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新闻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简体 | 繁体
 
 中华新闻网首页 >文化大观 > 文博天地
 
形移感通——武宏作品展
时间:2023/4/10 17:36:12      来源:中华新闻通讯社     作者:cnahk

形移感通——武宏作品展

 

日前,“形移感通—武宏作品展”在北京槐轩开展,展出艺术家武宏的“山海经”、“塔”等独幅水印版画作品与“元音”系列作品。武宏作品的底层逻辑是在尝试突破边界,其中“山海经”、“塔”系列作品是对版画语言的一种突破,他在通过版画和水墨技法的融合,寻找两种语言的共通性。“元音”系列作品突破的是文字和视觉的边界,用色彩和图像重新解构文字。展览将持续至5月14日。


展览前言

武宏忳挚且感性,朴实且细腻,见其画如睹其人,既能看到他在面貌上拙的一面,也能看到内心灵动浪漫的一面。形移和感通,一个讲的是技法,一个想说的是状态,我们可以循着展览的作品具体展开。

image.png

武宏画山海经,很多人都见过。山海经究竟是什么,鲁迅说它是一本巫书。武宏与山海经的联系,表面上是他对明清流行的山海经图像的借用,但本质上与巫图相通。换句话说,武宏对上古神话的浓厚兴趣,既展现了他对自由的想象空间的兴趣,也展现了巫与当代艺术创作的内在关联。在崇拜理性与科学的现代社会,巫经常被误解,其实它代表了文明中难以用文字和逻辑传达的,依赖感性与直觉的那一部分能力。现代社会,文化对人的规训,让人越来越理性化,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被破坏,感性往往被遮蔽和压抑,艺术家要在这个时代扮演巫的角色,把感性的能量解放出来。

image.png

我一直觉得,当代艺术要靠灵光一现的跳脱“感化”观众,而不是“说服”观众,依赖文字解释的当代艺术,是缺乏感性与直觉力量的。武宏在这方面的探索,大致从两个层面展开。技术层面,他发明了一套独特的木版水印语言,以水墨在木板上作画,再通过拓印,将木板上的水墨痕迹转移到宣纸上,最终的呈现不仅有水墨的洇渗浑融,还有木板的肌理和刷印的痕迹。武宏的技法,不是常规版画语言对精准的追求,而是在思考可控与不可控、制作性与绘画性、理性与感性的关系。观念层面,武宏的兴趣不在图像,山海经系列的图像都出自明清绘本,武宏没有试图将这些图像进一步细节化,也就是说他有意识地回避以图注文的逻辑,混沌的图像消解了叙事性的观看期待,却激发了媒介、视觉与观看主体的更多可能性。想要触碰那个沉淀在历史时空中的人文精神的鲜活质感和多种可能性,需要的不是固定的答案,而是释放你自己的想象力与感受力。

image.png

武宏几乎是以一种敏感且温柔的方式触碰并消解壁垒的,在他表现塔时,文字隐没在肌理之中,这当然是对内容的消解,但换个角度,何尝不是在文与图、形与质之间建立新关系的尝试。透过这些作品,能看到他兴致盎然、幽默调皮的工作状态。

当然,最能体现武宏试图消解图与文、叙事性与视觉性、理性与感性的作品,非“元音”系列莫属。这一系列作品的灵感,源自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兰波的《元音》。兰波以独特的视觉感受在元音、色彩、意向、情感和行为之间建立通感,但对武宏而言,文本的象征意义、诗人与社会文化的背景都不是重点,他要让一切回归视觉,用色彩甚至触感解构文本,编织属于他自己的密码,给观众推开另一扇门。

当代艺术迷恋创造,创造肯定不只是图像和观念的创造,感性与直觉的能力是艺术神秘性的根源,也是当代艺术回归人的途径。武宏的方式,决定了他不会一直停留在某个图式上,只有不停触碰新的对象、媒介,他的感性才能保持活力,相信他也会乐此不疲。


责任编辑:FAN
0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验证码
网友评论栏: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新闻排行榜
1 形移感通——武宏作品展
2 四月(外一首)
3 产业升级示范引领打造以发展集体经
4 江苏海安:人间最美四月天 民警救
5 中非华侨慈善基金会主席陈革携爱心
6 安徽太和县肖口镇中心校举行“珍爱
7 全國政協委員王嘉恩辦兩會精神分享
8 山东枣庄:“关爱女童,呵护成长”
9 黑龙江省宝清县夹信子镇拆除行洪障
10 山东枣庄:探寻红色足迹,争做时代
版权所有@中华时报传媒集团(香港)&中华新闻通讯社所有 咨询邮箱: nsj168@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