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时报讯 李建设 蒋苏宁)11月10日,纪念孔明远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河南省信阳市圣达酒店举行。信阳市浉河区政府办公室四级调研员朱德顺主持会议,浉河区第一届政协原主席王益民,县级信阳市公安局原副局长、曾任申城中学安全督导马保成,信阳市委党史办原主任蔡传玮,浉河区教育局原书记张保卿、浉河区文化局原局长、信阳市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张道敏,原信阳地区文化局副处级干部、音乐家李守信,浉河区教体局工会原主席商守伟,平桥区文化新闻出版局原副局长、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特聘专家李建设,浉河区广电局原局长胡建新出席座谈会。孔明远先生部分亲属和学生代表等3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
(纪念孔明远先生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会场) 座谈会上,孔明远先生的长子孔维哲介绍父亲的生平事迹,书法家张道敏将敬录孔明远先生《七律:修志抒怀》的书法作品赠予孔明远先生家人,信阳著名播音员胡建新朗诵。 会上来宾及孔明远先生学生代表对孔明远先生教书育人、参政议政、创办申城中学等事例进行追思,高度赞扬孔明远先生深厚的国学造诣和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学人风范和师德师风。会上还播放了身在全国各地没能赶回来参加座谈会的部分学生代表发来的视频等。孔明远先生长孙孔垂壹(同济大学哲学博士、中华孔子学会孔子后裔儒学促进委员会理事、美国峥嵘通宝国际投资集团峥嵘通宝国际学院执行院长)代表孔明远先生亲属发言并答谢来宾。 孔明远先生生于1923年农历9月27日,出生在山东曲阜“衍圣公府”的分支“东五府”。其祖父孔祥霖曾任河南省提学使布政使,加赠二品,著述数十卷。其与康有为私交甚笃,其墓碑碑文系康有为所题。 孔明远先生幼时勤奋好学,受教张寿民、颜泗南两位思想积极的进步老师,逐步接受到马列主义思想的熏陶。1938年,孔明远先生刚滿15岁时,经中共党组织考察批准以化名“张闻世”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斗争,由于叛徒出卖而身陷囹圄。他在狱中坚定不屈,坚守党的秘密。解放后被错划右派、叛徒、历史反革命,几乎每次政治斗争,他都要受到冲击,身心倍遭严重摧残。孔明远先生从“热血青年”到“革命青年”直到半辈子的“老运动员”,如此巨大反差的“角色转换”,但他对党从无一句怨言,从未动摇对祖国的深情厚意,始终追求着、期待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革期间强加给孔明远先生的莫须有罪名得以平反,此时尽管已年过半百的他却焕发出生命的“第二次春天”。一方面重新返回三尺讲台教书育人,一方面加入民主党派中国民主建国会,成为县级信阳市民建常委,市政协五至八届委员(其中六、七届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为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奔走、鼓与呼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上世纪九十年代,孔明远先生积极与族兄,曾任台湾考试院院长、台湾大学教授的孔子77代宗孙、祭孔大典奉祀官孔德成联系,积极为祖国统一大业鼓呼,孔德成还赠其亲书书轴。此事被登载《团结报》。 1949年9月,孔明远先生先后任信阳师范学校工会主席、教研组长,讲授历史和语文课,从此开启长达半个世纪的教书育人工作。他认真探索总结出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在他的教导下,使其所带的班级同学们有机会体验到独特教育方法的优越性。如让学生做作业、概括课文时,他引导学生实现知识的变革和突破思维的局限提高自我,关注学生的思想情绪变化,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帮忙学生排除困难,摆脱困惑,舒缓心境,陶冶心灵,培养刻苦钻研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改革方面,他生向善,潜心办学,有教无类。1993 年春,中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明确支持民间办学。古稀之年的老师再也按捺不住多年办学愿望,毅然决然走上开中国办私学先河的先人孔子的办学之路,大胆创办豫南新时期第一所民办学校——申城中学。原国家领导人彭冲,为其亲笔题写校名。时任河南省省长马忠臣对孔明远先生的办学精神大为赞赏,亲自召见先生并题词:“栽桃种李教书育人,民办教育大有可为”。先生的发小和战友,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刘鹏,不辞辛劳亲自来到河南省信阳市申城中学视察,给先生和全校师生巨大鼓舞。 
(参加座谈会主要人员合影) 孔明远先生的挚友,中美战略问题专家、中央党校周文琪教授评价其:“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三十多年来,孔明远先生却一直住在信阳市老七中学校里的一套40平方米的破旧房屋。居室里,除了书,连一件象样的家俱都没有,就是在这陋室清屋,老师一灯荧然,心如秋月,潜心著述办学,教书育人,他始终保持着学人的本色,固守着神圣的寂寞之道。真可谓是:三尺讲台,成就一生精彩,春夏秋冬,不知撒下多少辛勤的汗水,两鬓苍苍,换得桃李芬芳。 另外,记者了解到,为纪念孔明远先生诞辰100周年,由孔明远先生的三子孔维功主编著的《申城中学校史》已出版发行,长子孔维哲撰写的《浅草迎风马蹄疾:孔明远自述》即将出版。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是对孔明远先生最好的怀念、纪念,先生的进步思想将激励后人,为把信阳建设的更加美好做出积极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