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国际风云 > 追踪报道
 
遥远的墓地,心中的墓碑 ——解密十万中国军人“援老抗美”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时间:2023/6/12 14:48:31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肖舟

2023年6月6日,老挝乌多姆赛省勐赛、纳莫中国烈士陵园修缮保护工程竣工及开园移交仪式,在勐赛中国烈士陵园隆重举行,中、老各界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仪式。至此,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历时十多年的“援老抗美”国际军事行动,在尘封半个多世纪后,终于首次被世人知晓。

之前的4月19日,一群来自云南、贵州、四川、山西、广东、河南、江西等地的四十余老兵,踏上了曾经浴血的战场。这也是4月13日,中老铁路开行国际旅客列车后,国内第一个“中国援老老兵访问团”。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战友,也见证过他们血色的青春。

 

遥远的墓地,心中的墓碑

——解密十万中国军人“援老抗美”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在老挝乌多姆赛省纳莫县城边上老西线1号公路旁,庄严地耷立着一座雄伟高大的中国烈士纪念碑,由中、老两国重新修缮一新的纳莫中国烈士陵园庄严肃穆,松柏常青。墓碑基座上,用中、老两国文字镌刻的碑文格外醒目。碑文全文如下:

中国为支援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于1962年2月和1963年3月,1968年9月至1978年5月,累计派出了工程、地面警卫、防空和后勤部队及民工大队11万人来到老挝,历时11年,修筑了7条战略公路,总长822公里。为老挝人民取得抗美救国斗争的胜利和战后发展经济作出了积极贡献。援老期间,中国有274人牺牲,其中215人安葬在老挝境内。纳莫陵园共安葬中国烈士81名。首批入老部队牺牲的烈士均安葬于此。

碧血洒老挝、青山埋忠骨,忠诚儿女忠诚志!

    中国烈士永垂不朽!

    中老友谊万古长青!

                                                   

 

中华人民共和国退役军人事务部

    

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劳动社会福利部

             

二0二二年四月 立


 纳莫中国烈士陵园.jpg


老挝位于北回归线以南的亚洲大陆和南洋群岛之间,东接越南,南接柬埔寨,西邻泰国,西北达缅甸,北与中国“共饮一江水”,是中南半岛唯一的内陆国家,地域狭长,从北到南有1000多公里,全国分为上寮、中寮和下寮等三个地区。

1961年4月25日,中、老两国正式建交。在大使馆未开馆前,双方同意在昆明和川圹省丰沙里(上寮)互设总领事馆。老挝王国政府首相苏发那·富马亲王和老挝爱国战线主席、副首相苏发努冯亲王请求中国帮助训练战斗部队。


毛泽东接见苏发努冯.jpg


经两国军队代表协商,确定在中国境内为其训练1500名官兵,时间3个月,所需的装备、主副食品和日常用品,全部由中国负责供应。为保证训练工作的顺利实施,昆明军区专门成立了以副参谋长丁荣昌(驻丰沙里总领事)少将为组长、政治部副主任段思英少将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并抽调教官、翻译和保障人员,共220多人。

训练开始前,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派出的教官要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5月20日,中央军委还专门下达了具体指示。训练从6月22日开始至9月底结束。1964年,老挝民族联合政府再次提出,请中国为其培训100名军官,时间为6个月;1965年,又提出培训军官130名(其中,30名防空学员)。为承担培训任务,昆明军区在军校中专门建立了独立中队,按要求完成了培训任务。   

从1964年到197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各有关院校分5批,帮助老挝爱国武装力量培训了通信、工程、防化、医务、航空等专业技术人员,共500余人,学习时间最长的5年多。

 

在向老挝提供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后勤物资援助的同时,自1962年2月至1978年5月,中国先后派出18个工程大队,3个民工总队,无偿地为老挝修筑了7条,总计822.4公里的公路,桥梁131座、涵洞2677个,铺设沥青路面458万多平方米。那时,从昆明出发过玉溪后,所经的元江、思茅(今普洱)、景洪、勐腊的国道几乎都是砂砾石简易公路,但无偿帮助老挝修建的公路全部铺设了沥青。这些公路是连接上、中、下寮的纽带。

老挝境内没有出海口和铁路(2016年12月,中老铁路全线开工),为此,1968年2月28日,中、老双方的交通部副部长彭德清(开国少将,1981年起,任部长)和老挝人民党中央财政委员会委员通占,在北京签订了《中、老双方关于修建公路(磨憨——勐赛——孟夸)问题的会谈纪要》。

3月17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援老筑路工作由总参谋部和交通部革委会共同领导,施工任务由中国筑路部队承担。昆明军区接到中央军委命令后,组建了以援越筑路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队五支队(1965年5月,沈阳军区组建)副支队长刘德润(后任昆明军区副参谋长。2004年4月25日去世)为队长,以昆明军区司政后的领导、民族一支队(地面警卫部队。1969年12月,撤销建制,改隶陆军11军32师94团)三营的官兵和交通部武汉公路设计二院的8位专家,共200多人组成“援老筑路工程队踏勘队”,在小勐养负责踏勘警卫的民族一支队集结待命。

5月8日,踏勘队加上“总后”第22分部后勤保障运输队共400余人,从西双版州勐腊县磨憨口岸出发,经老挝的磨丁、那堆、纳莫、拉通、勐赛、孟拉、孟夸、丰沙里线路进行实地徒步勘察。踏勘队由作战指挥组、技术组、后勤组和警卫分队组成。后勤组由军区后勤部和22分部人员组成。经历50多天的生死考验,终于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7月1日,踏勘队到达丰沙里领事馆休整一天后回国。

8月8日,中国对外经济联络委员会(1970年6月,改称对外经济联络部)副主任李强和老挝人民党财政委员会委员提坛,在北京签订了《中、老双方关于修建(勐赛——孟洪)和考察(勐赛——孟献)公路的会谈纪要》。

根据上述两项会谈纪要规定,中国入老筑路部队将同时担负勐赛分别至那堆(老西线)、孟夸(老东线),孟洪(新西线)3条公路的施工任务。

8月16日,根据毛泽东主席签发的“五个尊重”的命令,组成以刘德润为主任的“中国援老筑路指挥部”(序号301支队。1972年,昆明军区接管支队机关),率4个工程兵团(大队)、云南省第一民工总队(序号704大队)及防空、警卫和后勤部(分)队共2万人,从9月18日起,代表“伟大的党、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祖国、伟大的中国人民、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时称“五个伟大”) ,从玉溪地区经磨憨口岸分批开赴老挝北部各工程地段。


“五个尊重”.jpg


因为,“援老抗美”是一项秘密的国际军事援助行动,当然不能穿65式绿军装(1975年后,统一换装不戴领章、帽徽的65式军装)出境,也不佩戴领袖的像章。先期出境的工程兵和后勤部队,穿的是深灰或浅灰色的“民工服”,战斗部队,如高炮部队和地面警卫部队穿“寮服”(老挝人民军的军服)。清除所有装备、车辆和个人用品上标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的图案和字样;部队的信封和信笺、毛巾和着军装的照片更是严禁携带。

首先抢修老西线,打通中老边境的道路,同时以1个团的力量进入老东线,进行施工准备。时值9月,老挝阴雨连绵,施工部队安家难,做饭没有干柴,加之空中有飞机轰炸,地面有特务袭扰,条件非常艰苦。主力部队克服各种困难,背着沉重的施工器材和生活用品,陆续开进茫茫森林中的施工地段,一边安家,一边投入施工。702大队(沈阳军区工程兵308团,代号昆字905部队)只用3个月时间,就修通102公里的汽车便道,为修筑正线创造了条件。在各大队的共同努力下,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奋斗,老西线于1969年12月25日竣工,全长100.397公里,有桥梁11座,涵洞315个。随后,“筑指”将3个大队的主要力量调往新西线。经过抢旱季,战雨季,争分夺秒,1971年4月,新西线竣工。至1972年3月,老东线也宣告竣工。至此,共完成3条公路293公里,老挝北部的交通状况大为改善,有效地支援了老挝人民的抗美救国斗争。

第一批筑路部队完成任务后,陆续回国归建。在修建新西线、老东线之时,应老挝人民革命党的请求,中央军委又命令贵州、山西、云南三省交通局负责勘察设计,“筑指”率4个工程大队和新组建的云南省第二民工总队(716大队,代号昆字922部队)共同修建北线(115.5公里,那堆到孟新东北侧)和孟北线(51.5公里,孟洪到北本)。

为保障公路的畅通,从1972年3月起,先后派出两个工程大队,承担老西线的维护保养任务达6年之久。

 

上世纪70年代初,“援老抗美”进入高潮期,大批援老施工和高炮及警卫部队进入老挝。

作为后勤保障部队,不仅要满足十多万身处异国他乡的官兵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医等物质需求,同时,也要保障官兵们的读书通信往来等精神需求,而地方邮局不可能设到国外。因此,军方编制系列里单设了专业的军邮站(对外称号:四支局,云南2O1信箱)。

在老挝崇山峻岭没有互联网和手机,更无长途电话的年代,部队联系是以无线电为主,文件收发为辅的通信手段,而广大指战员与国内亲朋好友联系唯一就是靠信件往来。为了满足军人通信和阅读报刊等精神需求,军邮站的存在,更显得难能可贵。

1968年4月,援老部队先后组建了后勤108兵站军邮站和301支队队部(驻尚勇公社)军邮站。在勐腊县邮政局的全力支持配合下,军民同心协力,两个军邮站分工不分家,确保国内外邮路畅通,保障了各级书报文件信涵的上情下达,交流联络;保障了10多万指战员邮件包裹汇款等需求,成为广大官兵思乡的港湾,心中的鸿雁。

70年代初期,108兵站军邮站(连级)驻在勐腊食加站对面一个四合院内。1973年,兵站军邮站共有官兵十人(1974年4月,与支队军邮站合并)。军邮站内所使用的铁皮文件柜、密码保险柜、工作中所使用的公文大皮包和邮政挂包(袋)等,都是勐腊县邮电局配发的。

当时,军邮站每天收寄各种包裹、汇款近千件、平信约5万封左右。分拣各类报纸、杂志,约20余万份(本)。从国外收寄回国内邮件,以云南四支局的名义直封,由省政局的邮车运送到昆明,再汇入全国邮政网。反之,送国外部队的邮件,由支队军邮车从兵站军邮站收运再专门处理之后,专车专人押运分发出国部队各单位(云南省201信箱XXX大队X中队(营)XX分队)。

1973年后,入老部队筑路里程推进加快,军邮站邮递路线也随着增长,邮递任务也在增大。几台军邮车及驾驶员和通信员根据运送时间,轮流出国执行邮递任务,每次出行往返均在4天左右。跨过磨憨边防检查站,原始丛林一望无际,参天大树漫布山岗,野兽出没。


援老后勤运送.jpeg


在没有公路的地方,基本上都是两人同行,背着邮件、挎着枪,在原始森林中穿行。大凡有部队施工的地段,邮车都会冒险而行。热天,只要看见远处丛林中黄烟飘滚(扬起的灰尘),就知道有车过来,赶忙找宽一点的地方停下来,打开车灯。等对头车通过,黄尘散尽,再驾车前行。如遇雨天,上坡打滑,出邮的官兵还得下车来,砍些杂草树枝等,垫着车轮慢慢行,下坡车辆打滑,驾驶员踩着刹车,车轮不转动,直接往下滑。有若干次,车辆险些侧翻,都被路边大树挡住了。险情多,开始有些怕,后来习以为常,都不当回事。车走不动了,步行不过一两公里,就有施工的部队,只要听到邮车有事,施工部队就会派人来支持。三下两下,就会把邮车弄上路,继续往前走。

每一次执行任务之前,军邮站全体人员,再进行一次大的分拣,有工程部队的、高炮的、医院的、兵站的、民族支队的,上万件邮件分成大的邮袋,按顺序装车,全体军邮人员对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十年来从未发生过差错。军邮站像一根红线,传递国内国外各类信息,串连起亲情友情和爱情,为服务部队稳定军心,完成援老任务做出了特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1968年11月后,老挝人民接连取得的巨大胜利,引起了美国和万象当局的极度恐慌和不安,加剧了对老挝北部解放区的侦察和轰炸,并不断对筑路部队进行空中袭扰,平均每月达100多批,400——500架次。为了保障筑路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施工人员的安全,根据老挝人民党的要求和中老双方协议,中国人民解放军705大队(沈阳军区坦克3师高炮团),奉命于1969年3月先后进入老挝,担负老西线对空掩护任务。705大队在301支队的积极配合下,克服重重困难,构筑了7个临空指挥所和47个高炮连阵地。他们百倍警惕地注视着空情,顶烈日、战风雨、坚持坐炮值班,处于一级战备。8月22日,雨后初晴,4架T——28型飞机飞临孟赛桥上空,企图袭击中国筑路部队。第705大队立即命令守桥分队进行射击,击落击伤敌机各1架。至1969年底,705大队防空作战共8次,击落敌机3架、击伤5架。

1970年1月,707大队(序号302支队,福州军区高炮72师648团)、710大队(高炮72师 649团)和昆明军区直属高炮团,接替705大队的任务。他们与先期入老的防空分队统一部署,将中、小高炮和高射机枪混合配置,组成严密的防空火力配系。1月2日,美国3架T——28型飞机袭击中国防空部队,发射了上千发机关炮炮弹和26枚火箭弹。排长吴春祥等人把机枪扛到开阔地上进行射击,吸引敌机。高炮、高射机枪分队紧密配合,英勇作战,击落击伤来犯飞机各1架。吴春祥壮烈牺牲。1970年,302支队共作战26次,击落敌机9架、击伤7架。

12月28日,空军高炮15师(师长王强)本部率43团(711大队)、44团(712大队)和配属的高炮19师55团2个营,福州军区高炮72师647团(713大队)、陆军11军2个高炮营、雷达34团2个连、广昆地监连,及空军第2野战医院,组成“中国筑路工程队303支队”,成为中国空军第一支参加“援老抗美”作战的部队。


援老抗美的高炮部队.jpg


为适应北线和孟北线公路防空的需要,次年12月27日,增调空10军高炮11师31团3个营、32团2个营、33团1个营和配属的陆军30师高炮营,空军高炮2师、7师各2个高机连及1个野战医院等(序号均是304支队),进入老挝,担负防空任务。直到1973年11月14日,共作战5次,击落敌机4架。

根据筑路工程一线展开、多点施工、逐段延伸的特点,防空部队在7个地区进行了重点设防;同时在几座高山上设伏,进行机动作战。“援老抗美”历史上最为惨烈的“5·14”对空作战就发生在高炮15师44团。1971年5月14日下午1点30分,已经在高炮15师阵地上被击落4架飞机的美军在进行了详细周密的侦察之后,派出多个批次的飞机突然袭击44团炮阵地。敌机向我炮阵地俯冲扫射,发射火箭弹,并投下大量气浪炸弹、子母弹、菠萝弹等。44团战士英勇还击,向敌机猛烈开火,阵地上的伪装被炸弹的气浪吹走,工事被炸塌,阵地边的树枝在浓烈的火焰中燃烧,陷入一片火海。

在持续3个小时的战斗中,高炮15师共击落2架F——4战斗机、击伤2架。但是,援老部队的代价也是惨重的,44团4连和5连牺牲24人、负伤58人,高炮阵地也在空袭中被炸毁。由于中、老两国有协定,战果在当时全挂在老挝军民的功劳薄上,双方都没有公布这些战果。

“援老抗美”这一国家战略实施,让当时经济并不发达的中国付出了高昂的经济成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正值“文革”时期,国民经济遭受了严重损失,人民币最大的面额是10元,一个工人的年平均工资是615元,一辆“永久”13型、28寸男式锰钢自行车的价格是188元。188元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上海市区的青工,三年学徒时期的工资,分别按17.84、19.84、21.84元数字递增,在转正之后为36元一个月,因此民间还有“36元万岁”的说法,这在国内已经是高收入水平,有的农民年收入不过100多元,折合到一个月的话才只有8元钱左右,因此要想用半年的工资来买下一辆自行车,并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


永久28寸、13型勐钢男车.jpg


直到1978年,援老部队按出国待遇每月以“军用代金劵”(人民币同等币值)行式发放津贴,新兵入老第一年14元/月,之后每年增长1元,而国内同期入伍战士是6元。

吃的方面,总部对出国部队给予特殊照顾,伙食标准每人每天0.90元。粮食和生活日用品,全是从国内拉来的。但夏季一旦遇上暴雨山洪暴发,公路被冲坏,补给运输车来不了,就只好吃干菜、花生米、粉条等。连续吃几天倒了胃口,大家就幽默地把花生米、粉条称作”钢珠菜”和”钢筋菜”。

中国人民节衣缩食,尽量满足老挝人民抗美救国斗争的需要。尤其在援老筑路期间,筑路所需物资,除砂石和一般木料就地取材外,其余的一切费用,全由中国负担。平均每公里的造价为人民币31万余元。为把援老物资及时运往老挝,中国不仅在国内组织了公路、铁路、航空运输,而且长期使用汽车2600余辆,临时调用汽车660余辆,骡马900多匹,担负运输任务。

1965年,中国研制了第一辆军用自行车——上海自行车厂的“永久”牌26寸军用自行车,该车架使用锰钢,异常坚固,每辆车负重200公斤以上,最大负重可达350公斤,车的三角架上有气筒挂架、肩推助力杆,后凳有载货活动收放支架。

    26寸军用自行车投产后,先后用于“援越抗美”、“援老抗美”。而直到80年代末,中国国内无论繁华都市,抑或穷乡僻壤,自行车还是凭票供应的奢侈品。当年,能拥有一辆“凤凰”或“永久”牌自行车的人,足以让一家人自豪。

1975年12月1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1978年3月,随着最后一条援建公路“新东线”(纳双到孟献)的建成,历经十余年的“援老抗美”落下帷幕。


石丹在南乌江大桥通车交接现场(1978年4月8日).jpg

援老抗美筑路线.jpg

    

这是自1973年9月,“筑指”前后动用6个工程大队,经过5年日夜苦干,全长280.867公里,有桥梁32座,涵洞904个,最长的“老中友谊公路”。同时,在勐赛、纳莫、川圹省孟贝的烈士陵园里,也树立起了包括“5·14”对空作战牺牲的24名烈士在内的215位中国军人的墓碑。

 

青山埋忠骨,异国驻英魂。

45年过去,老挝丰沛的雨水不断侵蚀着曾被修葺一新的墓地。二战历史研究学者戈叔亚曾说:“境外烈士的现状,代表着一个国家的良心,当然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历史进入新的一页,2016年9月,中、老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修缮和保护在老中国烈士陵园的协定》,标志着在老中国烈士陵园修缮保护工程全面启动,祖国不会忘记他们。

2023年4月20日早晨7:30分,老挝勐赛。


勐赛中国烈士陵园浮雕.jpg


清晨时分,初升的太阳照耀着今年年初竣工的勐赛中国烈士陵园,一片安宁平静。这是3年前,国家斥资7000万元人民币,在老挝修建的3座烈士陵园之一。陵园里长28米、高2.6米,全景反映援老抗美大型主浮雕真实地再现援老官兵在原始森林里,劈山开路、遇水架桥、对空作战、后勤保障、救死扶伤,不怕牺牲、艰苦卓绝的拼搏,与老挝人民结下了深厚友谊的历史……

由“筑指”政治部宣传队石丹带队的“重返新东线、南乌江大桥”老兵战地重游访问团活动,在此隆重举行。


2023年4月20日,勐赛中国烈士陵园内祭奠.jpg


1972年4月,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建筑第117团(序号724大队,曾用代号7655、35012部队)老兵代表廖光文致祭文:

50年前,我们奉中央军委命令,身着便装援助老挝,抗击美帝,巩固南疆。1968——1978整十年,十万雄师坚守在战云密布的阵地,跋涉在崇山峻岭的他乡。一代芳华、不辱使命。

今天,我们这些幸存者,怀着沉痛心情拜谒烈士陵园,祭奠生死战友,硝烟回望,战地花黄。心潮起伏,时空穿越……


缅怀战友.jpg


在圆满完成纳莫、勐赛中国烈士陵园祭奠缅怀后,老兵们驱车60多公里,来到新东线的标志性工程,孟夸县内跨越南乌江的9孔、256米的南乌江大桥(架桥单位南京军区工程兵143团)。南乌江是湄公河最大的支流,依江而建的蒙温县弄郊村曾经只是老挝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如今,弄郊村已发展成为一个热闹的旅游点,房屋错落、市场繁荣。而这些改变与横跨江面的南乌江大桥息息相关。


45年后,重走南乌江大桥.jpg


这座已通车45年的南乌江大桥,如今依旧坚挺,梁与梁之间伸缩缝,都在四至五公分左右,人行道笔直,各排水洞口毫无破损,桥栏的花纹工艺复杂,桥面平整,九座桥墩的排气孔完好,这是当年中国援老筑路工程中最长的一座桥梁,也是老挝当时境内最长的桥梁。

南乌江大桥打通了蒙温县连通老挝13号公路的唯一通道,可抵达桑怒、川圹等省市。老挝公共工程和交通运输部部长萨南在交接仪式上说:“中国援建的‘老中友谊一号公路’,是中国筑路干部和工人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和英勇精神的历史标志,它将永远树立在这块英雄的老挝土地上。”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

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

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

不需要你认识我,

不渴望你知道我,

我把青春融进,

融进祖国的江河。

……

   “援老抗美”的英雄功绩永存史册,被世界上爱好和平的人们赞颂!


援老纪念章.jpg

 

(本文成文过程中,得到钟梅小姐的大力帮助,谨致谢忱!)

 

***未经作者同意,任何报刊不得转载或摘编***

作者在纳莫中国烈士陵园.jpg

 

            (肖 舟)


责任编辑:CTCSHXZ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遥远的墓地,心中的墓碑 ——解密
2 内蒙古自治区司法厅以“五个提升”
3 易白歌曲《潮汕》创作综述——兼析
4 网络语言学:互联网时代的特别产物
5 浙江台州:着力构建“五大体系” 
6 为天津戏曲大码头添砖加瓦
7 都昌围棋求道
8 省运会群众体育赛事暨2023年群
9 浙江嵊州:“驾马卮山 探寻仙踪”
10 2023中国•江西汽车文化节在南
版权所有@中华时报传媒集团(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