是女儿自己挑选的。黎族的婚姻习惯,长期形成一夫一妻制,同血缘不能通婚。男女青年的婚事,由父母包办,但必须征得女儿的同意。 因受封建迷信的影响,订婚前必须先问卜合命,看双方的命是否相克,如男女命克,婚姻就告吹。如八字相合,男方便可送聘礼,择日结婚。有的黎族地区,结婚的第一天,新娘子在新郎家与伴娘住一夜,第二天新郎新娘一同回到岳家拜见岳父母。在岳家住一、二天后才回夫家定居,开始过黎族的婚姻生活。 相对于婚姻的习俗,陵水丧葬习俗也有明确说法。 
▲黎族丧葬习俗。记者容嘉鹏/供图 1. 葬丧:停尸 当老人寿终时亲属为死者脱去尸衣,用清水为死者洗面洗脚,然后换上新衣裳(换新衣服忌双数,意为不吉利),全部剪下衣服纽扣,并把一只银戒指或光洋放在死者口中,随后移尸在家室厅堂正中,把一张新的睡席铺于地上,有一匹黑布遮掩尸体,再在停尸体前面设立一香炉,烧着佛香,供上鸡、干饭、水酒等祭品,以示请死者起程阴间之前吃最后一顿阳间薄酒淡饭。 2. 报丧 报丧的程序是先报出嫁女,后报母舅家,再报三亲六戚,当噩耗传来,女儿即煮千饭五碗,杀鸡一只,水酒一瓶,纸伞三把,黑布七尺及香烛等祭品,偕同女婿至家奔丧,至家时供上祭品,将黑布盖在死者身上,随即抚尸鸣号。 母舅则煮干饭三碗,杀鸡一只,水酒一瓶,以及纸宝香烛等祭品,也赶来姐家奔丧,至时将祭品供上,向死者哀哭默念,随后独自走到庭院席地喝酒。三亲六戚前来吊祭时,都各自杀鸡一只,买水酒及香烛等祭品,向死者吊唁致词哀悼。 3. 入殡 入殡前,村中族人都前来丧家相助,帮丧家制作棺材验尸停棺,大多以棺木制作入殡。并用有胶质的春根拌合粗纸舂成浆泥,装放在木棺里,以防腐尸臭味溢出。棺木制成以后,丧家所有媳妇的丈夫则绕走五圈,并在棺木四角的地上插上点烧的佛香,当族人将棺木抬进厅堂入殓时,女婿得事先站立于大门槛内,用双手拦棺三次,表示死者还活着,有挽留死者之意。 入殓时,母舅掀开原覆盖在尸体上面所有的黑布验尸,经母舅确认正常死亡之后方准入验。当入殓时,丧家长女要从死者先放进的那枚戒指(或光洋),再举刀剁下篓席一角,后由族人将席裹尸入险,封上棺盖。 4. 丧葬 在一般情况下,老人一去世,若当天来得及的话即当天送“归山”,倘若来不及也只许停尸一宿,翌日午后得验尸安葬。当族人抬灵枢出室时,女婿应先立于堂槛外拦棺三次,以表示对死者作最后一次挽留。 出殡时,丧者长子腰带刀篓,里面放进去嫁女供祭的炒爆米花,双手捧着为亡灵设立的香炉,并拿着一支小竹纸旗开路。另由族人从长子的腰篓中抓出爆米花一边走一边撒在地上,意为给死者喂食。出殡归来时,丧家用水酒佳肴款待前来奔葬的三亲六戚及朋友。 5. “七期” 是指为死者招魂的“打斋”仪式。倘若死者是女性,“头七”时间为四天,男为五天;“二七”即“断七”。丧家在祭祀死者“头七期”时,几已出嫁的女儿都回娘家吊唁,送来一盏用纸、竹糊制“走马灯”,灯笼里装放灯油,意为使“亡灵”在阴间照明指路,正值丧家为亡灵祭奠之际,“二七”期之际,不管“打斋”与否,凡出嫁的女儿及三亲六戚都得来参加祭奠活动。 黎族的婚姻习俗和丧葬仪式都反映了他们深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婚姻被视为家庭和社区的重要事件,而丧葬仪式则是对逝者的尊重和纪念。这些习俗不仅是黎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他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反映了他们对家庭、社区和传统文化的珍视和坚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