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军坡文化特性内涵研究 海南省民族研究所 容炜俊 摘要:民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灵魂,是地区以及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海南军坡民俗文化在民族精神发展中,累积了地区和民族的知识、文化和智慧。海南各地主办的“闹”军坡活动,有全岛三分之二以上的乡村和人口参加,是汉、黎、苗民族共同认同的一种地域文化,是民族共融构成和谐社会的一种深沉的民俗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军坡节;冼夫人;信仰;习俗 引言 军坡节是海南独有的文化现象,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风情,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是海南民间最乡土的活动。在海南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对冼夫人的信仰与纪念主要体现军坡节的庆祝活动中。 
▲海南军坡节。记者容嘉鹏/供图 一、军坡节由来 (一)冼夫人当年阅军振武活动 军坡节源于冼夫人大军阅军比武点将出征的军事行动。清宣统《定安县志•建置志•谯国夫人庙》载:“谯国夫人庙在邑城南门外三里许潭览村。……二月十二为夫人生前行军之期。届期,各县行香者云集,舟车络绎,士女殷轸,溟南第一赛场也。”其“生前行军”,说的就是冼夫人当年阅军比武点将出征的军事行动。 传说陈朝的时候,崖州治迁到汉珠崖郡治(今海口市琼山区旧州镇旧州村)。为了振兴武备,树立朝廷的声威,冼夫人举行阅军比武点将出征,号令全岛各县峒的令长、峒主前来观摩。附近村庄的峒人亦纷至沓来,大开眼界。 阅军是在州城城郊西大营驻地沙源峒小平原的一高坡(在今海口市龙华区新坡墟)上进行。这天,山坡上旌旗招展,锣鼓喧天,人山人海。阅军的主要项目有:方阵队列表演、单兵表演和对打表演。方阵队列有:刀兵队、枪兵队、棍兵队、钯兵队、镖兵队、弓兵队、盾牌队。每队进至中场就拉开架式,表演本兵种的武打套路。单兵表演有:刀、枪、剑、棍等各种器械表演。对打表演有兵对兵、将对将的双双对打,还有徒手对器械、步兵对骑兵的混打。一时间,刀砍盾挡,钯来棍架,人呼马嘶,喊声震耳,尘土飞扬。 战鼓“咚咚”响,旌旗“猎猎”飘扬,队列“嚓嚓”走过,威武雄壮——峒人称是“冼夫人点将出军”。通过阅兵、比武、点将、出军,朝廷声威大振,各地的恶匪山贼闻风丧胆,一些心术不正的峒主亦不敢蛮动,峒人增强了对朝廷的信任,增强了对冼夫人大军的信赖。 随后,按照冼夫人的指令,各县峒也仿效沙源峒阅军的方式,次第相应举行活动。有的当年组织不起来,就延期到次年举行。县峒是地方行政组织,不是军队建制,因此只能是“仿效”军队而举行,称“装军”。如此延续下去,年年如此。装军都是在宽阔的山坡上举行,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军坡”。 (二)冼夫人逝世后的纪念活动 冼夫人逝世后,各地按惯例照常举行装军活动。清道光《琼州府志•舆地志•节序》载:“二月迎南火雷、高凉郡主二夫人,装军拥从,三日方止。”清咸丰《琼山县志•建置志•坛庙》载:“每逢诞节,四方来集,坡墟几无隙地。”又《舆地志•节序》载:“正月下浣,乡民竞抬本境之神以与邻村所祀者相会,因而刲羊击豕,聚会饮酒,唱演土戏,谓之装军。”志书说的“装军”,就是纪念冼太婆祖特有的活动,节期持续几天。 装军之前先设置点将台。司仪人员诣庙殿神龛前,恭请冼太婆祖神躯下龛登轿,前往军坡场。冼太婆祖神躯莅临军坡场,登点将台,检阅装军。尔后,婆祖神躯率军巡游村峒,称为“冼太婆祖率军出征”。 后来,有峒人在军坡场上建庙奉祀冼太婆祖神躯,并且很多地方仿效。自此,装军和祭祀成为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活动,冼夫人庙成为军坡活动的核心处所。 沧海桑田,有些地方人力有限,难以组织装军,故只抬冼太婆祖神躯巡行村峒,驱邪送福,也称“出征”;或只祭拜冼太婆祖,祈求保境安民。这些都是军坡活动最基本的内容。军坡活动大都是由该庙管理机构的首事们组织实施。 首事即为首担事,由庙境村庄每村选出德高望重的热心人士担任。 (三)峒主庙亦举办军坡节 峒主庙和冼夫人庙密切相关。当年冼夫人统领崖州,峒主是冼夫人政策的执行者。忠实的政策执行者,勤政爱民,使得地方和谐安定,峒人安居乐业。峒人爱戴这位峒主,故在他逝世后,建庙纪念他。有些峒主庙是专庙,有些峒主庙兼祀冼太婆祖。不管是专庙还是兼庙,因为峒人感激峒主的同时,更是敬仰冼太夫人,故亦举办军坡节,如此地既纪念峒主公,也纪念冼夫人。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红毛镇什空村茅坡峒主庙和黎母山镇公江村峒主庙、陵水黎族自治县椰林镇卓戴西黎峒主庙、定安县岭口镇下山峒主庙、屯昌县枫木镇枫木峒主庙、琼海市中原镇大锡峒主庙、澄迈县文儒镇南林峒庙。下山峒主庙的首事说,定安当地称婆祖为境主,下山峒主庙和龙弄峒主庙是三加境主庙的左膀右臂,下山峒主庙若举行较大型的活动,须先在庙门外向着三加境主庙方向遥祭,禀报婆祖,投掷杯珓,在征得婆祖同意后才正式举行活动。 (四)其他公庙、婆庙也大多举行军坡节 其他公庙或奉祀其他娘娘的庙也举办军坡节,其中原因,大都是当地人纪念冼夫人,又有民俗风情,故也闹军坡。有些娘娘庙还有这样一种情形,即该庙原奉祀冼夫人,后来游移改为奉祀其他娘娘神祇,但祭祀习俗不变,军坡保留了下来。 举个例子:海口市大致坡镇美傲村有“十月水尾圣娘庙”,奉祀两尊婆祖神躯。其“万古流芳”碑载文曰:“玉封郡主南天闪电水尾圣娘泰华三仙圣娘是隋朝在原龙攀罗板铺建立的”。碑文中的“隋朝”“郡主”“南天闪电”等词语,恰是关于“冼太夫人”的用语。据资料显示,水尾圣娘和泰华三仙成仙都是发生在元朝。文辞矛盾百出,却是让人产生有关“神衔游移”的分析。 (五)军坡节的节期 当年,冼夫人阅军点将是在二月十二。各县峒遵照冼夫人的指令,闻风而动筹办装军比武,但各地的情况有差异,筹备的难易不同,进度不一,所以各地的装军日期有先有后,不是一致的,甚至有次年才举行的。军坡节期大家都喜欢选择在二月份或一月份、三月份举行,尤其是二月十二。 有些多祀的庙,既有冼夫人“婆”期,也有其他“公”“婆”的期,一年中难以举办几次节庆,就把几个“期”合并为一个“期”,从中挑出一个“期”的日子来,确定为“军坡节期”。 各峒的大小不一,村坊有多有少,冼太婆祖神躯巡行村坊的时间有长有短,故节期长短不一,有一天至半个月不等。据统计,全岛每个月都有军坡节,只是地点不同而已。 此军坡节期亦即该庙的庙会时间。 二、军坡节内容 军坡节内容主要有:祭祀、求谶、祈福、上刀梯、过“火山”、舞虎、舞狮、舞龙、装军、穿杖、婆祖巡村、文艺晚会、学术论坛、体育比赛、走亲戚、吃婆期、购吉祥物等。 (一)祭祀 冼夫人是历史人物。她成为神,是“人神”,而不是自然界的“物神”,如“山神”“水神”,所以,海南人亲切地称冼太夫人为“婆祖”,而自称为“子孙”。海南的军坡文化亦即“婆期文化”,是最朴素的相对直接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婆节期间所举办的相关活动的表现形式,均富有浓厚的“天人合一”的色彩。 祭祀是“婆期”最重要的一项活动。 1.祭祀要则 ①祭者必诚必敬。②祭器必专必洁。③祭品唯丰尚新。④服饰唯整尚盛。⑤祭期唯谨唯遵。⑥祭仪诚肃庄重。 2.祭品 ①金银、香烛、元宝。②三牲或五牲。③香茶、水酒。④时令水果。⑤番薯、芋头。⑥爆竹。 3.方式 祭祀有一套严格的程式,各地大同小异。基本程式是: ①占选“婆头”。军坡节前夕要选“婆头”。婆头不是由群众推荐选举产生,而是经投掷杯珓占卜由婆祖来认定的,职责是料理当年节庆的事务。乡人认为被选中“婆头”很荣幸,当“婆头”虽然责任重,工作多,既费精力,又耗资财,却是婆祖的信任,为婆祖节庆付出是值得的,四季平安才是最大的幸福,所以总是争着占卜,希望被选中“婆头”。 ②辞神换装。某日吉时,首事人员恭请婆祖神躯从神龛里下来,连同东西南北中五方兵马一起,恭送上天庭。这一程序称“辞神”,由法童主持。辞神后,婆头奉接躯体至浴室,以清水湿巾抹洗,并换上新装(即请画师重新描涂颜料)。 ③沐浴斋戒。军坡节来临。某日吉时,婆头和众首事一起到庙里,摆供,祭拜。法童作唱主持,舞虎(或狮)队踏吉,践行沐浴斋戒仪式。 ④召神登龛。某日凌晨,首事和装军人员着古代服饰到位。八音队奏斋醮科仪乐曲,婆头率众首事恭迎换了新装的婆祖神躯,至殿堂门前临时设置的坛案上就座。案桌上摆放各类供品,以及大大小小的神符、令旗、令牌。 拂晓吉时,鸣铳三声,钟钵、锣鼓、鞭炮等齐响。法童恭请婆祖神祇从天庭归来,重回到躯体上,点睛开光,五方兵马亦随着招回。接着抬婆祖神躯、捧着金童玉女神躯,进入殿堂,登坛入坐到神龛里。这程式亦称“开光”。 ⑤拜神祈福。自“开光”日始,乡众接踵前来,次第祭拜,洗平安脸,抽签卜谶,祈求婆祖保佑身体健康、婚姻美满、丁财兴旺、家庭幸福、事业腾达、万事如意。 此后,在数天节庆期间,庙堂内日夜灯火辉煌,烛光明亮,香烟缭绕,前来祈祷、膜拜者摩肩接踵,爆竹声响个不停。 (二)公祭 公祭是军坡节最神圣的活动,在庙前广场或军坡场举行。 是日早晨,装军场地彩旗飘扬,锣鼓喧天,点将台格外醒目。台前的广场中央竖立一支刚砍下来的大楠竹,六条绳索斜拉固定。绳子上是一溜红、黄、绿相间的小三角旗。楠竹尾梢留有几节新鲜枝叶,在青绿碧翠的梢叶间,一面冼夫人旗帜迎风飘扬。这种排场,寓意“有头有尾,生生不息”。 吉辰到,锣鼓喧天,号角齐鸣,鞭炮爆响。婆头和首事们身着古代服装,列队诣庙恭请冼太婆祖神躯。婆祖神躯出龛乘轿,在仪仗队前呼后拥敲盘击钟护送下,来到点将台,登台正位上坐定。人们欢呼雀跃,场面浩大壮观,气氛隆重热烈。 过一会儿,附近村庄的其他婆祖、圣娘、峒主等神躯,亦乘轿和乘辇,在该庙首事、八音队和村众的拥簇下,走亲戚拜朋友般次第来到,贺喜伙军,共同闹庆。每一支队伍到来,都是锣鼓喧天,神乐声声,铁杖闪闪。各神躯来到点将台,叩见婆祖神躯,然后列坐在婆祖神躯两旁。一溜二三十尊神躯,庄严肃穆。神前案几上摆放各种供品,烛火腾腾,香烟袅袅。 龙虎(或狮)队进场了。龙、虎(或狮)们在广场上翩翩起舞。八音乐曲响起,文艺队跳起腰鼓舞,或秧歌舞,或盅盘舞,或现代舞,庆贺社会和谐,生活升平。随后,在婆头的带领下,按照古例祭仪,各庙的首事代表列队向冼太婆祖及众神躯上香,献银宝,读祭文,行三跪九拜叩首礼。龙、虎(狮)也随着鼓点,向众神躯行跪伏礼。随后,村众各自祭拜祈福。 (三)上刀梯 上刀梯是军坡活动中一项独特项目,是通连天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传说“上刀梯”源于当年冼夫人大军的军事训练项目。战场上,沙砾、碎石、石片、树根、荆棘……无处不在。冼夫人训练将士们上刀梯以使其有一双厚实的铁脚板,保证冲锋时快速突进,夺取胜利。 今天的上刀梯,颇具当年将士们冲锋陷战、英勇向前、“刀枪不入”的神奇,同时,是通连天界,调集五方兵马的重要环节。 刀梯状似一架木梯:两株刚砍下来长10米以上的槟榔树或其他笔直的树木,其中一根留有梢叶,寓意“有头有尾,生生不息”。绑上横踏板成为18级的梯子。横踏板均是钢刀,50—60厘米一级,级级刀口向上,刃口锋利,寒光闪闪,令人胆怯。刀梯竖起,高高耸立,四周斜拉绳子拉紧固定。斜拉绳子和顶端碧叶间,缠系多种颜色的彩布条和小三角旗,象征着希望和胜利;没有尾梢的一边挂有一竹筐和一竹笼。筐里装有糖果、饼干、钱币、谷子等吉祥物,是要布施给民众的“福”;笼中有一只活白鹅,是传信给天界的信使。刀梯底下亦笼有一只活白鹅,是传信给冥界的信使。 上刀梯是通连天地的法事程式,由训练有素的冼太婆祖的勇将(亦称法童)实施。他头扎红布,腰缠红巾,赤脚裸掌,背上婆祖神躯,来到刀梯跟前,点燃清香,请白鹅报信冥界,然后踩着刀锋,一级一级往上登,甚至从踏板间钻过梯子另一边,动作敏捷,姿态潇洒。上到梯顶,仰面朝天,口中念念有词,紧接着从笼里请出白鹅,高高举起,环转四周。这是通过白鹅请调天界五方兵马。紧接着,他吹响牛角,凌厉地挥手。这是婆祖在发号施令,指挥五方将士横扫妖孽鬼怪,保境安民。尔后,他从竹筐里抓出一把把糖果等福品,抛向人群。这是婆祖向村众子孙们布施、赐福,有幸接到或捡到这些经“上刀梯”的“吉祥福品”,就会得到婆祖“保佑”,平安吉祥。最后,他下梯至地面,完成任务,志得意满。 上刀梯场面恢宏壮观,神秘肃穆,惊心动魄,是一种英雄气概,是一种英勇的行为,是一种神秘的展现。人们惊奇攀登者的胆识、技巧和神功,以及婆祖神灵的威赫。 (四)过“火山” 过“火山”即趟“火山”,是军坡活动中一项独特项目。 传说过“火山”源于当年冼夫人大军的军事训练项目。当时,大军穿的大都是草鞋,或者就不穿鞋。战斗中,有“火攻”或“火拒”的战术。当敌方“火攻”或“火拒”时,己方穿草鞋不管用,穿布鞋也不济事。草鞋、布鞋遇火就烧,跟不穿鞋一个样。因此,要训练将士们不惧“火”、能蹈“火”前进的勇气和技术。经过“蹈火”训练,将士们个个英勇,战无不克。 今天的过“火山”,传承着军旅色彩,是毫无畏惧残酷而勇敢向前的写照,同时又颇为神秘,扣人心弦。 拂晓,首事人员点火烧木柴,为过“火山”做准备。这些木柴少则四五百斤,多的有二三千斤。熊熊大火烧了几个小时,致柴质燃尽,只剩炭火通红。然后摊开炭火,铺平,成为一面长7—8米、宽2—3米、厚约10厘米的“炭火毯”,即是火山。 过“火山”开始了。冼太婆祖一勇将(亦称法童)赤脚诣冼太婆祖神躯前,双手合十恭拜,口中念念有词,然后手执橘叶蘸水,绕着“火山”边走边点洒吉水。回到婆祖神躯前,双手捧起神躯,转身纵向踩上“炭火毯”,飞快地跑了过去。这就是“过火山”。 勇将过了“火山”。紧接着,首事们赤脚鱼贯而过,仪仗队员举着旗帜也一个个赤脚趟过去。村众们相互仿效,亦赤脚趟“火山”,越趟越多,反反复复。男人趟,女人也趟(但例期的女人不能趟),有人还抱着婴孩趟。炭火将灭之时,各家各户用铁罐等盛装一些炭火回家,以避邪消灾,保佑人丁兴旺。 据说过“火山”是有婆祖显灵佑护,勇将捧着婆祖神躯赤脚过“火山”,不会烫伤。经“婆祖”趟过“火山”后,其他人虽没有捧托“婆祖”,同样也不会被灼伤,只是感觉似有小蚂蚁叮,不起泡。 过“火山”能驱除邪气,驱离怪祟,往日的倒霉、恩怨、烦恼、不顺心等统统被烧掉了,今后的日子风调雨顺,身体健康,岁岁平安。 (五)舞虎、舞狮和舞龙 舞虎是军坡节最亮丽的祭祀项目。 一支舞虎队至少由两只老虎,以及土地公、土地婆、锣鼓手、吹号手、旗手、勇士等20—40人组成,使用的武器有刀、枪、剑、棍、钯、藤牌;乐器有锣、鼓、钵、螺号;旗帜有帅旗、战旗。队员着清一色以黄色为主调的勇武服装,男女老少均可上阵表演。 舞虎的主要道具是虎披,由虎头、虎身、虎足组成,以黄色为基本色调,尤以毛和须部分最为突出。虎头的额头都顶着“王”字,脸颊橙红色且有条纹,眼眶黑色且深陷,脖子上围着红绸,威猛凛然。虎身由红、绿布帛相间缝成,长尾巴。虎腿长毛,足板长爪。两虎的不同之处是,雌虎头顶戴红花,雄虎不戴花。 虎舞时,虎头、虎尾各1人共同撑起一架虎披,默契配合,形似一体,模样憨厚可爱。舞虎的鼓乐比较温和,没有霸气。虎舞主要以舞虎、戏虎和打虎三部分穿插进行。 “咚咚锵”的锣鼓声响起,“呜——呜——”的螺号吹响,两虎踏着鼓点,威风凛凛出场了。 两虎先向婆祖神躯三叩首参拜,又次第参拜其他神躯和“火山”。拜毕,绕场三圈,进至表演中场。 两虎伸伸懒腰入睡了——此称“养精蓄锐”。呼气,耸背,摇尾,慢慢醒了;伸腿,搔痒,哈气,拱臂,软绵绵地站起来——此称“朝气蓬勃”。虎头扬起,摇头摆脑,绕圈走场,边走边舞——此称“悠然下山”。两虎各自时而俯伏在地,时而翻身脚搔腹背,时而转头咬尾——此称“搔痒咬虱”。两虎忽而卧地滚动,一只腾空从另一只身上跳跃过去——此称“翻身反肚”。两虎一会儿生气地争斗,或凌空扑咬,或就地翻腾,神气活现——此称“弱肉强食”。两虎友好相处,或相互舔毛,或滚绣球嬉戏——此称“和睦相处”。两虎叠起罗汉,抬头远望——此称“展望未来”。 虎舞集舞、扑、跃、跳为一体。有时像俏皮的小孩,动作轻盈活泼;有时瞪眼展爪,威风凛凛。 戏虎是在虎舞过程中穿插土地公、土地婆的助兴表演。 土地公和土地婆戴着肥大的面具,慈眉善目。公者手拄拐杖,婆者手摇葵扇,亲昵地相互嘻嘻哈哈笑,又亲切地任意作弄老虎,妙趣丛生,一派祥和甜蜜的情景。 打虎主要是武术表演,有徒手拳术和刀、枪、剑、棍等器械表演,有徒手对徒手、徒手对器械、刀枪相对、矛盾相对的单打表演,还有双打、四打、八打、群打等表演。 一时间,拳声呼呼,剑如吐信,枪挑一条线,棍打一大片。武者身轻如燕,疾如鹰扑,静若潜蛟,动如霹雳,俯仰吞吐,盘旋进退,刚柔并济,妙招连环,变化万千。场上刀来剑往,枪来盾挡,器械撞击之声“咣咣”作响,喊打之声“嘿嘿”震耳。让人目不暇接,惊恐喜惧,魂魄震荡,百感横生。 执长棍的上场了,是来打虎的。只见他飞旋手中棍棒,似金蛇缠丝,又似夜叉探海,转而劈打,转而顶戳,呼呼生风,忽而大喝一声:“嘿!”挥棍向两虎横扫过去。两虎一惊,急忙跳起躲过,随即温顺下来,摇头摆尾和善亲昵。这一套路叫做“驯虎呈祥”。 最后是“摘星”。“星”指悬挂高处的红包、香烟、菜蔬等物品,是主人赠给虎们的礼物,也是主人祈盼借着舞虎带来吉祥如意。主人将这些物品用绳子捆着悬吊在半空,有3米至6米不等。红包有大有小,小红包挂得稍低一些,大红包挂得高,技艺高超的虎们才能摘到高处的“星”。 两虎摘星时,或者叠起罗汉,或者凭借木桩、木盘等器件,旋转爬高,口衔“星”物,摘下来,然后绕场施礼作揖,虎舞结束。 舞虎展示威猛和灵活的内涵,具有“驱邪迎祥”的含义,寄托来年万象更新,国泰民安的憧憬。虎舞结束,男女老少拥上前去,争着摸虎身,以祈沾点虎气,保佑人畜兴旺。 传说当年虎舞是冼夫人大军的训练项目。今舞虎是传承当年的威风,是为冼太婆祖神躯巡行驱邪助威。舞虎是最具原生态且极为罕见的民间文化,从不同侧面展示了海南人民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特有的生存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承载着舞虎地区的民族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深深根植在时空、周边环境和社会活动中,是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舞虎中蕴含有人类驯虎的内容,是一种力量,是一种气势,更是一种鼓劲。通过舞虎而产生的团结、协作和凝聚力是无边的,令人难以想象。 据说虎舞在南宋时期传入海南,是海口市三江镇美敏冯冼夫人纪念馆的特有项目,历史悠久。今海口市的东部地区、文昌市和澄迈县的长安一带,舞虎相当热烈。 三江镇罗梧村舞虎队自明末组建起来,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参加舞虎队,是一种荣耀,更是一种责任,舞虎队员们甚感自豪。 有些地方舞狮。舞狮是以中国南狮为主。 舞狮与舞虎大同小异。舞虎既有争斗嬉戏情景,又有人类驯服虎的内容——这是与舞狮不同之处。 有些地方还有舞龙。舞龙更是场面宏大。 舞狮和舞龙较为普遍,不作细说。 (六)装军 装军是军坡节最重要的项目。 装军队伍分文装队和武装队。一般情况下,文装队由冼夫人庙队伍组成;武装队由各村队伍组成,分别装扮成不同的兵种。 点将台上,婆祖点将。主持司仪的将军(亦称法童)头扎红巾,发布命令。 首先是文装队进场。勇士们高擎“冼”字龙虎大旗和该庙冼夫人衔号的帅旗,鸣锣开道,两支一庹长的铜喇叭“呜呜”吹响,俊男秀女双双对对举着锦伞和龙凤绣扇,四块头牌齐头并进。每顶锦伞或扇、牌之后,相间地跟随着一对对打苏锣、挑花篮的童男童女。 接着是武装队进场。各村民众装扮成的各兵种的队伍,如刀兵队、棍兵队、戟兵队、镖兵队、钯兵队、弓兵队、板尾盾队、藤牌盾队等,次第进场。 武装队进至中场就拉开架式,表演本队兵种套路,还有单兵的刀、枪、棍、剑表演和对打格斗表演。虎(或狮)们围着土地公、土地婆,伴着鼓点起舞,时而腾跃,时而俯伏,又摆头,又睁眼,还抛绣球,一派胜利喜庆的欢乐景象。 紧接着,婆祖点将出征。此“出征”,是婆祖神躯率队绕行军坡场地,以及庙境墟镇街道、村庄,以驱恶镇邪,保护一方平安。 明代王弘诲《谯国诚敬夫人庙碑》载:冼夫人庙“每令节届期,即云集飙附,若三军之奉主帅,曾无敢有越厥志者”。 清咸丰《琼山县志•建置志•坛庙》云:军坡日,“冯冼氏夫人神甚灵显,数百里内祈祷者络绎不绝,每逢诞节,四方来集,坡墟几无隙地”。 军坡节多姿多彩。乡人纷至沓来,既领略神秘,又追念冼太夫人的功德,还祭祀冼太婆祖神灵,祈求神灵去祸消灾,迎春赐福——人们称之为“发军坡”。 (七)穿杖 穿杖是军坡活动一项特有的最具刺激性的项目。 传说“穿杖”源于当年冼夫人大军出征前的一次不经意的请战过程。一次,一峒主向冼夫人请战,为表示自己勇往直前不怕死,遂拔箭刺脸,请求上阵。此事传开后,各地纷纷仿效,衍成一种“表忠心”“诉勇敢”“求认可”的习例,称“刺箭”。冼夫人逝世后,此例益加深入人心,峒人有事就到冼夫人庙神躯前“刺箭”。后来,庙里制作状似“箭”的专用器物,称“杖”。由此,“刺箭”遂称为“穿杖”。再后来,“穿杖”成为军坡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 “杖”用金属制成(过去用铁,现在多是不锈钢),长0.3米至9米不等,重0.2斤至20斤不等。柄部是镂空的团花状,直径0.1米至0.4米。有些杖的根部比人的拇指还粗,从根部逐渐向尾部细化,至尾梢为针尖状。 在三跪九叩首的祭拜过程中,场上逐渐有人眯起眼睛,摇摇摆摆,步履蹒跚——据说这些人都是冼太婆祖的将军,是婆祖神灵降附于他们了。村人给他们头上扎红布条。随着祭典的进行,随着锣鼓的“咚咚锵”大声喧响,将军也逐渐多起来。 一阵鼓声响起,婆头一声喊:“出征巡行开始。”顿时,全场骚动起来。将军们手舞足蹈,有的叫喊着,有的狂跳不已,有的冲上坛台抱走神躯,有的围着抱神躯的人转圈。抱神躯的人异常兴奋,高举起神躯,不断摇晃,来回狂奔。整个场面亢奋起来,看似很乱,很疯狂,却是很有秩序。 有将军手举燃着的三支香大声叫喊:“拿杖来!”有的跳上轿杆,拍打轿盖,大声喊:“拿杖来!”他们话音刚落,立即有人传递铁杖过去。 说话间,有人用矿泉水洗杖,一是清洁杖,二是起滑润作用;有人托着杖身,有人托着杖柄;有人捏着杖尖,帮着穿杖人,从其口中向左或向右穿通脸颊,或者从这边脸腮穿透那边脸腮,或者穿过他的脖子,或者穿过他的耳垂,或者穿过他的手臂,或者穿过他的肚皮……穿杖人涨紫着脸,一手托着颤悠悠的铁杖,另一手执香高举比划着。 神躯坐进轿子。兵勇们各自抬起本庙的神轿,跟随冼太婆祖神躯出征,巡行军坡场,然后转上墟镇街道。 每一神躯组成一个方阵。方阵的前边是已穿杖的将军,后头是神轿,中间是渐渐进入状态的要穿杖的将军。行进中,锣鼓喧天,不断地有将军穿杖。据说不到一定状态是穿不了杖的。进入状态将要穿杖的将军,两旁有人保护着,一是防止摔倒,二是防止别人撞到他,三是防止旁人不慎误撞杖尖。要穿杖的将军也能感觉到自己需要穿的是长杖,还是短杖,叫喊着“来长杖”,或者“来短杖”。 谁能够穿杖?穿长杖还是穿短杖?杖体穿过多长,是一点点,还是几厘米、几分米,或是几米……等等这些,据说都是由婆祖决定的,是婆祖神魂附体后才能实施,是一种很自觉的、不知不觉的、渴望实施的行为,不是人人都可穿杖的。穿杖时,当杖尖露出来时,有的戛然截止,有的叫着“继续穿”,直穿到杖的根部,也是由婆祖决定的。 穿杖的将军犹如在战场上,昂首挺胸,不怕刀枪,不怕危险,知难而上。杖尖穿过一侧脸颊,或两侧脸颊。穿短杖的,他一只手托着杖体,随着锣鼓的节拍,翩翩起舞,舞着前行;穿长杖的,两旁有人托着杖柄和杖尾,缓缓前行。有的穿杖将军跳上轿杠,站立着,被抬着前行,鹤立鸡群,煞是威武。 穿杖者大多是男人,也有女人、小孩,但首事们不支持女人和小孩穿杖。 十几个,乃至二三十个穿杖方阵,连接成绵长一二里的队伍,缓缓前行。一路上,不断地有人穿杖。有的村子足有十多人穿杖;有的方阵里,一支杖上连着穿几人,甚至有十多人,煞是震撼心胸。2013年3月23日,中央电视台CCTV–9六集纪录片《冼夫人》摄制组在海南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湾岭镇石弄懿美夫人庙军坡场,就拍摄到一支杖连着穿十四人的震撼情景。屯昌县屯城镇坡尾境主军坡场上,笔者就目睹一人身上同时穿杖三十多支的情景。 参加军坡节的人群中,不断地有人把100元或50元的钱币往杖尖戳挂上去,有支杖上戳挂有10000元之多。这是献给穿杖人的,往杖上挂钱也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一路上,高潮迭起,场面沸腾,人们不断地燃放鞭炮。若是在街道上,不少人家从楼顶上挂下鞭炮。锣鼓声声,鞭炮阵阵,烟火腾腾,队伍逶迤巡行。 每一次巡行,少则二三个钟头,多有五六个钟头。穿杖人说,这段时间,不觉得痛,不觉得渴,也不觉得饿;不喝水,也不吃东西,却浑身有力量。 穿杖不流血,退杖亦不流血。若流少许一点血,抓一把香灰捂住伤口,很快就愈合,即时可吃饭喝酒,不需要治疗,也不会留下疤痕。实是令人惊诧。 “穿杖”者,说明他根苗正,功德大,能通神界,是冼太婆祖最信任的将军。经历穿杖的人,威望和能力相应地大大提高。通过穿杖巡行,更加彰显冼太婆祖神灵的威赫。 (八)婆祖巡行 婆祖巡行即婆祖神躯率军出征,是演绎当年冼夫人率军出征的情景,是再现关爱民间的情操,是军坡节最贴近民众的驱邪赐福的项目。 婆祖大军从军坡场出来,按照当地传统惯例形成的路线,巡行辖境墟镇村庄,驱魔镇邪,保护平安。 婆祖莅临前夕,墟镇各街道店铺和各村庄,家家户户清洁一新,在门口或楼顶上竖立起“冼”字令旗,有些人家还高挂“星”物,迎接婆祖到来。 锣鼓阵阵,旌旗招展,虎(或狮)们欢快踏舞,土地公、土地婆漫步婀娜。巡行队伍来到某家门口,婆祖神躯坐镇,两虎(或狮)按照婆祖的意旨起舞,旋即进入厅堂,三叩首参拜。主人给这虎(或狮)戴簪花,披红绢。礼毕,虎(或狮)们面向主人,踏步退出门口,绕场驱邪赐福。主人家全家人朝拜婆祖,迎祥纳福。 有“星”的,虎(或狮)们叠起罗汉,张口衔住“星”物,一口一口吞食,直至全部吞食完。星物是主人家答谢婆祖的恩赐,也是主人家给予虎(或狮)的红包。 婆祖神躯离开时,主人家燃放鞭炮,庆贺福泽长驻家门。 婆祖巡行村坊,又坐镇村坊,踏境驱邪镇恶,保佑平安。村众顶礼膜拜,祈求全家老少平安康健、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日子越过越红火。 婆祖神躯巡行庙境村庄,需几天乃至十几天时间。婆祖神躯莅临该村的时间,即为该村的“婆军节期”。 (九)体育比赛 军坡期间举办体育活动也是村众十分喜欢的。主要有:排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拔河比赛;有男队,也有女队;有专业团队,也有临时组成的散队;有有奖金的比赛,也有单纯表演助兴的比赛。 观看比赛,参与比赛,人人情绪激昂,手心痒痒,更加激发起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共同拼搏的精神。 (十)文化活动 军坡节热气腾腾,文化部门也相机融入,举行多类型的活动,诸如:冼夫人英雄事迹展、冼夫人文化学术研讨会、冼夫人文化书画展、文明村摄影展、巾帼风采摄影展、民族服饰展、特色商品展销会、虎(或狮)表演赛、武术表演赛、中老年健身球表演赛、秧歌舞表演赛……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 (十一)吃军坡 清咸丰《琼山县志•舆地志•节序》载:“乡民竞抬本境之神以与邻村所祀者相会,因而刲羊击豕,聚会饮酒,唱演土戏,谓之装军。其聚饮也,即素不谋面之人,亦喜延之入会。”军坡节期间,每家每户都准备丰盛的三牲酒品佳肴,既祭祀,表示对冼夫人虔诚,又广邀亲朋至爱,前来餐聚欢宴。 亲戚们,朋友们,亲戚的朋友们,朋友的朋友们,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都纷纷前来“吃军坡”,觥筹交错,其乐融融。酒酣之余,还前去祭拜婆祖,祈求福泽;若有时间,就购物、看戏、看球赛,玩个痛快。 “吃军坡”寓意众人敬奉冼夫人,盼望冼太婆祖永远济世,保境佑民,乡人年年、月月、日日都像过节一样,丰衣足食,幸福美满。 “吃军坡”也是亲戚间见面叙话的好机会。亲戚常来常往更是倍加亲切,远亲也变成近亲,陌客也成熟人。天南地北,道听途说,无所不谈。瞬息之间,各类信息也随之流动开来,抓住机遇,发挥才智,大展宏图,或许就发端在这觥筹之余。 军坡节对农村的文化生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还增强了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对农村经济的繁荣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十二)买吉祥物 军坡节期,庙会所在地的集墟,街道两旁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军坡物品:香烛、元宝、鞭炮、令旗、婆祖牌、镌镶着冼太神躯像或雕刻“冼夫人”字样的项链和手镯、书画、印染有“冼夫人文化节”字样的文化衫或健美服……琳琅满目,不胜枚举。 出售最火的是“令”旗、番薯、芋头、藠葱、桑叶、橘叶等六大吉祥物,据传说都与冼夫人有关。 “令”旗即“百通令旗”。相传当年沙源峒人进山多迷失方向,称是“魍魉作祟”。冼夫人给进山者几面写有“令”字的三角小旗,让他们进山时每转过一个山口就插上一面,旗头向着进山方向,回来时收回旗子。果然,进山者都能顺利返回。此后衍生出许多传奇传说,如:婚后多年不育者,家中插上令旗,可“早生贵子”;家中或店铺中插有令旗,可“财源广进”;出门带有令旗,能逢凶化吉。因此,“一令传下,百事亨通”的传说,代代相传,延续至今。 传说冼夫人当年驻军海南时,倡导发展生产,并提供优良种苗。这些作物既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物品,又颇有吉祥象征因素:番薯繁殖快,象征多子多孙,事业发达;芋头个头大,仔儿多,象征子孙满堂,稳妥发展;藠葱根白且长,象征长寿;桑、橘分别与海南话“财”、“吉”谐音,象征吉祥发财。 前来祭拜者热衷购买这些物品,奉祀到婆祖神躯前,表示对冼夫人倡导农业关心民生相当怀念。祭祀后,把这些沾上神恩的供品带回家,家人食吃能平安有福。 (十三)文艺演出 闹军坡,发军坡,七里八乡欢天喜地,热气腾腾,“绑个剧团演戏”是必不可少的。庙场演戏,各村也演戏。演戏,主要是演给婆祖看,村众是傍婆祖看戏。看戏,是村民们津津乐道的事情。 节庆期间好戏连台。有些村庄一连七天,每天演戏,有时甚至是通宵达旦,上至省级著名剧团,下至木偶剧团,甚至乡村街舞队伍。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平头百姓,囊尽古今人物;惩恶扬善,婚姻美满,情景万千,演绎人间世态;盅盘舞、竹竿舞、八音演奏,尽在快乐中。尤其是冼夫人题材的剧目,更是大受欢迎。 海南军坡文化根植于民俗文化沃土,根植于普通民众的文化认同,根植于乡土社会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它是发自民众内心的,是一种民间信仰。 军坡节的民俗价值除了百姓的民间信仰外,不外乎就是一个“情”字。在海南农村,琼北军坡,独特的民俗节庆期间,会举办一次乡村美食大比拼,这是一次亲情友情大串联,更是沟通与村民情感联系的桥梁。以吃为纽带,以情为纽带,把乡土社会的亲情、友情、人情联结起来,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最深沉的情感。 军坡节,是海南最具民俗特色、也是最为隆重的民间传统节日,其热闹程度超过春节。海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海南自贸港建设,海南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会被越来越多的人了解,“军坡”文化在新时期也一定会大放异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