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社会万象 > 健康
 
姚康: 心梗缘何缠绵"白骨精"
时间:2023/4/12 16:34:22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甫霖

姚康: 心梗缘何缠绵"白骨精"

——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姚康教授临床科研并行不悖   


    《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发布后的第三天,家住上海浦东新区锦锈路上的方先生根据"指南"提示,携14岁过于肥胖的儿子去医院做了血脂检查。2天后的检查报告显示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有箭头出现且齐齐向上,方先生顿时惶恐不安。他曾在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活过100岁》节目中听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姚康说过:血脂异常会造成生命异常。

         微信图片_20230412161809.jpg

         整整10年过去了,浙江人至今也无法将梁薇从大脑皮层上抹去,他们用尽吃奶的劲儿抖动想象的翅膀,也无法臆测这位一双杏眼祼露出清纯娇憨的浙江卫视28岁的女主播会在出差上海期间突发冠心病最恶劣的表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肌梗塞),就此珠沉玉碎。

        2016年10月5日晚,北京一小区有一人蓦然头朝东、脚朝西倒在地上,双手握拳平铺两侧,一只狗狗蹲在他的左边肩头,以为主人如平素一样睡着了,半天没吠一声,狗狗哪知主人从此阴阳相隔,此人便是“春雨医生”的创始人兼CE0张锐,一位竭力为医患搭桥铺路的有心人,却在二竖为虐、间不容发之际,连医生都不曾见上一面,这年他才44岁,死因为突发性心肌梗塞。                                                   

微信图片_20230412161727.jpg

    不是冤家也聚头


        梁薇、张锐这样的青年才俊,因心梗朝荣夕毙,让人唏嘘,使人恐惧。当下心梗如此死缠烂打"白(领)骨(干)精(英)",撩拨起英国伦敦圣·托马斯医院访问学者、复旦大学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姚康教授职业诧异,这位至今已成功为冠心病患者实施近万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的青年医师,对很多患者早已印象模糊,而一位24岁的江苏淮安小伙,至今还鲜活地余留在他的记忆深处,一切如若昨天之事:专家诊室门开了,进来的是一位中年妇女和一个年轻小伙,两人走到就诊桌前,小伙一屁股坐在就诊椅上。姚康一愣,往常来心内科就诊的都是儿女陪着父母、年轻的陪着年老的,今天却是母亲陪着儿子。小伙就职于某lT企业,经常往返于南京和上海之间,是位事业有成的单身男。发病的经过是:一天,小伙在南京熬夜后胸腔憋闷、冷汗淋漓,送医过程中发生室颤,正常的心脏跳动节律被破坏,随车医生对他实施20余次电复律,通过电击的方式将异常心脏节律转复为正常窦性节律。命是保住了,病却很严重,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冠脉造影发现心脏左前降支等三支血管严重病变,是典型的冠心病症状。医学常识说,血管病变是岁月侵蚀的结果,此人如此年轻而血管里的脂质却堆积得如此严重,就算有较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一时也难以判别来因去果。母子俩慕名前来上海中山医院找姚康。通过检查,姚康发现小伙病情确实非常严重,考虑患者年轻,开胸腔截血管进行外科搭桥手术对他以后的生活有难以摆脱的负面影响,权衡再三,毅然决定自己承担一定的风险,在30天里,分两次对他实施介入手术。目前,小伙身体状态良好。                                 

        

        这是一位名叫陈宋华的冠心病患者去年写给中山医院的一份感谢信:2013年,我当时只有37岁,大约从10月中旬开始,每天上午起床后,我的胸腔就反复出现胸闷气促,短则几秒,长则几十秒,严重时到了难以呼吸的地步,人也产生幻觉,晚上都不敢一个人睡觉。这样的症状持续半个月后,我在家人的陪同下,到上海中山医院姚康主任处就诊,其实当时我的病情非常严峻,化验结果显示心肌损伤的指标异常增高,有随时发生生命危险的可能。姚主任在门诊耐心听我讲述身体不适症状,对我进行了心理的安慰和开导。因为我的病情非常严重,必须马上手术,在床位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怕我发生意外,姚主任与同事反复磋商后,让我住进病房。翌日我顺利进入导管室,姚主任一边为我手术,一边不断安慰我,与我聊天,让我的心情尽量平复下来。造影发现我的心脏左前降支近段狭窄了80%且有破裂征象。术后我得知,左前降支狭窄80%说明有斑块存在,如果是不稳定的斑块,很有可能会导致出现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梗死,危及生命。为此,姚主任为我左前降支植入了一根支架。术后姚主任多次到病房来关心我的康复情况,姚主任的仁心仁术,让我顿时有重生的感觉。不知不觉,动手术至今已经快九年了,我每天都遵姚主任的医嘱,按时吃药,现在身体状态就像没患过什么病似的,感谢姚康医生!感谢中山医院!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

        

        善于从临床问题出发,凝练成科学问题,并专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临床科学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由姚康和葛均波院士申请的“一种液体创可贴式冠脉带膜支架及其制作方法”去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巧妙地解决了介入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血管穿孔这一突发危重状况。基于多年的临床经验,姚康进行的心血管介入手术在东方国际心脏病会议、长城国际心脏病会议、中国慢性闭塞病变俱乐部会议都做过实况转播,且患者都是顶级最难的慢性闭塞病变,把很多徘徊在死亡边缘的患者活生生的拉回到他们亲人的身边。         


          姚康发现,目前冠心病已不再是老年人恒定的"冤家"。姚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预测,中外电影常有的典型桥段--老年人受突如其来的变故导致心脏病发作,也许在以后剧情里会用在年轻人的身上。 

          眼下心梗已成为人们生活中耳熟能详、闻之色变的一种恶疾。                                             

微信图片_20230412161733.jpg

     群策群力施巧计                               


         国际流行病学有这样的定论:冠心病常见于老年人、吸烟男性和绝经女性。它的病理表现为脂质代谢异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积在原本光滑的冠状动脉内膜上,渐渐增多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从而造成动脉腔狭窄,血流受阻,由此导致心肌缺血,产生心绞痛。如果冠状动脉壁上的斑块形成溃疡或破裂,就会形成血栓,使整个血管血流完全中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显然,人的血管硬化恰似树的年轮增长,都需要时间的积淀。但近年临床数据显示,我国冠心病发病人群呈现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现实生活中,象梁薇、张锐这样的年轻人因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溘然辞世的不计其数,其中最小的心肌梗死患者才21岁。也有数据警示,我国35岁至44岁年龄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率日引月长,在近3年内令人毛骨悚然增加30.3%,这种发生率的增长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也得到了毋庸置疑的佐证,该科对近6年年轻冠心病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年以超过15%的速度在无情地递增。                                                                              

        当下,冠心病一返常态,老少通吃,男女通杀,不但使姚康疑惑不解,更让他的导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血管内科带头人、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存有履霜之戒。作为中国心血管领域的领军人物,他肩负着中国心血管疾病关键诊疗技术革新和转化的重大责任,由他主持的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护体系的研究",就是对冠心病的最危急状态--"急性心肌梗死"这一严重危胁我国国民健康、致死致残率极高的疾病迎头阻击。 

         万事皆有因,有因就有果。尽早发现心脏疾病或心脏疾病的高危因素,从而能够早发现、早治疗,这是一个医生的职责,姚康是这样认为的。

       2016年11月,作为葛均波团队的骨干成员,姚康和戴宇翔主任在导师的指导下,为解开心梗缠绵"白骨精"的谜团,牵头组建了《中国45岁以下年轻冠心病临床特点及遗传学特点研究》(简称GRAND研究)课题组。2017年,该课题被列为国家十三五重大研发计划"急性心肌梗死全程心肌保护体系的研究"子项目,从而使GRAND研究提升到了国家层面和时代高度。                                  

        葛帅升帐,强将云集。参与GRAND研究的有全球最大的基因组学研发机构之一的深圳华大基因科技公司、在心血管影像学资料分析有独到见解的上海君岳医疗科技公司,同时引入第三方进行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从而使GRAND研究成为国际上首个规模最大的精准关注45岁以下年轻冠心病患者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项目。它通过临床、基因组学、代谢组学三个方面的研究,分析中国年轻早发冠心病患者的相关基因、易患因素、临床特征及干预手段对远期预后的影响。姚康告诉记者,38家国内医院、研究中心参与了GRAND研究,单臂入组近2000例年轻冠心病患者,参研中心包括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新疆克拉玛依市中心医院、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等,基本覆盖了我国东南、西北和中部地区。                    

   微信图片_20230412161748.jpg

    摘果挖根寻病机                                                            


        2000例患者入组,2000多天的样本收集、整理、分析,GRAND研究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前瞻性和观察性研究,分析环境因素、遗传因素、临床指标以及生活压力与年轻早发冠心病发病的相关性;解析年轻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变特点、治疗效果、预后及对生活状态的影响。

         2022年7月,重点报道中国具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进展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national science review 》发表了葛均波、郑琰、洪尚宇、姚康、戴宇翔等撰写的原创性文章"中国人群早发冠状动脉疾病研究报告"。研究报告提示中国汉族年轻早发冠心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特点、临床表现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探索中国汉族年轻早发冠心病患者治疗策略以及对治疗的反应;分析环境相关因素与中国汉族年轻早发冠心病发病及预后的关系;解析工作压力与中国汉族青年冠心病发病及预后的关系,探讨它们之间的关联性;筛选出与中国汉族年轻早发冠心病相关的致病基因,并在大规模研究人群中进行验证。在国际上首次提出LDLR基因罕见突变及QTRT1是中国人早发冠心病的致病基因。

                                                

        姚康告诉记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作为一种由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复杂疾病,近十年来,大量临床研究的开展和技术手段的进步,冠心病的整体诊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报告,2030年世界缺血性心脏病的死亡人数将占总死亡人数的13,1。我国冠心病发病年轻化趋势日趋明显,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相比,其临床特点鲜明,冠心病传统危险因素少,但起病突然,多数表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院外死亡率极高,且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干预的手段和远期预后与老年患者存在明显差异。因而,对于冠心病尤其是年轻早发冠心病的防治刻不容缓。期盼我们的研究能够为今后发病机制、早期筛查、早期预警以及预后评估提供靶点,并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针对年轻早发冠心病人群的综合防治方案。预防发病对健康的作用要远大于治疗。                                                             

        依据葛均波院士、姚康、戴宇翔教授等全国医学科研团队的研究发现,葛均波率先提出“泛血管疾病”的概念,将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的防治,从单个病变上升到以整体视角去辩证分析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近日,中国血脂管理指南修订联合专家委员会、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卒中学会共同修订的《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正式发布。"指南"指出:膳食模式转变、身体活动减少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我国儿童青少年脂质异常血症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检出率高达20.3%至28.5%。为此,"指南"新增了儿童青少年血脂筛查的部分。另外,"指南"明确,血脂检测应列入小学、初中和高中体检的常规项目。难怪方先生看了"指南"后,想起姚康在《活过100岁》节目中谆谆告诫:早检测、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助于疾病预防和康复,便带领儿子去做了血脂检查。

         全民防范,老少皆同,医患协力,"白骨精"摆脱心梗缠绵指日可待了。

        医不难於用药,而难於认证。姚康在临床、科研两条道上奋力行进着,他用行动践行医者的力量。

                         周桂龙

 微信图片_20230412161754.jpg


责任编辑:CNASH01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维持人口数量和结构相对合理——对
2 山东省嘉祥县《嘉山祥水》系列丛书
3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
4 长沙队勇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围棋赛
5 第三届金陵管理人论坛在江苏南京成
6 海与雪浪漫邂逅、碰撞出激情火花“
7 安徽利辛县老年协会刘化学会长一行
8 安徽太和县城关镇东关社区开展“全
9 安徽亳州市利辛县政协专题调研全县
10 北京旅游:探寻瞻仰北京大钟寺纪行
版权所有@中华时报传媒集团(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