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宝安区的一个工厂内,一颗颗长宽3cm厘米的区块链通信模块,被贴片机以1.074秒/颗的速度安装在线路板上。就这样,一个具备“上链”功能的线路板诞生了。
在这里,区块链线路板单日最高产能超3万片。从工厂下线后,它们会被运往一家做电动二轮车换电的科创企业——嘟嘟换电,把线路板和新能源电池包装在一起,组成电池的BMS(Battery Management System)管理系统——每一颗电芯的电量、电压、充放电次数、电池健康度等数据都会被一五一十地记录在区块链上,数据源头可信且不可篡改。 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借助链上的可信数据,在新能源产业链中搭建可信的信息桥梁,降低交易方之间的信任成本。 记者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金融机构借此方案更好服务科创企业,为嘟嘟换电提供了一笔低利率的经营性租赁贷款,此外电池的“链上”数据也流转到了新能源产业下游,降低了电池的回收成本,让新能源电池实现绿色循环。 目前,蚂蚁链已经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设备区块链平台,上链的新能源设备数量超过800万台。随着路灯、玩具等对电池容量要求更低的使用场景加入循环,新能源电池的更多次利用有了可能。 数据上“链”,为电池记本“健康账” 中国的锂资源只占全球7%,但是中国电动汽车的产销量占到全球的60%。因此,提取电池中的锂、钴、镍等金属,循环再造成为新的电池,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新能源电池的回收利用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据统计,我国已进入动力电池大规模退役期,2023年我国退役动力电池可达59万吨,自2028年起我国动力电池退役量将超过每年260万吨。 按照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动力电池剩余80%容量即可“退役”。电池容量下降虽然会使续航里程降低,影响用户使用感受。但“退役”的电池依旧可以用在储能等对电池性能要求低的场景,实现“梯次利用”。如新能源汽车淘汰的电池,可用于电动自行车,电动自行车淘汰的电池,还可用于5G基站通信UPS电源。 廖志成说,不同电池损耗程度不一,传统的做法是将电池包拆解,检测每一个电芯的健康程度,挑出合适的再组装成新的电池包。而更多缺乏相应技术和人力的回收企业,只能将退役电池当废品一样拆解粉碎,直接出售电池中的重金属,这样做既不经济也不高效。 区块链技术具有数据不可篡改的特点,电池“上链”,回收方不必逐个拆解,就可以了解电池的全部健康数据。即保证了安全,又保证梯次利用。他说:“区块链技术让电池数据上‘链’,有助于降低退役电池损耗程度的了解成本,让部分电池在回收时多卖3倍的价格。” 
北京大学区块链研究中心主任陈钟表示,区块链能够精准地记录电池的生命周期,从什么时候开始生产,经过了什么样的利用,这样一个不可篡改的一种历史,对这种流通利用和回收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电池回收利用委员会秘书长杨林表示:“实际上它是一个城市矿山的概念,乐观预计到二十几年以后,我们通过动力电池回收回来的材料,完全能够满足我们生产新电池的材料了。” 区块链激活电池价值,助力金融服务加码科创 嘟嘟换电主要给社区居民提供“换电”服务,换电站就布设在小区或者街边的电动车停靠点。截至今年6月底,嘟嘟换电已经在深圳和杭州铺设近3000个换电柜网点,注册会员超过20000人。 
发展换电业务的核心是买电池然后租出去。如果按1000元一块电池的单价来说,20万的用户就得准备两个多亿的电池资产。对于嘟嘟来说,自持电池的资金压力制约着公司业务发展。 如何“轻装上路”,既运营电池资产同时又不持有电池,嘟嘟想到了用区块链的方式。 嘟嘟换电与蚂蚁链合作,把“上链电池”用在了融资场景中。这样一来,资金方能够更准确、更合理、更快速地进行电池价值评估,也更放心的给嘟嘟提供资金支持,并将运营权交给嘟嘟。 今年以来,金融机构不断发力科创企业的金融供给。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我国大量科创企业,尤其是中小微科创企业仍面临来自融资端的巨大压力。传统的以银行为核心的融资方式与科创企业轻资产、规模小、信用偏低的特征无法匹配,也让风控趋严的银行等金融机构望而却步,而区块链激活了电池等科技资产的价值,为解决金融机构与科创企业之间的信任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凭借电池上链数据,嘟嘟换电获得了一笔2000万元的经营性租赁贷款授信,综合融资利率从以往10%降至6%,融资成本大大降低。廖志成表示,“通过‘轻资产’的方式,未来我们自持的比例将会从100%降到60%。” 南方海金所首席研究员茂胜男认为,随着区块链、物联网等金融科技的融入应用场景,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多的数据竞争力,从而提高综合运行效率,也让金融机构定量认识科技企业的风险与机遇,从而激发各类基金敢于追加投资,这对科技创新类企业而言,应用可信的技术已经成为一种风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