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人口数量和结构相对合理 ——对中国人口问题的一些看法 车安宁 中国人口问题于2022年出现了负增长的拐点,虽然下降幅度不大,但是也引起了国内外相关人士的高度关注。人们议论纷纷,说法不一。笔者不揣浅陋,在此也发表一点看法。 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多年来人口持续增长。为什么在近年政府提倡生二胎、三胎的情况下,人口不增反降?这个问题值得反思。 从生物学角度讲,每一种生物都有自觉繁衍后代,生儿育女的自然属性和本能。无论是庞大的鲸鱼、大象、毒蛇猛兽或乖顺的羔羊,还是飞鸟、昆虫乃至微生物都是如此,各类植物亦然。各种不同类别,多姿多彩的生物在大自然中进化的亿万年期间,无不为着后代的繁衍,物种的延续而努力付出,它们甚至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以保护后代的生息,这就是作为生物的一种本能,也是自然界的规律。 人类当然也是这样。在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漫长历程中,特别是形成中华文明以后,我们就有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含饴弄孙、儿孙满堂、儿孙绕膝,人丁兴旺等等理念。人们往往会把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作为人生成功的价值衡量。儿孙的多少,儿孙的健康成长,都成为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重要的价值要素。从人的生物学属性上来讲,古往今来每一个正常人,无论男女,成年以后也都有着强烈的生儿育女的自然属性和本能。 
那么现在我们怎样看待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这样一个趋势?我认为我们首先不必恐慌。从世界各国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早就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期,有些国家不仅时间早,而且下降趋势还很严重,譬如日本。还有如法国,是以引进人口维持其微弱的人口平衡。 但是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应当从国情出发,深刻反思,不带偏见地认真研究中国的人口问题。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甚至关系到民族存亡的问题。 那么为此,我们当下需要研究哪些问题呢?我认为: 第一,首先需要检讨我们过去几十年来执行极端的计划生育政策,所造成的一些过失;应当敢于承认,我们过去为限制生育采取了一些偏激的宣传和过激的手段,这对人民群众传统的生育观造成了扭曲和伤害。一些地方的计划生育部门,甚至把罚款作为工作的手段和目标,谋取利益。实际上,过去的计划生育政策是管住了城镇里有公职的人,而在乡村特别是边远落后乡村和外出做生意的人口,多孩化现象依然存在。 还有一些所谓的人口专家,听不进去不同的意见,单纯地为“计划生育”(实际上就是晚婚晚育,限制生育)找理论根据,编制数据,片面宣传,过分强调,还企图把“一孩化”政策无限延长。在这种极端政策的影响下,伤害了整整两代人的生育情感,不仅扭曲了人们的生育观,还造成了后续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独生子女性格问题、失独老人问题、人口结构问题等等。承认失误、纠正错误,应当是执政党的优良传统,如果回避这个问题,就无法对历史有个交代。 第二,不应当把保持人口的增长,作为一些经济学家所说的,为的是扩大劳动力市场、扩大消费市场的必须。有人说,过去为着国家利益,要求群众节制生育;今天政府为着开拓消费市场,又提倡生育,好像我们生育政策的制定,从来都是要服从国家利益,怎么就没有考虑到老百姓的愿望呢? 在今天的新形势下,我们应当从“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这个大原则出发,来考虑人民群众的生育需求,并形成正确的生育价值观和人生观。要立足国情,建立更为科学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口发展理论和模式。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倾听各方面不同的意见和建议,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由几个所谓的人口专家呈一家之言,一味推波助澜“一孩化”政策。 
第三,国家生育政策的制定,不应当是单纯地制定人口发展规划,而是首先要营造一个社会氛围,创造各种条件,要给人民群众带来生育的幸福感和快乐感,这个是前提。当下的育龄夫妇之所以不愿意生育,是有原因的。找不到这个原因,只是一味地强调人口出生可以拉动经济,促进消费,以及用各种补贴来刺激生育,这些想法都是不对的,也不一定能奏效。 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虽然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孩子入幼儿园难,上学难,作业多,活动多,看病贵等等问题多年都没有解决,并且愈加凸显。以小学一、二、三年级的下午放学为例,现在一般的小学校都是下午三、四点钟左右放学,这时的孩子让他们到哪里去?谁来接?这时家长只好把孩子交给晚托机构,花钱请他们托管和监督写作业,再辅导等等。 其实学校完全可以安排教师或辅导员组织孩子们在校内活动,或唱歌,或游戏,或写作业,或讲故事等等,一直到家长下班来接。这样一个教师管几十个孩子,就解决了几十位家长的难题。再说回来,国家规定的工作日是八小时制,学生那么早放学,让教师干什么去?何况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还有寒暑假。 现在的学校体制,不仅折腾家长,还折磨孩子。翻一翻小学生的教材、教辅材料和作业本就可以看到,无论什么课,作业题都出得又偏又怪,令人咂舌。说透了就是这些教材编辑者和出版者都在挖空心思,想把书做厚一点,多赚点钱而已,哪里会顾及到学生的负担! 还有,现在的学校参与的社会活动也名目繁多,无非就是和一些社会机构联系起来,以给学生搞活动的名义,给这些机构拉利益。虽说有些活动能让孩子拓展视野,但搞多了无非是折腾家长。 我们现在讲抚养孩子的成本,并不仅仅是金钱的付出,还有很大的时间和精力成本,更多的人还会把爷爷奶奶也都拉进这个成本圈子。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要进行力度很大的改革,要把学校办成老师操心,孩子舒心,家长放心的学校,不能把一些责任和义务都一股脑儿推给家长,这样才符合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分工原则。 我们需要研究的是,怎么样能把人民群众自觉的生育潜力激发出来,给广大育龄夫妇带来养育孩子的幸福感和愉悦感,让生育者自愿生,让抚养者相对轻松地养。在宏观人口理论和政策导引的前提下,让人口顺其自然地出生和死亡。 第四,我们也应当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成长期的幸福感和快乐感。 除了要减少学校的各种负担,同时要彻底杜绝拐卖妇女儿童这种现象,给孩子们以最大的安全感和更大的自由活动空间。如果不能形成这样一个社会保障机制,那么人们在生育了孩子之后,时刻都在担心着自己的孩子安全,也就没有了生育的幸福感、愉悦感可言。 第五,如果我们当下暂时实行不了全民免费医疗,那么是否可以考虑在十二或十六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率先实行免费医疗制度。 总之,我们现在要研究年轻的生育夫妇,他们为什么不愿意再生孩子,要找寻这个深层次的原因,而不仅仅是从号召、从国家的人口规模、消费带动等等这些角度来谈论人口问题。 可以预见,我国的人口下降趋势已经开始,在今后很长的几十年内,这个趋势依然会持续下去。但我国依然是人口大国,因为我们的人口基数很大。所以,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必忧虑。可以这样假设,如果我国的人口今后持续下降,每年几百万,甚至一千万的下降,那么要降到美国今天的水平,也还需要100年的时间。而美国在其人口达到目前的3亿多之前,早已经是世界第一强国了。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讲,人口的负增长也未必就不是一件好事。以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来讲,包括可耕地资源、淡水资源、森林资源及多种主要矿产资源,我们都处于偏低状态。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机器人普及了以后,实际上我们所需要劳动力,是在逐步减少,而不是增加。特别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在今后可能颠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对于我国来讲,今后人口的数量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和人口质量。 
现在中国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人口结构不合理,成为了一个倒金字塔型,即老年人越来越多,年少人口的比例却在减少。这种结构的不合理,既与前几十年我们极端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系,也与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教育制度失衡、人们普遍的生育观改变有直接关系。因此,今后需要调整多项政策,实施全面改革,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维持一个适当的人口数量和保持相对合理的人口结构,这应当是我们今后的基本国策和追求的目标。在人口问题上我们不能一错再错。 
总体来讲,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人口问题是个不可回避,不可轻视的大问题。 作者:车安宁 甘肃省人民政府原参事 2023年4月10日于兰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