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新春假期后的上班第一天,广东省委、省政府就召开了一场高规格、全方位、大范围的高质量发展大会,为新一年的广东经济擂响了战鼓。在此之后,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也纷纷举行了本地高质量发展大会,市政府相关部门和区域负责人,优秀企业家等亦纷纷发言表态,展望新一年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和计划。 
这种“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热烈场面,不仅展现了全省上下开局即决战、起跑即冲刺的紧迫感和参与感,更凸显了广东这一改革开发前沿“不犹豫”、“不观望”、“只管闯”的实干精神与改革基因。可以说,系列高质量发展大会的召开,为全省今年的经济大发展、建设大跨越开了一个好头。 但令人稍感不安的是,会议召开后,有舆论又将目光瞄准广东各地市的GDP增长目标上来。有媒体将各地市的GDP增长目标张列成榜,比较谁高谁低之意跃然纸上;也有媒体在标题突出一些地区提出的增长目标为“双位数”。但事实上,只要仔细阅读各地方的发展宣言内容就会发现,其实每个地市都对本地的“高质量发展”设定了广泛而具地方特色的发展目标,绝不仅仅只是一个GDP增长率那么简单。 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在一场场名为“高质量发展”的大会过后,如果我们的舆论和大众,却依旧眼中只有GDP增长数字,那么我们口中所讲的“高质量发展”,是否只是换了一个马甲的“GDP至上论”呢?如果我们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心底根深蒂固的仍是那套“唯GDP”思维取向,那么我们又怎么能相信,广东的未来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呢? 必须清醒认识到,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国内生产总值)本质上只是一个“量”的指标。而关于经济发展的“质”,则有多重衡量维度。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高质量发展”时提到,要“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并明确提出了“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等五个着力点。换言之,广东是否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达到GDP增长目标只是其中一个,而且或许是已不再重要的那个指标。 牢记初心,方得始终。究竟为何,我们党要是十八大之后不断提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究竟为何,二十大报告要将“高质量发展”提升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这一前所未有的高度?究竟为何,广东要在保持“全国经济第一省”三十多年之后再开全国风气之先,高调举行“高质量发展大会”? 这正是因为,在资源条件的束缚下,片面投入土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今天的广东已经走不通了;在投资边际效用递减,地方政府债务逼近警戒水平的情况下,依靠大投资、大基建、大项目粗暴吹起GDP泡沫的“单边刺激”,在今天的广东已经走不通了;在众多支柱产业面临关键技术“卡脖子”的“隐形天花板”,产业升级面临困难的情况下,片面依赖外部市场的“贸工技”路线,今天的广东已经走不通了;在中国已经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产业分工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的现实下,试图阻碍国家进一步融入国际社会规则,甚至要与西方“脱钩”的异想天开,在今天的广东更是走不通的。 既然要“高质量”,全社会的眼光就不能只盯着GDP,只盯着增长率,只盯着开工多少个项目,只盯着投资了多少亿的资金,而更要将目光聚焦于政府投资的效率提升上,聚焦于体制机制的常态化改革上,聚焦于高端技术的突破上,聚焦于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的提升上。这一切,都需要我们把关注角度和思维惯性从GDP上移开。很明显,这不仅仅是政府和官员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而更应当是我们全体社会成员都需要实现的“思想解放”。 (文:研究员 刘深)
|